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印象
古人认为,敦者大,煌者盛。所以,敦煌应该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了。没去之前,想象不出它到底如何“敦煌”,接近它之后,还是难以描述它怎么“敦煌”,只觉得它是西部的奇迹,是佛的世界,是科学的天地,是诗歌的源泉。满目的灿烂,满目的奇妙,你无法不受震撼,无法不激动。
敦煌火车站离敦煌市有128公里。一出站,马上有人来揽客,我和另外两个游客以100元合包了一辆出租车上路。公路笔直得像把尺子,丝毫不打弯。旅游车一辆辆疾驰在戈壁滩上,一望无边的戈壁滩在烈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视线的尽头竟然还出现了海市蜃楼,长久以来在我们头脑里的想象现在终于变成了实景。时而可以看到龙卷风之类的气团突然从地上升起,一道道残垣断壁,还有烽火台,不知是什么时代的遗址。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赤地千里。光是这种景观就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进入市区,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仿佛进入了天国。一排排林荫,一个个小花园,一条条商业街,令我怀疑是在我的江南故乡了。人们的打扮也很时髦。少女们身材娉婷,依稀间,我仿佛觉得有些人的眉眼就是从敦煌壁画上移下来的一般。
敦煌夜市十分壮观,有苹果、桃、哈密瓜、香蕉,还有当地产的无花果、杏,甚至还有南方的荔枝。云、贵、川、藏以及甘肃产的各种针织品、手工艺品、金银珠宝,琳琅满目,本地产的布骆驼、夜光杯,令人爱不释手。夜光杯是用和田墨玉精工磨打而成的,原以为这玩意儿是白色瓷质,没想到它是墨绿色的,花纹就像水墨画一样,拿在手上轻轻叩击,声音清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吟起这首《凉州词》,我思绪联翩,想当年,多少边关将士在这西域疆场上“马革裹尸还”啊!
敦煌的饭店多为三星级的,设备并不比内地差。敦煌的饮食也很丰富,有小吃一条街,东西南北各地的饮食都可尝到。饭店里居然有鱼和海鲜,听说那种鱼还是当地河产的。
这些都和我进入甘肃以来一路看到的荒凉贫瘠景象大相径庭,看来敦煌之所以成为敦煌,不是没有理由的,它虽然位于甘肃省最西北的位置,但正因为它傍着疏勒河、汉长河,西指楼兰,东接酒泉,凭借这地理位置,才成了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想当年,这里商贾云集,一队队骆驼从古长安出发,经嘉峪关,过敦煌,出阳关,经和田,到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这敦煌又如何不大不盛?昔日的荣光已不再,但敦煌并未老去,随着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吹响,敦煌又热闹起来了,西域明珠正熠熠生辉。
敦煌之所以名扬中外,除了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外,不要忘了它还有莫高窟。
没到过莫高窟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一派荒凉的山麓竟能开发出如此壮丽的艺术宝藏。莫高窟创建于公元前366年,迄今保存了西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历时一千多年的各种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共492个,壁画45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这些洞,洞洞皆佛,佛佛皆彩,上至释迦牟尼,下至力士,无一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壁画画在高二三十米的洞壁上,五彩缤纷,讲述着人间天上的许多传说故事,那闻名遐迩的“飞天”以及“反弹琵琶”,都可以在这里觅到真容。蔚为大观的96号洞里是一尊35.5米的大佛,其外的7层红木檐架就是莫高窟的标志;148号洞里的卧佛,长15米,是佛祖涅槃的卧姿。每一个洞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它的传说。
