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增强语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增加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张扬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在语文课堂上教学中,教师应依据题材不同、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只有做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才能创造多彩的课堂环境,让课堂效益的最大值得到充分发挥。
1.1 趣味导入,引人入胜。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所以,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巧妙的选择最佳的导入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全线提速”。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等。
1.2 设置情境,体悟感情。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指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的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精心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3 巧设问题,激发兴趣。语文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好的问题的设计,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学习《鸟语》一文时,文中有一段是写“我”与布谷鸟的对话:“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刻苦勤劳。”简单的几句话既显示出作者的童真快乐,又表现了布谷鸟勤劳刻苦的特点。某教师教到这里,并没有急于讲下文,而是微笑的提问道:“同学们,你们想和哪种动物进行对话呢?想对它说些什么呢?”这样一问,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提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要和画眉对话,有的说要和百灵对话,有的说要和猴子对话……学生们的回答充满童趣,他们也从这些动物身上体会到了许多道理。这样的提问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首要地位。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视文本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1 朗读感知法。在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把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感情。比如,分角色朗读法,这种阅读方式适用于以对话为主的课文中,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是同情的或是厌恶的。学生通过演绎不同的角色,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其中人物的性格,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2 熏陶感染法。一篇课文,一般都体现出作者创作时所置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观念,而用语言表达出对美的感受,达到“景语”和“情语”的统一,体现出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教师在执教每一篇文章时,都应该能善于抓住文章的情感并能准确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悟到某种情感或获得某种道理。如,《荷花》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公园的荷花池里看到的美丽的荷花的情景,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某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和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他利用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一幅幅荷花的图片,千姿百态,并播放背景音乐,听着,看着,想着……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之中,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他们认真地阅读着,仔细地品位着,尽情的抒发着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2.3 欣赏体验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课文的讲解,如果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欣赏文本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快乐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3 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言语的准确表达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在他们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3.1 仿照练习,培养创新意识。每篇文章中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或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或段落的中心进行提炼,鼓励学生仿照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一次得到锻炼和提升,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情感得以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这样的形式在文中出现了五次。某教师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练习,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满怀激情的把所学知识在句式训练中加以灵活运用,又能在感受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的同时,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使之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3.2 打破常规,开拓思维。作文应打破千篇一律,鼓励创新,积极开拓思维,进行个性化的作文训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吸引人,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作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只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一点创新,就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思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如,某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们写题为《我的启蒙老师》这篇作文时,在未受到教师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习作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但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创作,他和学生一起探讨“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后,学生明白了老师的多重含义,启蒙老师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年级的老师,幼儿园的老师、父母、小伙伴、邻居的长辈们,甚至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也可以是启蒙老师。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写出了各具特色和极具个性的文章。
1 张扬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在语文课堂上教学中,教师应依据题材不同、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只有做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才能创造多彩的课堂环境,让课堂效益的最大值得到充分发挥。
1.1 趣味导入,引人入胜。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所以,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巧妙的选择最佳的导入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全线提速”。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等。
1.2 设置情境,体悟感情。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指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的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精心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3 巧设问题,激发兴趣。语文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好的问题的设计,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学习《鸟语》一文时,文中有一段是写“我”与布谷鸟的对话:“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刻苦勤劳。”简单的几句话既显示出作者的童真快乐,又表现了布谷鸟勤劳刻苦的特点。某教师教到这里,并没有急于讲下文,而是微笑的提问道:“同学们,你们想和哪种动物进行对话呢?想对它说些什么呢?”这样一问,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提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要和画眉对话,有的说要和百灵对话,有的说要和猴子对话……学生们的回答充满童趣,他们也从这些动物身上体会到了许多道理。这样的提问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首要地位。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视文本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1 朗读感知法。在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把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感情。比如,分角色朗读法,这种阅读方式适用于以对话为主的课文中,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是同情的或是厌恶的。学生通过演绎不同的角色,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其中人物的性格,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2 熏陶感染法。一篇课文,一般都体现出作者创作时所置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观念,而用语言表达出对美的感受,达到“景语”和“情语”的统一,体现出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教师在执教每一篇文章时,都应该能善于抓住文章的情感并能准确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悟到某种情感或获得某种道理。如,《荷花》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公园的荷花池里看到的美丽的荷花的情景,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某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和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他利用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一幅幅荷花的图片,千姿百态,并播放背景音乐,听着,看着,想着……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之中,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他们认真地阅读着,仔细地品位着,尽情的抒发着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2.3 欣赏体验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课文的讲解,如果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欣赏文本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快乐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3 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言语的准确表达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在他们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3.1 仿照练习,培养创新意识。每篇文章中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或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或段落的中心进行提炼,鼓励学生仿照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一次得到锻炼和提升,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情感得以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这样的形式在文中出现了五次。某教师让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练习,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满怀激情的把所学知识在句式训练中加以灵活运用,又能在感受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的同时,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使之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3.2 打破常规,开拓思维。作文应打破千篇一律,鼓励创新,积极开拓思维,进行个性化的作文训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吸引人,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作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只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一点创新,就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思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如,某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们写题为《我的启蒙老师》这篇作文时,在未受到教师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习作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但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创作,他和学生一起探讨“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后,学生明白了老师的多重含义,启蒙老师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年级的老师,幼儿园的老师、父母、小伙伴、邻居的长辈们,甚至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也可以是启蒙老师。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写出了各具特色和极具个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