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反”文学史命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402179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领域的自我反思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跳出文学史或者把文学史本身当作问题来对待成为新的研究方法,“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的命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间的先后顺序与历史的逻辑。而本文正是要质疑这种“常规”和“逻辑”,质疑文学史发展的线性观,力图从新的学科史角度说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史的关系,从而“考掘”出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文学史 现代文学 新文学 当代文学
  
  相信对于每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文学史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大多是从文学史著作中来的。“形式纷繁的文学史已经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这个体系通常被视为文学学科的重要基石,许多人对于文学史具有一种特殊的好感:文学史意味着某种坚硬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描述,在他们心目中,文学史是文学知识的集大成。因此,文学史甚至如同某种有效的证书:文学史的写作标志了一个成熟的学术阶段——标志写作者业已可能纵论和总结一个学科积累的全部资料”。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文学史的研究越来越多。
  一、“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
  我们都知道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文学”的前身是“新文学”。“新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从胡适1922年写作《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开始,新文学史的写作一直持续到了50年代中期,出现过《中国新文学大系》和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等具有范式意义的文学史著作。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文学”之“新”显然已经难以“新”下去了,“新文学”并不能指代五四以后所有的文学现象,而只是指某种“文学”。随着历史观的改变,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文学史”的观念也必然会随之改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重新确立了历史的分期,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旧民主主义阶段(1840—1919)、新民主主义阶段(1919—1949)与社会主义阶段(1949以后)。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不仅确立了新的历史分期和性质,而且确立了“新文学”的性质。以务实为开端的“新文学”必然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其指导思想必然是无产阶级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说“新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映,那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被“社会主义革命”取代之后,“新文学”将会被什么文学取代呢?当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基础上的更新型的文学,这个更新的文学也就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新文学”不能再称之为“新”文学了,它针对“旧民主主义”文学来说确实是“新”的,但是在更新的“新文学”面前却是“旧”的。于是,文学史家用“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这个概念,用“当代文学”来指称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出现
  “现代文学”的出现即意味着“新文学”的死亡,因为更新的文学——“当代文学”出现了,“现代文学”要想存在就需要有个更新的文学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如是“当代文学”被创制出来了。
  早在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歧问题就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当代文学”的历史已经超过了“现代文学”,再叫“当代文学”有些名副其实了,因此主张把80年代以前的“当代文学”并入“现代文学”,让“当代文学”专门研究当下的文学现象,专作文学批评。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在他们眼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现代”、“当代”这样一些概念都是客观的、不需质疑的,是能够自我说明的,“现代”和“当代”之间的界限也是清晰的。可是这种起点、这种界限到底存在吗?如果以线性的历史观念来看,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确实是有不同的起点的,但也只有在线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才能找到这种起点。王德威曾经说过:“一味按照时间直线进行表来探勘中国文学的进展,或追问我们何时才能‘现代’起来,其实是画地自限的(文学)历史观。”再者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概念产生于特定的时空,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的范畴,它们本身就是被建构出来的,用来说明特定的关系。因此,“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线性的时间进程中的这种划分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是否应该打破这种惯性的文学史秩序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三、“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作为现代历史学的一种类型,“文学史”以描述文学发展的历程为目标,是一门有起点、有开端、有源头的学科,是对连续性的描述,对线性发展的重建。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史”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学”的主要方式,我们已经把文学史的内容当成真实的文学与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是在“文学史”之内思考问题,只要“文学史”仍然是国家教育体制中的一门学科,它就不得不受到各方面制度的制约,它的写作就不可能像想象的那样自由。自然,我们也就不可能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或者“重写”来接近甚至认清真实的文学与历史。在这一前提下,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跳到“文学史”之外思考,或者说,把“文学史”本身当作一个问题来对待。
  按照公认的“文学史”的分期,“中国古代文学”指的是先秦至晚清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晚清到“五四”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五四”到1949年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依据历史发展的顺序,当然是先有“古代文学”,再是“近代文学”,再是“现代文学”,再是“当代文学”。因此在大学的中文系里经常会存在着“厚古薄今”的传统,大家都在无意识中觉得历史越长的越有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学科史方面来看这个分期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结论。“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这个命题,正是在这一角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这样的命题可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它违背了起码的常识,打破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历史的逻辑,但是我们所遵循的这种“常识”和“逻辑”难道就不能怀疑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在“文学史”内还是“文学史”外来理解。在“文学史”内,“文学史”反映的是一个线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历史是不可逆的。当然是先有现代,再有当代。但是当我们跳出“文学史”,站在其外运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来讨论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概念都是被建构出来的现代性意识形态范畴,它们之间的分期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而是应该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回到这一对概念产生的历史语境中,看看这些概念产生时它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周兰桂先生认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学无外乎两种状态:一种是“自律的文学”,一种是“他律的文学”。所谓“自律”即文学获得了自身的本体自由与审美权力,有一种没有外在强权压制的审美自觉和以抒写个性、性灵为旨趣,以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自由。同时,文学又自觉履行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所谓“他律”,即文学部分地失去了本体自由与审美权力,必须服从于某种外力与外在目的的强制与负载。文学被迫为政治、为权力、为帝王、为某种意识形态服务,从而作家部分地失去了他的主体性,文学也部分地失去了它的主体性。回首百年,我们可以看到,现当代中国文学正是在“自律”与“他律”中反复徘徊,疏离又回归。百年中国文学史可谓走过了一条迂回前进的曲线。其间,有不少现象是相映成趣而又发人深思的,将相关的文学现象联系起来相对照,更能让我们看清其本质,看清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位置。比如问题小说与反思文学、乡土小说与寻根文学、解放区文学与改革开放前的当代文学等。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暗合与关联,也看到因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学发展的不同态势。正如郜元宝先生指出的:“如果放在整个现代文学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当代文学)不过是未曾中断的历史的延续。”
  因此,“当代文学”并未与“现代文学”有质的差别,只是文学在发展的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表现而已。黄修己先生说过:“我们以前写文学史,只讲新的战胜旧的,取代旧的,这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应该是有的部门新的取代了旧的;有的部门则创造了新品种,推进了文学的现代化,与此后继续存在、发展的旧形式并存,谁也不能取代谁。……新与旧既相颉颃又相渗透,这才是历史的实相。”因此,研究者不抓住决定审美面貌差异性这一最基本因素而去漫论文学的分期和学科差异性显然未见得有多大意义。可以说,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异同均有,但基本显现形式还是同大于异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理论建构,已不再只是为新的文学的存在进行合法性辩护,而主要是对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进行合乎理性的描述、阐释和判断。时至今日,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依然在迂回发展,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分期依然尚未出现,唯一可资期待的是,中国文学依然“在路上”,中国文学的任务依然是寻找文学。
  概而言之,“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这个命题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可能比我们目前所理解的要复杂得多。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这种问题及其相关的领域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了讨论,而本文在此对这一命题的解读主要目的在于将文学自身作为问题来反思,在于“考掘”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南帆.文学史与经典.文艺理论研究,1998,5.