徘徊在莫高窟,时光倒流,历史一幕幕掠过脑海,我感叹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也唏嘘大自然和战争的无情。莫高窟集雕塑、绘画、建筑艺术于一体,熔佛、经、史于一炉,深、玄、美、神,让我如醉如痴,不知身在何方。佛国之博大精深,艺术之浩如烟海,我心头已升起阵阵激情,禁不住要为中华之瑰宝、民族之精英讴歌一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敦煌的鸣沙山满足了我对沙漠的遐想。我们是晚8点进的山,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头上,这种感觉新奇极了。
好一座鸣沙山,沙峰棱角分明的地方就像是刀削斧砍似的,有一些地方又像是水泛起的波浪。沙子黄澄澄的,非常柔软,我从上面滑下来,就像插翅腾空了一样,沙子呼呼地响,风也呼呼地响,大地在我的腋下,敦煌也在我的腋下,我快乐得哇哇大叫,像是回到了童年。
叮叮,叮叮,悠悠的驼铃声不绝于耳。骑骆驼游鸣沙山,做一回丝路上的旅人吧!抬头看,沙山上明月已经升起,而东边夕阳尚未下山,日月同辉。是谁在唱碧血黄沙,是谁在反弹琵琶,或惆怅寂寞,或豪情万丈,“霜近胡天木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贯山。”想起唐人高适的这首诗,我不禁感同身受,有一股冲动,要为那些戍卫边疆的将士引吭高歌,为那些旅居边疆的游子一洒热泪。
庆幸的是,这丝绸古道曾经演绎过的铁马金戈、刀光剑影都已经远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生离死别,也已经远去了。猛回首,一个崭新的敦煌正沐浴在殷红的霞光里。
●天水掠影
西北之行,本来不打算到天水的,但后来在吐鲁番至西安的火车上听一个人神侃,他说,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我便动了心,中途下车要看个究竟。
到天水时已是夜里11点15分了,我在羲皇宾馆住下,虽然很累,但却久久不能入睡,大概是期待的心情太强烈了吧。
第二天問工作人员,宾馆为什么叫“羲皇”?才知道原来天水有“羲皇故里”之称,就是说,人类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这里,这令我吃惊。更令我吃惊的是,人们说女娲也是这里的人,有交龙寺为证。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先奔著名的麦积山去。
麦积山因山形像农家的麦秸堆而得名。汽车出天水市约30公里后,我果然看见一片绿色的山脉,之所以强调绿色,是因为西北一带的山脉大都是光秃秃的泥褐色,没有树,没有草,只有这儿重峦叠嶂,松竹丛生,显示出一派完全不同的气象。难怪天水古称“秦地林泉之冠”呢,今天算是领教了。再看地图,天水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属温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0.5°C,降水量5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在气候恶劣、干旱少雨的甘肃来说是少有的。就环境而言,天水的确是比与它毗邻的地方金银不换了。 麦积山在群峰中崛起,海拔1742米,山岩重重叠叠。看麦积山主要是看石窟。麥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据史料载:此石窟创建于十六国的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有两位僧人玄高、昙弘常在此讲学,“聚僧三百”,至北魏、西魏、北周,大兴崖阁,造像万千。至今保存有窟龛1949个,泥窟、石刻7000余件,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我沿着蜿蜒的栈道开始登山观窟。栈道木梯陈旧,虽有铁皮加固,仍觉摇晃。没多久,我的双膝便已酸痛。从栈道上往下看,山似凌空穿云,洞似蜂巢倒挂,而下面人如蚁、物如豆,我的心开始打颤,腿也开始发软,这和敦煌莫高窟的平稳是完全不同的。莫高窟是泥胎木架,这里的佛像是泥胎铁架,可见我国铸铁术开始得早。如果说,莫高窟大气富丽如皇家子弟,那麦积山石窟则温婉秀雅如小家碧玉。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亲可信。依山开辟的7个佛洞,最为著名的是9号洞,内有佛、菩萨、弟子、童子、共同鸟等彩塑,艺术风格为当今的天津杨柳画风。4号洞是秦川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父亲所建,洞内刻有大文学家庚信撰写的铭文,此铭文是古代描绘麦积山最美的文字。
洞内现存有大中型泥塑85身,这里所采取的浅浮塑与绘画相结合的手法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壁画共有3000多平方米,3号洞、98号洞是大型的露天全身佛,我们必须下到山脚仰头来看才可以看到它的全貌,它是麦积山的标志。
