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Access数据库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对案例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Access数据库;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510108-02
0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教材上固有的原理,规则,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观点的能力,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随着教学目的和方式的调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作为讲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输出的主要来源,而作为接受者,学生的任务是汲取知识,记忆规则;但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和观察者,待案例演示完毕(参看下文第二节)之后,则作为旁观者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予以鼓励或指导(李璐2009)。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也得到了诸多同行的注意,近年来不乏将案例教学法用于计算机或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性、专题性研究,可参看饶远立等(2004)、凯定吉(2005)、李菲(2006)、王萍(2009)等。
Access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它可以轻松地创建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数据库有着鲜明的特点,它是集知识和技能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Access中包含的几大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和模块。这几大对象看似独立,但是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学大纲一般只要求教师通过演示令学生基本掌握Access中几大对象的相关操作,虽然学生能上机随堂模仿,但在课堂之外,零碎的步骤讲练往往使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因此,在实际操练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独立地创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不能很好地将各个对象的相互联系起来。
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和Access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克服目前Access教学存在的不足,它可以让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既要学好抽象的数据库原理知识,又要重视系统设计思想,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Access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学步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1 案例讲解
案例选择和讲解是案例教学法中唯一由教师扮演“主角”的环节,从教学大纲的设计来说,这一环节处于教学的最开始,是对整个专题学习的导入,它需要教师做足案例的准备工作,以此为学生后期的操练作出优良的示范。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一个适当的案例进行示范和讲解,并把基本知识点贯穿于其中的讲解。案例的选择对于能否顺利展开教学尤为重要。以Access的讲练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先以一个案例作为例子进行分解性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Access创建小型数据库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能结合教材掌握几大对象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并通过案例示范对几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个感性的认识(这也正是Access教学和学习的难点)。
案例的选择对教学的成败具有关键的作用,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选择较典型的案例。一方面,案例不能过于简单,这样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分析,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案例又不能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样不能达到教学目的。选择讲解的案例应使其能集中反映同类问题的共同本质与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应用技巧,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例如,某数据库表中有一个职称字段,需要查找职称为“教授”的记录。在完成这个例子时,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是利用表达式like“教授”或“教授”进行查询。此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转变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接受其他操作方法,比如说可以用表达式left([职称],2)=“教授”查询答案,并进而再引出同类型的函数right和Mid。在反复讲练中,学生能同时掌握数种完成案例的方法,并能了解多种函数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在亲自实践时,能择优选取适合的函数。
2 分组操作
2.1 布置案例
在完成案例讲解之后,教师的角色立即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指导学生选择案例进行实践。教师可将备选案例和完成要求提前发给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者让学生自行组合,让每个小组自行选择案例并确定小组联络人或负责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案例的布置并不局限于分组和预留案例,而是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案头工作。如通过案例材料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和读物,搜索必要的信息,完成案例相关的文献综述,并帮助小组制定案例完成进度、协助负责人进行分工,确定小组各成员负责的详细任务,让学生从实践中确立目标,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2.2 确定方案
组成小组并完成材料搜集、分工后,各小组要自行讨论,初步形成关于完成案例的工作计划。在此过程之中,初步方案主要由学生在实际操作前集中讨论完成,要予以学生足够的自主性。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在这一过程中,各组在讨论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拥有足够的主动性,学生们思维活跃,会积极地通过讨论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及时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重要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不足。
确定方案的目的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完成案例本身,而是要在此过程之中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团队精神。在缺乏教师亦步亦趋地监督下,学生往往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异常活跃,彼此之间取长补短,由此激发了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这一环节里也并非完全放手,而是要扮演一个“隐匿的观察者”,如对于积极性不够的小组要多加鼓励,予以指导,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等方式,提出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或方向帮助学生进入角色,而对于积极性高的小组,可再适当设计要求更高的“关卡”和“步骤”,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出技能更为成熟、能力更为完善的学生。