  [2]李扬.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文学评论,2003,6.
  [3]周兰桂,彭国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反思——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
  [4]郜元宝.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10.
  [6]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
  [7]林国红.疏离与回归——也谈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学科性差异.文艺理论,2009,1:65.
  [8]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8.1.
  [9]张志平.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文艺理论研究,2005,5.
  [10]刘为钦.现当代文学分界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7,4.
  [11]陈学超.关于突破近百年文学史“三段式”分期的思考.河北学刊,1987,1.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要有高尚的目的,使学生养成阅读原典与阅读经典的良好的专业阅读习惯,坚决杜绝低级趣味、急功近利等不良阅读习气,这对于从事专业学习与专业研究的中文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关键词: 阅读原则 阅读旨趣 阅读原典 阅读经典  学会阅读,对于中文大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而对于他们的专业学习来说,意义就更为重大,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与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之一就是专业阅
摘 要: 关于“生生”是否成词的问题,目前学界仍存在诸多质疑。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副词“生”和重叠形式“生生”的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了“生”的语素化倾向,论述了“生生”属于构词重叠,以及此类单音节副词重叠式在双音化、语法化及词汇化、实际使用频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由构形重叠向构词重叠转化的趋势。  关键词: 副词“生” “生生” 句法特征 语义功能 构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商品化思潮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军旅小说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本文从战争本质、战争心理、战争智慧三个方面来探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战争主题的新特征,并借以深化和丰富当代的军旅小说研究。  关键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军旅小说 战争主题研究    战争是军旅小说中永恒的主题。究其根源,军旅小说的本质属性是“生而为战争”的。上世纪9
摘 要: 对于汉宣帝时期的吏治,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汉宣帝一朝所谓“王霸之争”,而较少关注当时地方行政之主体汉吏。本文以为在此变革时代中,身为“两千石”之封疆大吏,其在基层社会之实践亦是促成这一转型之重要因素。故而本文想借区域间社会变化之异同,探讨宣帝时期吏治发展及其特点,进而分析其变化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体系运作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汉宣帝时期 吏治 “霸王道杂之”    昭宣之世是西汉自武帝已降
摘 要: 中職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就业又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有目的地传授实用的语文知识,培养从业技能,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语文技能 教学实践    中职语文教材大纲明确提出:“要认真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侧重于读、写、听、说和思维等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既是学好其
摘 要: 面对《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因为生疏而忽视,也不能因为害怕尴尬而忙于掩盖,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灵活的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转变教学理念,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让瞬间出现的意外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生成性资源 教学意外    “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认为是……”……这些掷地有声的看法、有独到之处的意见,组成了“课堂意外生成”。
摘 要: 鉴于职高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和理解能力不强的现状,在心理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能够显著增强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的步骤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职高学生 心理学教学 体验式探究教学    一、问题缘起  心理学的概念比较难懂,理论比较抽象,而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又比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心理活动,设置
摘 要: 任弼时作为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出色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非常重视形势政策教育。本文结合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现状,对任弼时形势政策教育思想作了分析,以期对当前新时期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任弼时 形势政策教育思想 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教学 启示    一、任弼时形势政策教育思想  做好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
摘 要: 本文拟以学界对许地山先生的文化研究为中心,把对许地山先生的文化研究历程具体划分为宏观文化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基督教文化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等研究角度。以此为切入口,企求尽可能详尽地勾勒出对许地山先生的文化研究的轮廓。  关键词: 许地山 许地山研究 文化研究 宗教文化  引言  许地山(1893-1941)先生生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生逢乱世,许地山不仅经历坎坷①,而且对佛教
摘 要: 余华在《兄弟》中对李兰、林红两女性形象的造型别具风采,接近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描写手法让这两女性形象所负载的批判意义更加沉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余华 小说《兄弟》 女性形象 批判意义    余华的小说《兄弟》以悲悯的人道主义的视角,展示出一个带有荒诞变形色彩的语义场。在这部小说中,男性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但其中的两个女性形象塑造得别具风采,她们突破了余华以往作品中对于女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