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审美心理程序入题,揭示作者于审美过程及艺术境界的创造过程中,人格的升华,以及对中国诗歌中哲学心理探索的传承发展,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探索,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
关键词:哲学境界 宇宙意识 审美超越 人格升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208-02
宋神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秋,才气纵横、跌宕风流的张孝祥,因力主言战,不容于权要,遂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湖南洞庭湖,时近中秋,诗人月下泛舟,那平湖秋月的自然胜景,那澄明莹洁的超然境界,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这一次审美的历程,诗人创造出了高超空灵的艺术境界,完成了一次人格的升华,更流露出幽深壮阔的宇宙生命意识。宗白华称其“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可见前人对其赞誉之高。现录原词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具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此词之佳妙处,确乎是“悠然心会”“难与君说”,探其深义概而言之,词作之妙在于写出了作者于自然审美中获得人格升华的过程,且于中国诗歌哲学心理探索上有所传承发展。
词作于首句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静溢、清莹、开阔的画面,洞庭湖、青草湖两湖相连,于仲秋之际,碧水连天,气清波谵。这自然胜景深深地引起了诗人的“审美注意”。美学基础理论认为,人的审美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审美注意”。这是指某种特定的心境,以纯真之心视眼前之景。因而诗人所描绘的与其说是湖面的清宁,不若说是展现其内心的恬宁,其真实用意在于展开下文“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接着,词人进入了“审美观照”,也即审美的第二层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晶莹、明净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此时的词人已脱离现实的世界进入审美的世界中,这里没有外人,更没有尘世的纷扰,有的是心与自然的贴近、融合。这一精神境界的描述,妙在扁舟之附于万顷碧波的“着”字,非“浮”,非“飘”,更非“荡”,一字动词,道出作者的心理体验,神到意会,如凌波欲去。充溢着阪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见下文释),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明月星河将他们的光辉倾泄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月的倒影,天穹地壤之间一片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照得通体透亮。词人被眼前美妙的“物象”深深打动了,他神会其间,在审美观照中进行自我人格的观照。澄明的月光,清澈的湖水仿佛将词人的灵魂映衬出来,词人之心仿佛飘移于空中。俯而观之,纤尘不染,皎若冰雪!多么纯净的世界,多么晶莹的世界。词人的心,早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则又被词人的心纯洁净化了。人格化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浑然一体,令人陶然其间,神采飞扬。此时的词人已进入了审美的第三层次:“审美领悟”,这一领悟是触及心灵深处地,其震撼之深,欣悦之情竞无法对人言,而这正是由美感的感染性、直观性使然。美感的领悟,只能在亲身参与的审美活动中获得,无法由间接经验获取。恰如南朝陶弘景之诗“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词人不禁喁喁独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里面当然包含着“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叹,却没有屈子那种形容憔悴、颜色枯槁的悲愤;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没有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放纵。词人有的是一份深刻的审美体验,足以让他摆脱尘世的烦扰,以赤子之心、人性之灵直面天地。仿佛窥见了宇宙的“永恒的微笑”。
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来源于《周易传》,“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中国诗人的观照法。诗人们力图“以追光摄影之法,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眼前美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意。“宇宙意识”其实是一种超越时空,呈现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境界,包含着时间与空间两个因素。词人以淡淡几句,为我们道出了中国传统诗歌中由来已久的对宇宙俯仰观照的空间意识、哲学理念。“身不能止而神至意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那么,“游心太玄”的妙处为什么只能由词人一人独得?词人真是一个“冷然”,不食“烟火食”的人吗?(陈应行《张于湖词序》)张孝祥此行,刚离谗言罗织的是非场不久,因而说他是一个生来就“遗世独立”的文人,并不符合事实。事实却是,他早负才骏、莅位扬声,有高洁的人格、超旷的胸怀,有“迈往凌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同上)。所以才能跳出“小我”的圈子,而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写出如此潇洒飘旷的词篇。其实他心境的悠然绝非天生:“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西江月·丹阳湖》)词人在自然胜景中获得的美感体验以及达到的精神境界,根源于他曾经历“世路”的坎坷艰险,曾对人生、宇宙有过深刻的思考。于是,词人在审美领悟中自然地展开了对过往生活的联想:“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词人此时刚从“岭表”(广西地区)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回想自己这一段仕途生涯,人格及品行都无瑕可摘,高洁得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无瑕,但这种心迹却不为人所明晓而反蒙受冤屈,故而只能让寒月之光来洞鉴自己的纯洁肺腑。“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张孝祥尽管没有像东坡那样明说,但弦外之音,却也不无凄然和怨愤。但词人的情感线索并未一味走向低落,循着正常的审美心理过程,在美感的作用下,他很快摆脱了对个人遭遇的怨对心理,意兴勃发,由一般性联想过渡到创造性想象:“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词人虽知自己已是鬓发稀疏,两袖清风,但这又何妨呢?