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能点石成金的仙人,有一次他碰到一位乞丐,就将路旁的一块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他。不料这个乞丐却拒绝了这种施舍,他对仙人说:“你给我金子总是会用完的,还是把你点石成金的方法都给我把!”这个故事引申到学习中来,可以这么讲,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那怎么获得这种能力呢?
1. 巧教造句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告诉别人一件事,或提出一个问题,或表示要求或者制止,或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可学生造句时,用的常常是句号,加之教师引导不力,思路狭窄,导致语义贫乏,表达不力,迁移能力淡薄。所以造句点拔有窍门,不信?你看下列案例:
师:谁会用“高兴”说一句话。
生:我很高兴。
师:什么事让你高兴?
生:今天我考试考了100分,心里真高兴。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高兴事?
生:我昨天回答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高兴。
生:我今天作业做得非常认真,郑老师表扬了我,心里真高兴。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是学校里发生的事。家里有让你高兴的事吗?
生:我家买了空调……
生:我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师:社会上有让你高兴的事吗?
生:开发区新开了一个超市……
师:你们高兴时会怎么样? 生:我高兴时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师:现在你会这样填空吗?(什么事)我真高兴,(高兴时是什么样的)
生:昨天我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是高兴,晚上就是睡不着……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问号的句子吗?
生:今天我家买了汽车,我高兴极了,怎能不手舞足蹈呢?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感叹号的句子吗?
生:星期天家里来了客人,我非常高兴,心里甜极了!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或别的句式吗?
生:今天我的习作发表在《阳光报》上,真是高兴,回家非把喜讯告诉家人不可。
生:学校篮球比赛,我们班得了年段第一,同学们别提有多开心呢!
生……
怎么样!读了这个案例,有什么启发?其实造句不是“小儿科”,它可是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反映,是学生自我情感流淌的小河,更是学生语言积累至丰厚的法宝。老师,你找到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了吗?其实钥匙早在你心中……
2. 课堂交流“四结合”
课堂上,当你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或合作探究以后,交流理应呼之欲出……。可常会遇及,你的满腔热忱或殷殷期待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觑或沉默不语,即使偶尔有的“零星小雨”,也掷地无声,好景不长。何也?是学生感悟不力还是探究不深?即便如此,那肤浅抑或错误的交流总该进行中,可是什么也没发生,这,能不急吗?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在其中,那就是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怎么说?“课堂交流四结合”或许会为你排解无奈。
“四结合”是课堂交流的一种方法。即一报、二读、三析、四结,重在读、析。
一报,指学生报告所要交流的问题或理解的内容。
二读,指在文中找到能说明问题的依据即语句,读出来。
三析,指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一般步骤:我认为这句话写了……尤其是这几个词(抓重点词)更能看出……从上文内容或下文提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连起来看,我觉得……
四结,是读、析后对问题作的一个结论。
3. 习外之功
“好文章是改出来。”这话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都知道。因此也常拿来给学生,每当学生写好一篇文章,你就会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话是不错,可学生压根儿就不听,你让他改,他一会儿就好,还告诉您,真的改不出来了,最多也不过改出几个错别字什么的,文章是泛泛而谈,空而不实。无奈之下,您只好亲自下笔,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可学生不领情,还怨文字太多,增加了誊写负担。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关键是教给学生改文的方法,练就作文的“习外之功”。
首先,是冷却。作文写完后,如果搁置一段时间再看,就会发现其中许多不妥之处,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在冷却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可以换一个角度,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又接受了与此有关的新东西,可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我们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梦》“批况十载,增删五次”。这“十载”之中,实际上有些新的内容就是在“冷却”中生成的。
其次,是质疑。你或许会问,阅读教学要质疑,修改文章何来质疑?其实,质疑是修改文章必不可少的。文章写完,从宏观上质疑:我这篇文章想说明什么呢?所选的材料能生动地反映吗?有没有更好的生活?……从中观上质疑: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呼应吗?过渡句是否合适?……从微观上质疑:这是把句子写具体的有效办法。如一位学生写的《第一次上讲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还没有走上讲台,心里就慌极了,一上来,内容也忘了,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可让学生质疑:“慌极了”的心里是怎么样的?有哪些神态和行动上的表现?……然后围绕质疑补充修改。在修改后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演讲开始前,我就很紧张,心里像打着小鼓,咚、咚直跳,轮到我了,我更慌了神,站在讲台上,不敢抬头望大家,只是低着头背讲话稿,还中断了好几次。我的头上冒了汗,也顾不得去擦……”修改后的文章变得更具体、生动了。
再次,是赠阅。文章写完经冷却、质疑修改后,自已觉得再也改不出来了,不妨赠同学读读。这其实是一个新冷却、再质疑修改的过程,同伴提醒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皱一个眉头,漾一个笑容,都可能对你产生新的灵感和联想,在交流中使文章锦上添花。
以上三点“习外之功”,可以分开使用,也可综合使用,请你试试,效果不错呵!
