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小米科技的创始人、总裁,之前我在谷歌工作了四年,更早之前在微软工作了11年。我在这里从小米科技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家创业公司是怎么创新的。
第一个是创新的基础。我是2000年回国,先是加入微软研究院,一起创建了微软的亚洲工程院。2006年去了谷歌,跟李开复一起组建了谷歌的移动产品,谷歌音乐可以免费下载MP3,还有谷歌地图。我最深的感受是,国内经历了十几年的研发,尤其是外企的投入,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发展越来越快,已经具备了可以制造出世界一流产品的互联网服务和人才。小米的团队基本上是原来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研发团队,还有五六位微软的工程师,这是小米可以做出一些成绩的原因。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培育了这么多厉害的人才。
第二点想分享一下创新的模式。前面彼得的发言,我感受特别深的是第三波创新的趋势。我们第一个做的是安卓的系统,比过去的互联网公司都有突破。我在微软的时候参与了VISTA的研发,五千多名工程师用了五年,大家想一想互联网时代五年是个什么概念,五年之前非常流行的东西五年后绝对过时了。所以我2006年去了谷歌,我发现谷歌真的太强大了,一个产品研发的周期居然从三五年缩短到三五个月。谷歌有一个谷歌实验室,一个产品发布之后直接放到网上去,三五个月看一下顾客反馈怎么样,非常快,但是微软要三五年。
后来一想,谷歌要三五个月,我们能不能做到每周一个发布,当时就觉得可以先试一试。我们每个星期五下午的5点钟在网站上发布我们的操作系统新版本,到今天已经是106周了。这个新版本发布之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用这个,而且在论坛上给我们很多意见,跟贴大概有两千多个。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户给我们评测的反馈,从中可以知道这一周哪几个功能好,也有很多骂我们的。
后来我们针对这个做了一个在线数据,用户可以随时在网上给我们反馈,我们的工程师周五下午5点钟发布一个新版本,周六看反馈,周日开会讨论,持续更新两年下来,我们把彼得刚才讲的渐进式创新做到极致了。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要调动整个社区的活跃度,我们没有专门去做这个事情,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交互式在界面上互动,互动的高度跟密度让这些社区成员有很强的荣誉感和参与感。我们今天有六七百万的用户在论坛上清理帖子,他们会自觉地帮我们清理,这其中最核心的是让用户变成参与者,参与的荣誉感是整个社区健康发展的核心。
两年多来,我们不但把这个系统做得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创新的新功能,而且有很多的用户群,有很多是来自欧美的,我们一起来做操作系统,这个模式为小米后来做手机奠定了一个基础。
最后一个是商业上的创新,中国的互联网在商业创新方面的例子非常多,不亚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小米的创新可能有两点:第一点是以前大家都要到店面去买手机,小米应该是第一家在互联网上直接卖手机。这样卖手机给用户一个非常好的实惠是货真价实。我通过电商的方式卖手机,整个的市场营销没有广告费,整个公司的预算没有广告费,所有都是在微博、论坛上走的,这个需要非常强的创意团队。不知道国外有没有企业在Twitter、Facebook上这样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商业模式。
我们的公司结构很特别,非常扁平,我们大概开了30多个小项目,工程、设计还有产品人员组成一个个小团队快速往前跑。他们不但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在论坛上跟用户交流互动,还要制定下一步的计划,并快速推进。我们有几个比较资深的同事在中间做协调,推进才能非常快。一路走来已有两年多,这个模式挺成功的,也供大家借鉴。
我觉得小米到今天之所以能取得一点小成绩,最核心的还是小米的人。首先,我们是全员持股,大家到小米来真的把小米当成自己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来做。第二,我们的研发模式不但对技术和产品负责,还对客户负责,我们在各种媒体上跟用户零距离交流,好的大家夸,不好的大家吐槽,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工程师在一线跟用户互动解决的。
我们做创业公司真的是非常需要政府支持。原因有几方面:北京的房子很贵,房租、各种税收加起来,还有海关税收,对国内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小米公司一开始就在构建专利申请,然后发现专利申请也是很大的一笔费用,在国内申请一个专利大概一万多元人民币,而我们申请了很多。
