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种美食佳肴中,我特别喜爱独具地方风味的小吃。在我们中国,许多各有特色的小吃,譬如北京的杏仁茶,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成都的担担面,昆明的过桥米线,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在上海各式各样的小吃中,我尤其钟情于绉纱小馄饨、油豆腐细粉汤和生煎馒头这三样东西。回想起来,我同这些美食最初都邂逅于街头。在我数十年来齿颊留香的记忆中,其实也凝聚着一种浓浓的民间情结。
先说绉纱小馄饨。那是一个夏天,我刚来到上海不久,住在沪西一条小街上。因为要投考高中,我常常不顾炎热温课到深夜。爸爸看我辛苦,常常掏出一点钱给我:“歇一会儿,去吃碗馄饨吧。”来到街上,静静的,只有街角一个馄饨摊在招徕顾客。摊档不大,一头的炉子上烧着一锅沸水,一头是一个木柜盛着馄饨皮、肉馅和各种佐料,中间架着一张长条木桌,桌前放着两条长凳。摊主是个头发稀疏的中年汉子,他和气地招呼我坐下,给我送上一碗馄饨。汤面撒着翠绿的葱花,浮满薄如轻纱的馄饨,一阵清香扑鼻,我美美地吃了起来。来这里的食客大都是下了夜班的职工,他们边吃边称赞:“老板,你的小馄饨真香,累了一天这也算是一种享受。”摊主一边裹着馄饨一边笑着说:“是嘛,多吃点,多吃点。”“吃了你的小馄饨,回去美美地睡上一觉,明天上班更有劲头。”不断点头道谢的摊主脸上笑成了一朵花。月光如洗,夜风轻拂,听着这些普通人的家长里短,亲言密语,我这碗小馄饨吃得一直香到了心底。
再说油豆腐细粉汤,那已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家也搬到沪东。每天早晨上学,我总要去街边吃油豆腐细粉汤。摊主是一对老年夫妇。我坐下,老伯伯先把一笊篱细粉放入汤锅浸烫,捞出后倒进碗里,再夹出几个油豆腐和一些香干,然后加上麻油和佐料,一碗美味就来到我面前。见我吃得很香,老伯伯笑眯眯地看着我:“好吃伐?”我点点头。“慢慢吃,慢慢吃。”老伯伯慈爱地说。旁边站着的老妈妈看到我背着书包,就问我:“是上学去吧?读书好,吃饱了好好去读书。”他们简直把我看成自己的孩子了。我吃完擦擦嘴巴离开,他们总是一再说:“慢慢走,走路当心。明天再来呀!”我走了好远,这亲切的话语伴随油豆腐细粉汤的美味仍在我心头回旋不已。
最后说说生煎馒头。我那时已做了父亲,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带儿子逛完城隍庙走在靠近外滩的一条街上,忽然迎面飘来一阵诱人的香味。原来是一个弄堂口的生煎馒头正在开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招徕顾客。儿子说肚子饿了,也去买点馒头吃吧。我走到摊前递过钱去,老人铲给我几只馒头用纸包了给我。呵,真漂亮,白白的馒头皮上点缀着葱花或芝麻,馒头底金黄金黄的,一咬满口汤汁,鲜美异常。儿子叫了起来:“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生煎馒头!”我说:“老师傅,手艺不错呀,这生意大概做了好久吧?”老人笑笑:“我原来在一家有名的生煎馒头店掌厨,这东西做了一辈子。做生煎馒头,选料要精,做工要细,火候要恰到好处,讲究多着哩!现在退休了,不舍得这手艺白白荒废掉,就出来摆个小摊子,继续为大家服务。”我顺口说:“您有没有把这手艺传给下一代呢?”“现在的小青年心浮气躁,哪肯沉下心来学呀!”老人摇摇头,感叹了一声。过了一段时间,我有事到市区,特地绕道去寻找这生煎馒头,不料人去弄口空,只留下那拂之不去的余香供我慢慢品味。