阅读、习作教学中的小窍门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总结,一定会发现更多实惠的精彩。
收稿日期:2012-03-29
1. 巧教造句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告诉别人一件事,或提出一个问题,或表示要求或者制止,或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可学生造句时,用的常常是句号,加之教师引导不力,思路狭窄,导致语义贫乏,表达不力,迁移能力淡薄。所以造句点拔有窍门,不信?你看下列案例:
师:谁会用“高兴”说一句话。
生:我很高兴。
师:什么事让你高兴?
生:今天我考试考了100分,心里真高兴。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高兴事?
生:我昨天回答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高兴。
生:我今天作业做得非常认真,郑老师表扬了我,心里真高兴。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是学校里发生的事。家里有让你高兴的事吗?
生:我家买了空调……
生:我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师:社会上有让你高兴的事吗?
生:开发区新开了一个超市……
师:你们高兴时会怎么样? 生:我高兴时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师:现在你会这样填空吗?(什么事)我真高兴,(高兴时是什么样的)
生:昨天我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是高兴,晚上就是睡不着……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问号的句子吗?
生:今天我家买了汽车,我高兴极了,怎能不手舞足蹈呢?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感叹号的句子吗?
生:星期天家里来了客人,我非常高兴,心里甜极了!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或别的句式吗?
生:今天我的习作发表在《阳光报》上,真是高兴,回家非把喜讯告诉家人不可。
生:学校篮球比赛,我们班得了年段第一,同学们别提有多开心呢!
生……
怎么样!读了这个案例,有什么启发?其实造句不是“小儿科”,它可是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反映,是学生自我情感流淌的小河,更是学生语言积累至丰厚的法宝。老师,你找到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了吗?其实钥匙早在你心中……
2. 课堂交流“四结合”
课堂上,当你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感悟或合作探究以后,交流理应呼之欲出……。可常会遇及,你的满腔热忱或殷殷期待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觑或沉默不语,即使偶尔有的“零星小雨”,也掷地无声,好景不长。何也?是学生感悟不力还是探究不深?即便如此,那肤浅抑或错误的交流总该进行中,可是什么也没发生,这,能不急吗?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在其中,那就是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怎么说?“课堂交流四结合”或许会为你排解无奈。
“四结合”是课堂交流的一种方法。即一报、二读、三析、四结,重在读、析。
一报,指学生报告所要交流的问题或理解的内容。
二读,指在文中找到能说明问题的依据即语句,读出来。
三析,指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一般步骤:我认为这句话写了……尤其是这几个词(抓重点词)更能看出……从上文内容或下文提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连起来看,我觉得……
四结,是读、析后对问题作的一个结论。
3. 习外之功
“好文章是改出来。”这话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都知道。因此也常拿来给学生,每当学生写好一篇文章,你就会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话是不错,可学生压根儿就不听,你让他改,他一会儿就好,还告诉您,真的改不出来了,最多也不过改出几个错别字什么的,文章是泛泛而谈,空而不实。无奈之下,您只好亲自下笔,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可学生不领情,还怨文字太多,增加了誊写负担。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关键是教给学生改文的方法,练就作文的“习外之功”。
首先,是冷却。作文写完后,如果搁置一段时间再看,就会发现其中许多不妥之处,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在冷却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可以换一个角度,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又接受了与此有关的新东西,可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我们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梦》“批况十载,增删五次”。这“十载”之中,实际上有些新的内容就是在“冷却”中生成的。
其次,是质疑。你或许会问,阅读教学要质疑,修改文章何来质疑?其实,质疑是修改文章必不可少的。文章写完,从宏观上质疑:我这篇文章想说明什么呢?所选的材料能生动地反映吗?有没有更好的生活?……从中观上质疑: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呼应吗?过渡句是否合适?……从微观上质疑:这是把句子写具体的有效办法。如一位学生写的《第一次上讲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还没有走上讲台,心里就慌极了,一上来,内容也忘了,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可让学生质疑:“慌极了”的心里是怎么样的?有哪些神态和行动上的表现?……然后围绕质疑补充修改。在修改后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演讲开始前,我就很紧张,心里像打着小鼓,咚、咚直跳,轮到我了,我更慌了神,站在讲台上,不敢抬头望大家,只是低着头背讲话稿,还中断了好几次。我的头上冒了汗,也顾不得去擦……”修改后的文章变得更具体、生动了。
再次,是赠阅。文章写完经冷却、质疑修改后,自已觉得再也改不出来了,不妨赠同学读读。这其实是一个新冷却、再质疑修改的过程,同伴提醒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皱一个眉头,漾一个笑容,都可能对你产生新的灵感和联想,在交流中使文章锦上添花。
以上三点“习外之功”,可以分开使用,也可综合使用,请你试试,效果不错呵!
阅读、习作教学中的小窍门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总结,一定会发现更多实惠的精彩。
收稿日期: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