2.3 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它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将困惑和疑问反馈给教师,实现二次教学和学习。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在实际操作之初,学习中最大的难点是学生常常会犯概念混乱的毛病,这是对新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所导致的。所以,与2.2节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一阶段,教师则必须回到“指导者”的身份,全面了解各小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二次教学和教授。同时,在此阶段要更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和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有效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调试,以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对象表关系的建立中是否执行“实施参照完整性”这一选项,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只能够了解这个选项的基本概念,并不能很清楚地认识“执行”与“不执行”间的区别,此时,通过团队讨论及其实践,便能发现实施此操作是对子表产生一个制约的行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学意识,他们通过反复实践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去寻求答案,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
应该指出的是,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时间,不可一蹴而就。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多个解决方案,从中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个,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3 案例答辩
案例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同时,在案例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实践的过程进行总结,一方面可巩固知识,增加对操作方法的记忆和熟练度,同时还可“温故而知新”,教学结束后学生通过整理、阅读案例记录,能站在一个比原来高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得进步。
具体的方法是,待案例实际操作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讨论选出案例解说的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应具备一定的现场表达能力,届时将利用PPT等多媒体设备向教师和其他同学演示和讲解小组在案例构思、准备、分工、操作,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等各环节的情况,最后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并作出简要回答。当然,负责人只是“陈述人”,答辩过程也是一个全组参与的过程,如陈述材料需由小组各成员共同提供,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也由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在答辩陈述结束后,由教师根据任何分工、答辩陈述、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和评分。
案例答辩既是对案例操作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准备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陈述也有所助益。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开放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实行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省意识,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并实现由传统的主导者到启发者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凯定吉,《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教育导刊》,2005年第5期.
[2]李菲,在数据库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9月.
[3]李璐,论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文化·教育》,2009年第11期.
[4]饶远立、李兆燕、黄小薇,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能力,《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
[5]王萍,案例教学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第23期.
作者简介:
赵佳(1980-),女,壮族,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Access数据库;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510108-02
0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教材上固有的原理,规则,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观点的能力,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随着教学目的和方式的调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作为讲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输出的主要来源,而作为接受者,学生的任务是汲取知识,记忆规则;但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和观察者,待案例演示完毕(参看下文第二节)之后,则作为旁观者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予以鼓励或指导(李璐2009)。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也得到了诸多同行的注意,近年来不乏将案例教学法用于计算机或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性、专题性研究,可参看饶远立等(2004)、凯定吉(2005)、李菲(2006)、王萍(2009)等。
Access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它可以轻松地创建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数据库有着鲜明的特点,它是集知识和技能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Access中包含的几大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和模块。这几大对象看似独立,但是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教学大纲一般只要求教师通过演示令学生基本掌握Access中几大对象的相关操作,虽然学生能上机随堂模仿,但在课堂之外,零碎的步骤讲练往往使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因此,在实际操练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独立地创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不能很好地将各个对象的相互联系起来。
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和Access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克服目前Access教学存在的不足,它可以让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既要学好抽象的数据库原理知识,又要重视系统设计思想,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Access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学步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1 案例讲解
案例选择和讲解是案例教学法中唯一由教师扮演“主角”的环节,从教学大纲的设计来说,这一环节处于教学的最开始,是对整个专题学习的导入,它需要教师做足案例的准备工作,以此为学生后期的操练作出优良的示范。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一个适当的案例进行示范和讲解,并把基本知识点贯穿于其中的讲解。案例的选择对于能否顺利展开教学尤为重要。以Access的讲练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先以一个案例作为例子进行分解性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Access创建小型数据库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能结合教材掌握几大对象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并通过案例示范对几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个感性的认识(这也正是Access教学和学习的难点)。