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纵怀驰骋,词人有的是胸罗万象的气魄,深悟哲理的灵性。他已步入审美过程的第四层次,“审美超越”。首先是对空间的超越:“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人要吸尽西江的浩荡江水,把天上的北斗七星当作酌器,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高朋满座地剧饮起来。在这里,词中已没有空间位置观念,既非湖上,也非天之某一角,甚而其活动范围是充溢天地地,这种睥傲人世而“物我交欢”的神态,正是词人自我意识的“扩张”和其人格的“充溢”,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词人接着又于忘情中超越了时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本是近中秋的一夕,但词人此时已浑忘了一切,功业富贵、宠辱荣耻、历史社会皆被抛于天地之外。这一瞬间,不知何时、不知何地,幕天席地之间,只有“扣舷独啸”的词人形象。此时词人已超越了原有的时空,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中国诗人对宇宙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汉苏武诗云:“俯观江汉流,仰视游云翔”。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词人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的确如古人所言:“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这正是词人所追求的境界。中国古代诗人对“宇宙意识”的追求也是代代传承的。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提出了对天地时空的思考。唐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面对永恒的宇宙感到人生无常,如梦如幻,心情迷惆中又夹杂几分留恋憧憬。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从宇宙无限与个体生命有限的对立中,产生人生、历史、政治的沉重感和个体生命的孤独感。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至宋代一代文豪苏轼登上文坛之后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请听:“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也。”对人生有限与宇宙无穷的矛盾,作者已有了自己哲学层面的认识,从而也便超越了现实时空。而至张孝祥这一阕《念奴娇·过洞庭》,作者于一次月下泛舟的审美过程中超越出来,人生的短暂、不平,物象的形状、色彩皆抛诸于九宵之外,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超旷境界,完成了他自身人格的升华,表明宋人已逐步从前人的困惑、苦恼、迷惆中挣脱出来。更完成了数代诗人一脉相承的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探索,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
参考文献
[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汤衡.于湖词序,宋.
[3] 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宋.
[4] 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5]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 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杨海明.唐宋词纵横谈[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哲学境界 宇宙意识 审美超越 人格升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208-02
宋神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秋,才气纵横、跌宕风流的张孝祥,因力主言战,不容于权要,遂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湖南洞庭湖,时近中秋,诗人月下泛舟,那平湖秋月的自然胜景,那澄明莹洁的超然境界,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这一次审美的历程,诗人创造出了高超空灵的艺术境界,完成了一次人格的升华,更流露出幽深壮阔的宇宙生命意识。宗白华称其“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可见前人对其赞誉之高。现录原词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具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此词之佳妙处,确乎是“悠然心会”“难与君说”,探其深义概而言之,词作之妙在于写出了作者于自然审美中获得人格升华的过程,且于中国诗歌哲学心理探索上有所传承发展。
词作于首句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静溢、清莹、开阔的画面,洞庭湖、青草湖两湖相连,于仲秋之际,碧水连天,气清波谵。这自然胜景深深地引起了诗人的“审美注意”。美学基础理论认为,人的审美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审美注意”。这是指某种特定的心境,以纯真之心视眼前之景。因而诗人所描绘的与其说是湖面的清宁,不若说是展现其内心的恬宁,其真实用意在于展开下文“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接着,词人进入了“审美观照”,也即审美的第二层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晶莹、明净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此时的词人已脱离现实的世界进入审美的世界中,这里没有外人,更没有尘世的纷扰,有的是心与自然的贴近、融合。这一精神境界的描述,妙在扁舟之附于万顷碧波的“着”字,非“浮”,非“飘”,更非“荡”,一字动词,道出作者的心理体验,神到意会,如凌波欲去。充溢着阪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见下文释),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明月星河将他们的光辉倾泄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月的倒影,天穹地壤之间一片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照得通体透亮。词人被眼前美妙的“物象”深深打动了,他神会其间,在审美观照中进行自我人格的观照。澄明的月光,清澈的湖水仿佛将词人的灵魂映衬出来,词人之心仿佛飘移于空中。俯而观之,纤尘不染,皎若冰雪!多么纯净的世界,多么晶莹的世界。词人的心,早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则又被词人的心纯洁净化了。人格化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浑然一体,令人陶然其间,神采飞扬。此时的词人已进入了审美的第三层次:“审美领悟”,这一领悟是触及心灵深处地,其震撼之深,欣悦之情竞无法对人言,而这正是由美感的感染性、直观性使然。美感的领悟,只能在亲身参与的审美活动中获得,无法由间接经验获取。恰如南朝陶弘景之诗“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词人不禁喁喁独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里面当然包含着“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叹,却没有屈子那种形容憔悴、颜色枯槁的悲愤;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没有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放纵。词人有的是一份深刻的审美体验,足以让他摆脱尘世的烦扰,以赤子之心、人性之灵直面天地。仿佛窥见了宇宙的“永恒的微笑”。
