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体现了源自西方理念的协商民主内容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载体形式之间的结合。在理论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内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也源于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差异。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入发展,从协商目的而言,要使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协商民主的一般目的和价值相适应;从协商主体而言,要让协商民主主体与代表制之间相平衡,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协商民主主体平等之间相协调;从协商程序而言,就是要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其与协商民主所要求的程序正义相契合。
【机 构】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家治理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
:
2012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北京市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现状与特征”(12KDC035);2013年度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学的学科体系研究”(YETP1339);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政党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建构与前沿问题跟踪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体现了源自西方理念的协商民主内容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载体形式之间的结合。在理论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内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也源于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差异。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入发展,从协商目的而言,要使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协商民主的一般目的和价值相适应;从协商主体而言,要让协商民主主体与代表制之间相平衡,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协商民主主体平等之间相协调;从协商程序而言,就是要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其与协商民主所要求的程序正义相契合。
其他文献
从自由主义民主立场出发,伯恩施坦认为民主意味着不存在统治阶级,否定了马克思的阶级民主概念;主张民主包含了法制、有限多数和妥协原则,否定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自由主义为中介,伯恩施坦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主张通过完善自由主义民主制度使资本主义和平长成社会主义,要求放弃无产阶级革命,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质。我们需要批判地分析伯恩施坦的民主观,以澄清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权问题既有理论批判也有理论建构。由于人是劳动和社会关系总和的"二位一体",马克思恩格斯由此发现了作为人权主体的人是有实然主体与应然主体的裂变的,进而发现了人权的实然主体与应然主体在阶级社会是对立的,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同一。因此,阶级社会人权与共产主义社会人权成为二人理论批判与建构的目标,二人在人权上的"破"与"立"由此体现出来。
欧债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持续深化,全球经济陷入"弱增长",欧洲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冲击继续在衰退泥潭中挣扎。英国保守党-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为缓解危机带来的压力,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和公共领域私有化计划,大幅度地消减公共开支,加剧了对工人和劳动人民的剥削,使金融资本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英国共产党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金融资本高度寄生式的统治形式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大众、民主的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联盟,并从核心目标、重要力量、理论指导
哈维追随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路径,以空间地理方法为工具,基于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资本危机与时空修复以及剥夺性积累与反抗的三个视角分析和批判新帝国主义的运行机制。哈维的新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范式,是对马克思资本批判之方法论资源和价值目标的继承;开启了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研究的新维度并创新了研究方法;与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各种资本主义后现代批判理论相比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说服力。
利益关系是影响政治变迁的核心要素,因此,对我国利益关系变迁的考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体现为国家一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与社会问利益关系以及国家一社会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变迁,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从狭义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这容易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误解,在实践中制约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形式上讲,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区别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各种社会主义观点的一种称谓;从内容上讲,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即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学科名称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从研究对象讲,它是研究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改变资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国家形态和社会制度层面,而应努力探求社会主义的多样性面相。世界政治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越来越多的是作为一种价值而存在,社会主义因素更多的不再以制度形态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新社会运动,正是以多种样式的价值诉求彰显社会主义意义的多样性。西方新社会运动在发展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属性,在本质上是反抗资本主义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进一步从理论上廓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基因、现实镜像和未来旨归的内在联结。在历史维度上,进一步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因谱";在现实维度上,紧紧牵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牛鼻子";在未来维度上,科学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公倍数"。
从当前文献考察,马克思曾给"价值"下过两次定义,劳动价值论即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定义已经在学界取得普遍认可。但他关于"价值"的另一个定义,即"‘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种概念"却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和普遍认可,反而引发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价值"概念上长达30年的争论。据此,有必要展开学理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学术争论提供有益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虽已确立,但学界对其理解阐释仍存在分歧,主要集中于三个基本问题:是价值还是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还是普世价值观?何为核心、够不够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理论上厘清上述问题:既要正视价值和价值观在理论实质上的差异,又要看到两者在现实中的紧密关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实体与价值观念的内在统一;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又要看到其"中国特色"的时空限定与"人类共性"的价值一般;既要看到"核心"是"核心主体"的价值观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