案例的选择对教学的成败具有关键的作用,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选择较典型的案例。一方面,案例不能过于简单,这样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分析,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案例又不能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样不能达到教学目的。选择讲解的案例应使其能集中反映同类问题的共同本质与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应用技巧,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例如,某数据库表中有一个职称字段,需要查找职称为“教授”的记录。在完成这个例子时,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是利用表达式like“教授”或“教授”进行查询。此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转变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接受其他操作方法,比如说可以用表达式left([职称],2)=“教授”查询答案,并进而再引出同类型的函数right和Mid。在反复讲练中,学生能同时掌握数种完成案例的方法,并能了解多种函数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在亲自实践时,能择优选取适合的函数。
2 分组操作
2.1 布置案例
在完成案例讲解之后,教师的角色立即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指导学生选择案例进行实践。教师可将备选案例和完成要求提前发给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者让学生自行组合,让每个小组自行选择案例并确定小组联络人或负责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案例的布置并不局限于分组和预留案例,而是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案头工作。如通过案例材料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和读物,搜索必要的信息,完成案例相关的文献综述,并帮助小组制定案例完成进度、协助负责人进行分工,确定小组各成员负责的详细任务,让学生从实践中确立目标,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2.2 确定方案
组成小组并完成材料搜集、分工后,各小组要自行讨论,初步形成关于完成案例的工作计划。在此过程之中,初步方案主要由学生在实际操作前集中讨论完成,要予以学生足够的自主性。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在这一过程中,各组在讨论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拥有足够的主动性,学生们思维活跃,会积极地通过讨论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及时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重要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不足。
确定方案的目的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完成案例本身,而是要在此过程之中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团队精神。在缺乏教师亦步亦趋地监督下,学生往往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异常活跃,彼此之间取长补短,由此激发了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这一环节里也并非完全放手,而是要扮演一个“隐匿的观察者”,如对于积极性不够的小组要多加鼓励,予以指导,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等方式,提出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或方向帮助学生进入角色,而对于积极性高的小组,可再适当设计要求更高的“关卡”和“步骤”,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出技能更为成熟、能力更为完善的学生。
2.3 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它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将困惑和疑问反馈给教师,实现二次教学和学习。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在实际操作之初,学习中最大的难点是学生常常会犯概念混乱的毛病,这是对新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所导致的。所以,与2.2节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一阶段,教师则必须回到“指导者”的身份,全面了解各小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二次教学和教授。同时,在此阶段要更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和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有效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调试,以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对象表关系的建立中是否执行“实施参照完整性”这一选项,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只能够了解这个选项的基本概念,并不能很清楚地认识“执行”与“不执行”间的区别,此时,通过团队讨论及其实践,便能发现实施此操作是对子表产生一个制约的行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学意识,他们通过反复实践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去寻求答案,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
应该指出的是,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时间,不可一蹴而就。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多个解决方案,从中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个,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3 案例答辩
案例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同时,在案例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实践的过程进行总结,一方面可巩固知识,增加对操作方法的记忆和熟练度,同时还可“温故而知新”,教学结束后学生通过整理、阅读案例记录,能站在一个比原来高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得进步。
具体的方法是,待案例实际操作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讨论选出案例解说的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应具备一定的现场表达能力,届时将利用PPT等多媒体设备向教师和其他同学演示和讲解小组在案例构思、准备、分工、操作,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等各环节的情况,最后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并作出简要回答。当然,负责人只是“陈述人”,答辩过程也是一个全组参与的过程,如陈述材料需由小组各成员共同提供,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也由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在答辩陈述结束后,由教师根据任何分工、答辩陈述、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和评分。
案例答辩既是对案例操作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对学生准备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陈述也有所助益。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开放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实行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省意识,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并实现由传统的主导者到启发者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凯定吉,《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教育导刊》,2005年第5期.
[2]李菲,在数据库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9月.
[3]李璐,论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文化·教育》,2009年第11期.
[4]饶远立、李兆燕、黄小薇,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能力,《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
[5]王萍,案例教学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第23期.
作者简介:
赵佳(1980-),女,壮族,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