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习大大游伦敦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桥。图/Getty 图片编辑/董洁旭

  林荫路是伦敦一条非常重要的大道,一头连接特拉法加广场(梁朝伟喂鸽子的“鸽子广场”),另一头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居住的白金汉宫。它比伦敦市区大多数道路都宽,两边是茂密的大树,地上被刷成暗红色,整条路看上去庄严肃穆。
  早在前一日,整条街已完全停止车辆通行。道路两旁挂满了中英两国国旗,一大波接一大波的中国面孔不断涌来。大家都是提前跑来勘察地点,预备占个好位子。
  10月20日,天未亮,林荫路已经成了红色的海洋。成千上万的人把道路两侧围了个水泄不通。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同胞,也有不少外国人,他们对即将开始的皇家仪式也充满了好奇。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兴奋,一边热烈地互相交流见闻,一边伸长了脖子眺望远方,生怕错过什么。
  中午12点,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首先到达了附近的皇家骑兵阅兵场。阅兵场大概是伦敦最靠近市中心的沙土地了,坐落在英国政府部门盘踞的“白厅”,往前走几步就是唐宁街10号,还有英国外交部、财政部、内阁、苏格兰政府办公室、议会大厦等著名机构。这个阅兵场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还被用作沙滩排球场地。
  在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在阅兵场迎接了习主席夫妇之后,41响皇家礼炮在旁边的格林公园响起,真是震耳欲聋。
  伦敦是世界上公共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共绿地占整个城市面积的将近40%。林荫路连接着人人皆知的海德公园、圣詹姆斯公园和格林公园。我很喜欢伦敦的一大原因就是这里的公园。从川流不息的马路走几步,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公园都是全开放的,没有大门,不设门票,里面绿树成荫,宁静清幽,小鸟啾啾,小河潺潺。很多人在公园里锻炼,但没有喧闹的广场舞,多是安静地跑步。男男女女身穿速干衣和专业跑鞋,胳膊上绑着手机,耳朵里塞着耳机,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过来,在草地上晒日光浴或午餐。
  礼炮过后不久,人群开始骚动起来。随着一声声的欢闹,皇家骑兵队和马车越来越近。最前方是一名昂首挺胸的女骑手,身下的白色大马有节奏地踏著柏油路而过。紧跟着是两个皇家骑兵大方阵。骑兵们戴着金色头盔,穿着红色制服,脚踩黑色马靴,胯下的黑马毛皮闪着黝黑的光。
  然后,就是只在电视上见过的金色马车了!六匹白马拉着的金色马车刚一现身,人群就沸腾了。马车里的英国女王一身淡紫色套装,习主席的西装剪裁精良,脸上一直笑眯眯的。
  金色马车后面紧跟着的马车名叫“澳大利亚国务马车”。它由四匹黑马拉着,红色轮子、全黑车身,里面坐着菲利普亲王和一袭白衣的主席夫人彭丽媛。彭丽媛坐姿笔直,光彩照人,围观人群疯狂地高喊着“彭嫲嫲”。
  下一辆是“苏格兰国务马车”。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和夫人卡米拉在这辆车上,同时我还看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王主任大约心情也是十分激动,一会儿看看左边,一会儿看看右边,带着一脸兴奋。
  习主席下一个莅临的地方是威斯敏斯特宫。下午他将在那里发表演讲,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英国议会进行演讲。由于英国不兴提前封路,整个议会广场还是车水马龙,游客如织。
  几百年来,威斯敏斯特宫作为英国议会所在地为人们所熟知,大本钟是其最显著标志。这里不仅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议会旁边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也叫西敏寺教堂),这是伦敦甚至英国最重要的一座教堂。自1066年以来,英国君主大多在这里举行加冕礼。英国皇室的主要典礼也在此举行,比如1997年黛安娜王妃的葬礼和2011年威廉王子的婚礼。教堂内有一座加冕专用座椅,座椅下方还得有一块“加冕石”,要不然加冕典礼就不能算数。这块加冕石现在存放在苏格兰,每当需要的时候,就专程从苏格兰运回来。
  作为一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承担了墓地的作用。在这里安葬或立纪念碑被视作一项荣誉,很多英国贵族、诗人、作家、科学家都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如达尔文、狄更斯、牛顿等。
  教堂旁边的泰晤士河上,横跨着威斯敏斯特桥。这座桥通体绿色,与南边几百米外全身红色的兰贝斯桥形成鲜明对比,北边不远就是电影《魂断蓝桥》里大名鼎鼎的“蓝桥”——滑铁卢桥。
  跨过威斯敏斯特桥,就来到泰晤士河南岸。这里长年有人摆旧书摊,一两镑一本的二手书比比皆是。有时间的话能淘到不少好东西,还能邂逅貌美如花的文艺女青年,一起在旁边的咖啡馆点上一杯香浓的咖啡,谈谈文学。
  前面有人围成一圈,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人在设小小赌局。三个倒扣的碗,有一个下面放了石子,倒腾几个回合,让路人猜是哪一个。这种一看就是骗局的场子,竟还有十几个人围观。再观察下去,原来有几个人是托儿呢。这些人操东欧或北非口音,有的手里拿着钱,激动地诉说赢钱的经过;有的听完故事立刻掏出钱来,还拉着旁人一起下注。
  看着这些人煞有介事的样子,我不禁失笑。再看看不远处已经聚集起来的警车,赶紧走回议会大厦,等着看习主席啦!