离开麦积山,坐在车子上可以遥遥看见交龙寺,据当地人说,当初女娲在天水造人用的就是秦岭的泥土和黄河的水,故中国人是黄种人,后来又补了天,使天水免于灭亡,所以人们就建了交龙寺来纪念她。因车不顺路,我没能下去拜见这个女神。
伏羲庙在繁华的城区。庙为一门四合三进古建筑,庙内古柏森森,有钟、鼓、石碑等。所展示的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所出土的许多文物说明,早在812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当时此地有一个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氏族。伏羲是氏族的智者,他始创八卦、教人结绳记事,发明了农桑、医药、祭祀,使人类逐渐摆脱茹毛饮血的野蛮,走向文明。
天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这些地方无不闪烁着天水深厚的文化积淀。李广墓在石马砰乡小学后园,一圈土坟茔,墓碑上刻着“李广墓”三个字,是清乾隆年间立的。墓前另有一座高三米的石碑,题有“汉将军李广”五字,是中华民国23年所立。据说是衣冠墓,天水何以有李广的衣冠,我们不得而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诗句脍炙人口,可见李广在汉朝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天水作为西域的一大重镇,其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战火洗礼。
天水还有许多三国古战场遗址,这是西域许多城市没有的。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东接陕西关中、南抵四川巴蜀、西倚藏青甘南、北扼陇底,三国时诸葛亮利用天水特有的地形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五伐曹魏,六出祁山,以图收复中原,他病逝后把这未竟的事业留给了姜维,姜维在天水一带活动数年,现在在甘谷县就有姜维墓。在天水的北道区还有天水关、木门道等。
甘肃称陇,天水称秦,这是因为战国时这里有人进爵为公而得名。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今武山县称王,公元前290年,秦昭襄王设故地为陇西郡。后来秦始皇建秦川,在天水设防,便称秦州。陇地秦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第一站便是天水。漫步在天水市区现代和古代气息并存的大街小巷中,细细体会“金银不换”的道理,的确是很有味道的。
很庆幸没有错过这个地方。
古人认为,敦者大,煌者盛。所以,敦煌应该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了。没去之前,想象不出它到底如何“敦煌”,接近它之后,还是难以描述它怎么“敦煌”,只觉得它是西部的奇迹,是佛的世界,是科学的天地,是诗歌的源泉。满目的灿烂,满目的奇妙,你无法不受震撼,无法不激动。
敦煌火车站离敦煌市有128公里。一出站,马上有人来揽客,我和另外两个游客以100元合包了一辆出租车上路。公路笔直得像把尺子,丝毫不打弯。旅游车一辆辆疾驰在戈壁滩上,一望无边的戈壁滩在烈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视线的尽头竟然还出现了海市蜃楼,长久以来在我们头脑里的想象现在终于变成了实景。时而可以看到龙卷风之类的气团突然从地上升起,一道道残垣断壁,还有烽火台,不知是什么时代的遗址。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赤地千里。光是这种景观就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进入市区,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仿佛进入了天国。一排排林荫,一个个小花园,一条条商业街,令我怀疑是在我的江南故乡了。人们的打扮也很时髦。少女们身材娉婷,依稀间,我仿佛觉得有些人的眉眼就是从敦煌壁画上移下来的一般。
敦煌夜市十分壮观,有苹果、桃、哈密瓜、香蕉,还有当地产的无花果、杏,甚至还有南方的荔枝。云、贵、川、藏以及甘肃产的各种针织品、手工艺品、金银珠宝,琳琅满目,本地产的布骆驼、夜光杯,令人爱不释手。夜光杯是用和田墨玉精工磨打而成的,原以为这玩意儿是白色瓷质,没想到它是墨绿色的,花纹就像水墨画一样,拿在手上轻轻叩击,声音清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吟起这首《凉州词》,我思绪联翩,想当年,多少边关将士在这西域疆场上“马革裹尸还”啊!
