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契机,内化道德情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uz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世界中来。那么,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如何利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捕捉教学契机,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世纪、新形势,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使儿童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基础,我们作为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这一课中,我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游戏,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小朋友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小朋友懂得班内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同时,我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小朋友,提醒违纪的小朋友,让他们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好习惯。在整个游戏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上,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活动气氛热烈融洽,让儿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愉快。又如在教学《亲亲大自然》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置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在家里找、去大自然中找。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秋天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体会到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越到位、越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例如,在教学《在校园的一天》這一课中的“上课了”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做错了作业或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从他们的自身体验中引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认识到上课不认真听讲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这一正确的道德认识。我认为这比老师强加给他的类似“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的所谓规定要有效得多。有人说:“没有经过体验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也可以说:“没有经过体验的道德,形成不了真正的道德。”再如,在教学《你好,祖国妈妈》这一主题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学生“亲临其境”般回到了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听到了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看到了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由衷自豪,并纷纷情绪饱满地投入下面的“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这个环节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体验感悟,升华情感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它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情感、意志,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程非常重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因此,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
  例如:教学《平安回家》这一主题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识,我进行了模拟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进行了上学路上的模拟游戏,比如,听红绿灯指挥、避开汽车、走人行道等,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分配角色,我根据内容设置各种各样的情节,学生在模拟的交通状态中,掌握了交通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识,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再如:《帮帮残疾人》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残疾人,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让学生尝试进行模拟“单手穿衣”、“蒙眼走路”等活动,这着实让学生忙乱了好一阵子,有一个同学整整花了10分钟才把衣服穿好,他很有感触地说:“残疾人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啊!”通过本次模拟残疾人的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增进了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友爱。活动后,他们在“我的感想”中流露了自己的那份真实感受。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爱,更重要的是填满了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促进了知行统一。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广阔的舞台上不断实践,逐步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其他文献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S)是引起猪链球菌病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细菌性传染病。根据其荚膜多糖成分的不同,将猪链球菌分为33个血清型(1~31、33型和1/2型)。血清2型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说明了一个真谛: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一特点在德育教育中尤为突出,德育工作最根本的目的也是育人。现实世界丰富多彩,这种复杂多变的思想,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影响了教育成果的巩固,使教育工作的任务难以圆满完成。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使初中德育工作行之有效呢?  一、掌握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  初中新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而德育不好则是危险品。不但无益于社会且危害社会。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需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我校主要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现状,针对现状采取对策,申报了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在学校教学与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这一教育杏坛的百花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绽放出眩目的光彩。而新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人性关爱,从时代的高度,向老师提出全新的要求,则是其中的最亮点。  让人情更浓一些,让赞美更多一些,让鼓励更多一些,让笑容更多一些,让宽容更多一些。这么多的一些,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人民教师,要满怀真诚,去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理解、鼓励、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道精神和
采用机械混合层状LiCoO2和经过多元掺杂改性后尖晶石型LiMn2-xMxO4(M=Co+Cr+La,x=nCo+nCr+nLa,且0<x<0.10),按摩尔配比LiMn2-xMxO4/LiCoO2=100/0、95/5、90/10、85/15作为正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