其他文献
事情的缘起是一个同事对我的摄影水平很满意,晒在朋友圈,我一手贱,也在群里发了两张进行勾引,还做了个广告:“有种幸福叫美,有种遗憾叫美过,再不约拍就老了,约拍请私聊。”  果然就招惹来了几位姐姐,为了讲故事方便,就叫她们梅、兰、竹、菊吧。一举起相机我才发现,她们真的不是好模特,不是颜值的问题,而是你找不到她们的亮点,她们站如松坐如钟,别说回眸、托腮、手搭凉棚等高逼格小清新必备拍照姿势,她们甚至不会站
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日本房东来看过于达,检查了电线。老爷子说日本经常地震,没事的,让于达放心。但他也说这次可能有点厉害,还给他留下一个急救包,里面有止血的药膏、手电筒、口哨    3月13日深夜10点30分,日本东京江东区一所公寓楼中,中国留学生于达在自己不到60平米的房间里,蜷缩在电脑前,“房子还在摇晃,还在摇晃”,他在MSN上和国内朋友对话。10分钟后,手机上又传来“地震警报”,他跳起来,跑到
迈克尔·伯利  纵观2018年,人们将今天和上世纪30年代进行类比变得惊人的普遍。警告性的著作正在不断涌现,例如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法西斯主义:一次警示 》和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的《论暴政》。  如今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种族主义、暴力和专制阴谋的危险气息。  在美国,反犹太主义者已公开上街游行,同时土制管状炸弹寄给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比尔·克林顿和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2019年4月8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正式退休,其继任者为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敦煌研究院原院长王旭东。  自称“工科男”的王旭东经历简单,他在敦煌研究院从事了28年的文物保护工作。1967年,王旭东生于甘肃山丹,因为幼时家乡干旱,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做水利工程师。1986年从兰州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到张掖做了技术员。  1991年,美国盖蒂保护所的专家建议,敦煌研究院应该招聘一位地质工程
杨时旸  这部《野马》让人想起很多类似的电影。比如土耳其的同名作,讲述几个被当地文化習俗和宗教禁锢压抑的女孩勇敢逃出家庭、抵抗命运碾压的故事,其中野马是一个以前不曾出现过的意象,指涉那些年轻姑娘的反抗精神。它还让人想到《骑士》,这是宋丹丹的养女赵婷在美国拍摄的大放异彩的长片,讲一个年轻骑士在驯马过程中认识自我的故事。这部《野马》可能和后者更相似,但它的故事有着特殊的背景。  一座监狱为了对长期囚禁
初春时节,我们坐上了宫古市至久慈市的小火车。  这辆只有一节车厢的小火车是岩手县重要的交通工具,承担着日本东海岸地区公共交通的重任。当地人每天乘这辆车通勤,站内小店还出售限定数量的海胆便当。  如果没有日本NHK的晨间剧《海女》,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岩手这个地方。  岩手县在日本本州岛东北部,面积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里居第二(第一是北海道),上面是青森,下面是福岛,旁边是山形、秋田、宫城,并称“东北
(一)    屋子里人不少,木琴也不少。十几个个头高矮不一的孩子,拿着长柄木槌,跟着钢琴的节奏敲击出《小星星》的节奏。  曲子很短,也很简单,是练习乐器的人的入门选择。  还不错,孩子们的鼓点都聚拢在一起,听上去并不杂乱,偶尔有一两个跑偏的音节,很快就归了位。  这是一间教室,在上海市卢湾区的早教活动中心的5楼,黑板上写着“天使知音沙龙”。  曹小夏很瘦,她在人群里走动,不时给孩子一些指点,说话时
在那个年代,季羡林这样不追名逐利、满怀爱和责任感的人原本是一个群体现象,而如今却成了孤零零的个体现象。这背后隐藏着这个时代在精神、道德和人文情怀方面的贫乏和苍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7月11日开始,悼念季羡林的热潮从学术界蔓延至社会公众——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头百姓,“满城争说”季羡林。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季先生的学术成就。公众的悼念热潮是冲着季先生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头衔
透过厚厚的镜片,王月清努力使每个字尽量端正。小组会结束后,其他代表都忙着吃午饭去了,会议室只剩下她一个人忙着整理议案。  王月清,黑龙江省龙江县环卫处保洁队长,是一位新当选的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没有了当选时的喜悦,两个月来,王月清更多的是焦虑。  “看了很多材料,但是都记不住。”王月清掏出一个卷了角的本子,上面写得密密麻麻。两会进行了一周,她不仅要忙着整理议案,而且还要应付团里安排的媒体采访。
仿佛冥冥中注定,1991年12月25日,当西方人欢度圣诞节时,存在了64年的前苏联轰然倒塌。  多年以后,有人依然对此局面的出现感到不解,言下之意中不乏对前苏联解体的扼腕叹息,以及对前苏联人民被动与懦弱的不满与批判。  如果只从那一天去解剖前苏联并据此撰写尸检报告,你可能永远无法到达真相的彼岸。也因此,《苏联的最后一天: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一书并没有沉浸在最后一天的细节之河中,而更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