敦煌的饭店多为三星级的,设备并不比内地差。敦煌的饮食也很丰富,有小吃一条街,东西南北各地的饮食都可尝到。饭店里居然有鱼和海鲜,听说那种鱼还是当地河产的。
这些都和我进入甘肃以来一路看到的荒凉贫瘠景象大相径庭,看来敦煌之所以成为敦煌,不是没有理由的,它虽然位于甘肃省最西北的位置,但正因为它傍着疏勒河、汉长河,西指楼兰,东接酒泉,凭借这地理位置,才成了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想当年,这里商贾云集,一队队骆驼从古长安出发,经嘉峪关,过敦煌,出阳关,经和田,到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这敦煌又如何不大不盛?昔日的荣光已不再,但敦煌并未老去,随着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吹响,敦煌又热闹起来了,西域明珠正熠熠生辉。
敦煌之所以名扬中外,除了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外,不要忘了它还有莫高窟。
没到过莫高窟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一派荒凉的山麓竟能开发出如此壮丽的艺术宝藏。莫高窟创建于公元前366年,迄今保存了西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历时一千多年的各种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共492个,壁画45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这些洞,洞洞皆佛,佛佛皆彩,上至释迦牟尼,下至力士,无一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壁画画在高二三十米的洞壁上,五彩缤纷,讲述着人间天上的许多传说故事,那闻名遐迩的“飞天”以及“反弹琵琶”,都可以在这里觅到真容。蔚为大观的96号洞里是一尊35.5米的大佛,其外的7层红木檐架就是莫高窟的标志;148号洞里的卧佛,长15米,是佛祖涅槃的卧姿。每一个洞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它的传说。
徘徊在莫高窟,时光倒流,历史一幕幕掠过脑海,我感叹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也唏嘘大自然和战争的无情。莫高窟集雕塑、绘画、建筑艺术于一体,熔佛、经、史于一炉,深、玄、美、神,让我如醉如痴,不知身在何方。佛国之博大精深,艺术之浩如烟海,我心头已升起阵阵激情,禁不住要为中华之瑰宝、民族之精英讴歌一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敦煌的鸣沙山满足了我对沙漠的遐想。我们是晚8点进的山,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头上,这种感觉新奇极了。
好一座鸣沙山,沙峰棱角分明的地方就像是刀削斧砍似的,有一些地方又像是水泛起的波浪。沙子黄澄澄的,非常柔软,我从上面滑下来,就像插翅腾空了一样,沙子呼呼地响,风也呼呼地响,大地在我的腋下,敦煌也在我的腋下,我快乐得哇哇大叫,像是回到了童年。
叮叮,叮叮,悠悠的驼铃声不绝于耳。骑骆驼游鸣沙山,做一回丝路上的旅人吧!抬头看,沙山上明月已经升起,而东边夕阳尚未下山,日月同辉。是谁在唱碧血黄沙,是谁在反弹琵琶,或惆怅寂寞,或豪情万丈,“霜近胡天木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贯山。”想起唐人高适的这首诗,我不禁感同身受,有一股冲动,要为那些戍卫边疆的将士引吭高歌,为那些旅居边疆的游子一洒热泪。
庆幸的是,这丝绸古道曾经演绎过的铁马金戈、刀光剑影都已经远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生离死别,也已经远去了。猛回首,一个崭新的敦煌正沐浴在殷红的霞光里。
●天水掠影
西北之行,本来不打算到天水的,但后来在吐鲁番至西安的火车上听一个人神侃,他说,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我便动了心,中途下车要看个究竟。
到天水时已是夜里11点15分了,我在羲皇宾馆住下,虽然很累,但却久久不能入睡,大概是期待的心情太强烈了吧。
第二天問工作人员,宾馆为什么叫“羲皇”?才知道原来天水有“羲皇故里”之称,就是说,人类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这里,这令我吃惊。更令我吃惊的是,人们说女娲也是这里的人,有交龙寺为证。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先奔著名的麦积山去。
