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适宜的吸痰负压强度,确保临床吸痰操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4月龄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丙烯醛雾化吸入建立兔气道黏液高分泌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负压吸痰:A组–75 mmHg(1 mmHg=0.133 kPa),B组–150 mmHg,C组–225 mmHg,D组–300 mmHg。记录吸痰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气管黏膜病理切片,评价吸痰效果及气道损伤情况。
结果4组吸痰量分别为(2.72±0.24)、(4.81±0.32)、(5.03±0.37)和(6.29±0.51) ml, D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A组则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四组吸痰负压后SpO2均有所降低,其中C、D组SpO2下降的最大值分别为(18.1±5.2)%和(32.4±8.4)%,明显高于A、B组[(4.4±1.7)%和(6.4±2.9)%)],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黏膜HE染色及分泌物中的IL–1β和TNF–α分析提示C、D组的炎性细胞浸润及黏膜损伤程度比A、B两组更为严重,A组气道黏膜损伤最轻。
结论–150 mmHg吸痰负压具有吸痰效率较高、对呼吸动力学和气道损伤影响较小的优势,可为临床研究提供适宜的吸痰负压强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