这三次街头美食的经历,几十年来一直长留我心。每当吃到这三样小吃,引起的不仅是口腹的快感,而且咀嚼出民间百姓那纯朴的风情。有一年我去美国纽约讲学,一日在曼哈顿漫游,满街都是比萨和热狗,不料却引发了我对上海这些小吃的强烈怀念,一股故园情油然而生。现在人们都在说饮食文化,的确饮食里有文化,我在异国他乡就深深地体会到它的魅力。
先说绉纱小馄饨。那是一个夏天,我刚来到上海不久,住在沪西一条小街上。因为要投考高中,我常常不顾炎热温课到深夜。爸爸看我辛苦,常常掏出一点钱给我:“歇一会儿,去吃碗馄饨吧。”来到街上,静静的,只有街角一个馄饨摊在招徕顾客。摊档不大,一头的炉子上烧着一锅沸水,一头是一个木柜盛着馄饨皮、肉馅和各种佐料,中间架着一张长条木桌,桌前放着两条长凳。摊主是个头发稀疏的中年汉子,他和气地招呼我坐下,给我送上一碗馄饨。汤面撒着翠绿的葱花,浮满薄如轻纱的馄饨,一阵清香扑鼻,我美美地吃了起来。来这里的食客大都是下了夜班的职工,他们边吃边称赞:“老板,你的小馄饨真香,累了一天这也算是一种享受。”摊主一边裹着馄饨一边笑着说:“是嘛,多吃点,多吃点。”“吃了你的小馄饨,回去美美地睡上一觉,明天上班更有劲头。”不断点头道谢的摊主脸上笑成了一朵花。月光如洗,夜风轻拂,听着这些普通人的家长里短,亲言密语,我这碗小馄饨吃得一直香到了心底。
再说油豆腐细粉汤,那已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家也搬到沪东。每天早晨上学,我总要去街边吃油豆腐细粉汤。摊主是一对老年夫妇。我坐下,老伯伯先把一笊篱细粉放入汤锅浸烫,捞出后倒进碗里,再夹出几个油豆腐和一些香干,然后加上麻油和佐料,一碗美味就来到我面前。见我吃得很香,老伯伯笑眯眯地看着我:“好吃伐?”我点点头。“慢慢吃,慢慢吃。”老伯伯慈爱地说。旁边站着的老妈妈看到我背着书包,就问我:“是上学去吧?读书好,吃饱了好好去读书。”他们简直把我看成自己的孩子了。我吃完擦擦嘴巴离开,他们总是一再说:“慢慢走,走路当心。明天再来呀!”我走了好远,这亲切的话语伴随油豆腐细粉汤的美味仍在我心头回旋不已。
最后说说生煎馒头。我那时已做了父亲,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带儿子逛完城隍庙走在靠近外滩的一条街上,忽然迎面飘来一阵诱人的香味。原来是一个弄堂口的生煎馒头正在开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招徕顾客。儿子说肚子饿了,也去买点馒头吃吧。我走到摊前递过钱去,老人铲给我几只馒头用纸包了给我。呵,真漂亮,白白的馒头皮上点缀着葱花或芝麻,馒头底金黄金黄的,一咬满口汤汁,鲜美异常。儿子叫了起来:“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生煎馒头!”我说:“老师傅,手艺不错呀,这生意大概做了好久吧?”老人笑笑:“我原来在一家有名的生煎馒头店掌厨,这东西做了一辈子。做生煎馒头,选料要精,做工要细,火候要恰到好处,讲究多着哩!现在退休了,不舍得这手艺白白荒废掉,就出来摆个小摊子,继续为大家服务。”我顺口说:“您有没有把这手艺传给下一代呢?”“现在的小青年心浮气躁,哪肯沉下心来学呀!”老人摇摇头,感叹了一声。过了一段时间,我有事到市区,特地绕道去寻找这生煎馒头,不料人去弄口空,只留下那拂之不去的余香供我慢慢品味。
这三次街头美食的经历,几十年来一直长留我心。每当吃到这三样小吃,引起的不仅是口腹的快感,而且咀嚼出民间百姓那纯朴的风情。有一年我去美国纽约讲学,一日在曼哈顿漫游,满街都是比萨和热狗,不料却引发了我对上海这些小吃的强烈怀念,一股故园情油然而生。现在人们都在说饮食文化,的确饮食里有文化,我在异国他乡就深深地体会到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