麦积山因山形像农家的麦秸堆而得名。汽车出天水市约30公里后,我果然看见一片绿色的山脉,之所以强调绿色,是因为西北一带的山脉大都是光秃秃的泥褐色,没有树,没有草,只有这儿重峦叠嶂,松竹丛生,显示出一派完全不同的气象。难怪天水古称“秦地林泉之冠”呢,今天算是领教了。再看地图,天水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属温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0.5°C,降水量5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在气候恶劣、干旱少雨的甘肃来说是少有的。就环境而言,天水的确是比与它毗邻的地方金银不换了。 麦积山在群峰中崛起,海拔1742米,山岩重重叠叠。看麦积山主要是看石窟。麥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据史料载:此石窟创建于十六国的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有两位僧人玄高、昙弘常在此讲学,“聚僧三百”,至北魏、西魏、北周,大兴崖阁,造像万千。至今保存有窟龛1949个,泥窟、石刻7000余件,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我沿着蜿蜒的栈道开始登山观窟。栈道木梯陈旧,虽有铁皮加固,仍觉摇晃。没多久,我的双膝便已酸痛。从栈道上往下看,山似凌空穿云,洞似蜂巢倒挂,而下面人如蚁、物如豆,我的心开始打颤,腿也开始发软,这和敦煌莫高窟的平稳是完全不同的。莫高窟是泥胎木架,这里的佛像是泥胎铁架,可见我国铸铁术开始得早。如果说,莫高窟大气富丽如皇家子弟,那麦积山石窟则温婉秀雅如小家碧玉。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亲可信。依山开辟的7个佛洞,最为著名的是9号洞,内有佛、菩萨、弟子、童子、共同鸟等彩塑,艺术风格为当今的天津杨柳画风。4号洞是秦川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父亲所建,洞内刻有大文学家庚信撰写的铭文,此铭文是古代描绘麦积山最美的文字。
洞内现存有大中型泥塑85身,这里所采取的浅浮塑与绘画相结合的手法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壁画共有3000多平方米,3号洞、98号洞是大型的露天全身佛,我们必须下到山脚仰头来看才可以看到它的全貌,它是麦积山的标志。
离开麦积山,坐在车子上可以遥遥看见交龙寺,据当地人说,当初女娲在天水造人用的就是秦岭的泥土和黄河的水,故中国人是黄种人,后来又补了天,使天水免于灭亡,所以人们就建了交龙寺来纪念她。因车不顺路,我没能下去拜见这个女神。
伏羲庙在繁华的城区。庙为一门四合三进古建筑,庙内古柏森森,有钟、鼓、石碑等。所展示的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所出土的许多文物说明,早在812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当时此地有一个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氏族。伏羲是氏族的智者,他始创八卦、教人结绳记事,发明了农桑、医药、祭祀,使人类逐渐摆脱茹毛饮血的野蛮,走向文明。
天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这些地方无不闪烁着天水深厚的文化积淀。李广墓在石马砰乡小学后园,一圈土坟茔,墓碑上刻着“李广墓”三个字,是清乾隆年间立的。墓前另有一座高三米的石碑,题有“汉将军李广”五字,是中华民国23年所立。据说是衣冠墓,天水何以有李广的衣冠,我们不得而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诗句脍炙人口,可见李广在汉朝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天水作为西域的一大重镇,其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战火洗礼。
天水还有许多三国古战场遗址,这是西域许多城市没有的。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东接陕西关中、南抵四川巴蜀、西倚藏青甘南、北扼陇底,三国时诸葛亮利用天水特有的地形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五伐曹魏,六出祁山,以图收复中原,他病逝后把这未竟的事业留给了姜维,姜维在天水一带活动数年,现在在甘谷县就有姜维墓。在天水的北道区还有天水关、木门道等。
甘肃称陇,天水称秦,这是因为战国时这里有人进爵为公而得名。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今武山县称王,公元前290年,秦昭襄王设故地为陇西郡。后来秦始皇建秦川,在天水设防,便称秦州。陇地秦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第一站便是天水。漫步在天水市区现代和古代气息并存的大街小巷中,细细体会“金银不换”的道理,的确是很有味道的。
很庆幸没有错过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