发言者为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
第一个是创新的基础。我是2000年回国,先是加入微软研究院,一起创建了微软的亚洲工程院。2006年去了谷歌,跟李开复一起组建了谷歌的移动产品,谷歌音乐可以免费下载MP3,还有谷歌地图。我最深的感受是,国内经历了十几年的研发,尤其是外企的投入,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发展越来越快,已经具备了可以制造出世界一流产品的互联网服务和人才。小米的团队基本上是原来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研发团队,还有五六位微软的工程师,这是小米可以做出一些成绩的原因。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培育了这么多厉害的人才。
第二点想分享一下创新的模式。前面彼得的发言,我感受特别深的是第三波创新的趋势。我们第一个做的是安卓的系统,比过去的互联网公司都有突破。我在微软的时候参与了VISTA的研发,五千多名工程师用了五年,大家想一想互联网时代五年是个什么概念,五年之前非常流行的东西五年后绝对过时了。所以我2006年去了谷歌,我发现谷歌真的太强大了,一个产品研发的周期居然从三五年缩短到三五个月。谷歌有一个谷歌实验室,一个产品发布之后直接放到网上去,三五个月看一下顾客反馈怎么样,非常快,但是微软要三五年。
后来一想,谷歌要三五个月,我们能不能做到每周一个发布,当时就觉得可以先试一试。我们每个星期五下午的5点钟在网站上发布我们的操作系统新版本,到今天已经是106周了。这个新版本发布之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用这个,而且在论坛上给我们很多意见,跟贴大概有两千多个。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户给我们评测的反馈,从中可以知道这一周哪几个功能好,也有很多骂我们的。
后来我们针对这个做了一个在线数据,用户可以随时在网上给我们反馈,我们的工程师周五下午5点钟发布一个新版本,周六看反馈,周日开会讨论,持续更新两年下来,我们把彼得刚才讲的渐进式创新做到极致了。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要调动整个社区的活跃度,我们没有专门去做这个事情,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交互式在界面上互动,互动的高度跟密度让这些社区成员有很强的荣誉感和参与感。我们今天有六七百万的用户在论坛上清理帖子,他们会自觉地帮我们清理,这其中最核心的是让用户变成参与者,参与的荣誉感是整个社区健康发展的核心。
两年多来,我们不但把这个系统做得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创新的新功能,而且有很多的用户群,有很多是来自欧美的,我们一起来做操作系统,这个模式为小米后来做手机奠定了一个基础。
最后一个是商业上的创新,中国的互联网在商业创新方面的例子非常多,不亚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小米的创新可能有两点:第一点是以前大家都要到店面去买手机,小米应该是第一家在互联网上直接卖手机。这样卖手机给用户一个非常好的实惠是货真价实。我通过电商的方式卖手机,整个的市场营销没有广告费,整个公司的预算没有广告费,所有都是在微博、论坛上走的,这个需要非常强的创意团队。不知道国外有没有企业在Twitter、Facebook上这样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商业模式。
我们的公司结构很特别,非常扁平,我们大概开了30多个小项目,工程、设计还有产品人员组成一个个小团队快速往前跑。他们不但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在论坛上跟用户交流互动,还要制定下一步的计划,并快速推进。我们有几个比较资深的同事在中间做协调,推进才能非常快。一路走来已有两年多,这个模式挺成功的,也供大家借鉴。
我觉得小米到今天之所以能取得一点小成绩,最核心的还是小米的人。首先,我们是全员持股,大家到小米来真的把小米当成自己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来做。第二,我们的研发模式不但对技术和产品负责,还对客户负责,我们在各种媒体上跟用户零距离交流,好的大家夸,不好的大家吐槽,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工程师在一线跟用户互动解决的。
我们做创业公司真的是非常需要政府支持。原因有几方面:北京的房子很贵,房租、各种税收加起来,还有海关税收,对国内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小米公司一开始就在构建专利申请,然后发现专利申请也是很大的一笔费用,在国内申请一个专利大概一万多元人民币,而我们申请了很多。
发言者为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