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所以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所有类型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地自上而下开始了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省(市)精品课程、学校精品课程的活动。通过几年的评比和建设,各地各学校都能把决定专业教育质量高低的课程建设放到应有的建设位置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事《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意义
就《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而言,它是广告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意在使这三个专业的大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使他们把握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使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广告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揣摩人们的文化心理,赋予文学作品、广告作品、新闻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因此,本课程在我院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课题的研究也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牢固树立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通过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当前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串、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强化进一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配套实训基地建设。尽管《中国文化概论》主要侧重理论的灌输,但我们还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当代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别是要结合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受益。
二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精品课程教学要积极采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本领。
三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体。《中国文化概论》目前的教学队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助理研究员1人。其中博士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121人才”人选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整体实力在学校属于较高水平。但放眼全省。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平台,加强该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力争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四要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牵动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文化概論》精品课程的建设,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力促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力抓好那些能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特色的精品主干课程建设,建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使其规范化、优质化,从而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上所述,我们目前教学队伍在学校属于较高水平,但放眼全省,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希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平台。加强该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力争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具体的设想是:最少要有6-8名主讲教师,教师的数量必须能够满足全校教学工作的需要,主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合理,要形成学术梯队,并且要造就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建设。新闻传播学属于应用文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也注意到理论的系统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应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呼应,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来组合知识,确定课程基本内容。具体而言,《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设置知识板块,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需求。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行本科教学中,应当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第四、重视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配套教材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新内容、新工艺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建立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并列入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电子教材的形式应具有人性化。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组织编写能帮助学生新闻写作、广告创意的辅助教材,并力图使所有教学资源电子信息化,方便学生学习研究。
第五、注重教学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认真落实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制定和落实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
总而言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实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组所需要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对策
为了将《中国文化概论》建设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政策激励机制。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为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在经费上、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第二、建立和完善《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检查评估制度。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精品课程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要不定期进行所有教学资源检查,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及时掌握课程建设信息,限期改正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检查评估,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
第三、建立和完善《中国文化概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中国文化概论》涉及的一些知识,我们光靠粉笔和黑板是不能很好地叙述清楚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课程所有内容上网,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参考文献及资料、前沿问题及相关知识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等。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网络管理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意义
就《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而言,它是广告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意在使这三个专业的大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使他们把握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使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广告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揣摩人们的文化心理,赋予文学作品、广告作品、新闻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因此,本课程在我院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课题的研究也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牢固树立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通过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当前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串、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强化进一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配套实训基地建设。尽管《中国文化概论》主要侧重理论的灌输,但我们还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当代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别是要结合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受益。
二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精品课程教学要积极采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本领。
三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体。《中国文化概论》目前的教学队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助理研究员1人。其中博士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121人才”人选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整体实力在学校属于较高水平。但放眼全省。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平台,加强该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力争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四要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牵动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文化概論》精品课程的建设,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力促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力抓好那些能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特色的精品主干课程建设,建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使其规范化、优质化,从而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上所述,我们目前教学队伍在学校属于较高水平,但放眼全省,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希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平台。加强该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力争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具体的设想是:最少要有6-8名主讲教师,教师的数量必须能够满足全校教学工作的需要,主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合理,要形成学术梯队,并且要造就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建设。新闻传播学属于应用文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也注意到理论的系统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应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呼应,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来组合知识,确定课程基本内容。具体而言,《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设置知识板块,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需求。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行本科教学中,应当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
第四、重视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配套教材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新内容、新工艺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建立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并列入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电子教材的形式应具有人性化。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组织编写能帮助学生新闻写作、广告创意的辅助教材,并力图使所有教学资源电子信息化,方便学生学习研究。
第五、注重教学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认真落实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制定和落实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
总而言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实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组所需要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对策
为了将《中国文化概论》建设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政策激励机制。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为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在经费上、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第二、建立和完善《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检查评估制度。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精品课程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要不定期进行所有教学资源检查,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及时掌握课程建设信息,限期改正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检查评估,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
第三、建立和完善《中国文化概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中国文化概论》涉及的一些知识,我们光靠粉笔和黑板是不能很好地叙述清楚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课程所有内容上网,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参考文献及资料、前沿问题及相关知识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等。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网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