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来源于《周易传》,“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中国诗人的观照法。诗人们力图“以追光摄影之法,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眼前美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意。“宇宙意识”其实是一种超越时空,呈现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境界,包含着时间与空间两个因素。词人以淡淡几句,为我们道出了中国传统诗歌中由来已久的对宇宙俯仰观照的空间意识、哲学理念。“身不能止而神至意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那么,“游心太玄”的妙处为什么只能由词人一人独得?词人真是一个“冷然”,不食“烟火食”的人吗?(陈应行《张于湖词序》)张孝祥此行,刚离谗言罗织的是非场不久,因而说他是一个生来就“遗世独立”的文人,并不符合事实。事实却是,他早负才骏、莅位扬声,有高洁的人格、超旷的胸怀,有“迈往凌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同上)。所以才能跳出“小我”的圈子,而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写出如此潇洒飘旷的词篇。其实他心境的悠然绝非天生:“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西江月·丹阳湖》)词人在自然胜景中获得的美感体验以及达到的精神境界,根源于他曾经历“世路”的坎坷艰险,曾对人生、宇宙有过深刻的思考。于是,词人在审美领悟中自然地展开了对过往生活的联想:“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词人此时刚从“岭表”(广西地区)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回想自己这一段仕途生涯,人格及品行都无瑕可摘,高洁得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无瑕,但这种心迹却不为人所明晓而反蒙受冤屈,故而只能让寒月之光来洞鉴自己的纯洁肺腑。“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张孝祥尽管没有像东坡那样明说,但弦外之音,却也不无凄然和怨愤。但词人的情感线索并未一味走向低落,循着正常的审美心理过程,在美感的作用下,他很快摆脱了对个人遭遇的怨对心理,意兴勃发,由一般性联想过渡到创造性想象:“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词人虽知自己已是鬓发稀疏,两袖清风,但这又何妨呢?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纵怀驰骋,词人有的是胸罗万象的气魄,深悟哲理的灵性。他已步入审美过程的第四层次,“审美超越”。首先是对空间的超越:“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人要吸尽西江的浩荡江水,把天上的北斗七星当作酌器,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高朋满座地剧饮起来。在这里,词中已没有空间位置观念,既非湖上,也非天之某一角,甚而其活动范围是充溢天地地,这种睥傲人世而“物我交欢”的神态,正是词人自我意识的“扩张”和其人格的“充溢”,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词人接着又于忘情中超越了时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本是近中秋的一夕,但词人此时已浑忘了一切,功业富贵、宠辱荣耻、历史社会皆被抛于天地之外。这一瞬间,不知何时、不知何地,幕天席地之间,只有“扣舷独啸”的词人形象。此时词人已超越了原有的时空,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中国诗人对宇宙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汉苏武诗云:“俯观江汉流,仰视游云翔”。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词人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的确如古人所言:“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这正是词人所追求的境界。中国古代诗人对“宇宙意识”的追求也是代代传承的。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提出了对天地时空的思考。唐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面对永恒的宇宙感到人生无常,如梦如幻,心情迷惆中又夹杂几分留恋憧憬。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从宇宙无限与个体生命有限的对立中,产生人生、历史、政治的沉重感和个体生命的孤独感。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至宋代一代文豪苏轼登上文坛之后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请听:“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也。”对人生有限与宇宙无穷的矛盾,作者已有了自己哲学层面的认识,从而也便超越了现实时空。而至张孝祥这一阕《念奴娇·过洞庭》,作者于一次月下泛舟的审美过程中超越出来,人生的短暂、不平,物象的形状、色彩皆抛诸于九宵之外,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超旷境界,完成了他自身人格的升华,表明宋人已逐步从前人的困惑、苦恼、迷惆中挣脱出来。更完成了数代诗人一脉相承的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探索,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
参考文献
[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汤衡.于湖词序,宋.
[3] 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宋.
[4] 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5]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 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杨海明.唐宋词纵横谈[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