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多重奏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借用了地图这个媒介,在不断采集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的文化生态。他们带着明确的观点与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逐渐地还给艺术生态一个健康的面貌。
  ——高岩
  “多·展”于4月19号在得色空间开幕,将近半年的筹备终于开花结果。该展的艺术家们是来自南京的一个艺术小组——多攒艺术小组,由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组成。这次展览策划是源于他们的一个艺术项目——《南京艺术地图》项目,这也是这个小组走到一起的原因。
  小组发起人之一的马翀,从法国布尔日艺术学院学成归国,到南艺任教。他发现南京这个城市文化艺术气氛之匮乏,与其城市形象和定位不符。一到周末,顿觉无所事事,有心看看展览、参加一些艺术活动,但也很难获得这方面信息,这和他在国外的生活体验大相径庭。于是他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商议,决定借鉴国外的经验,办一份南京当地的艺术地图。每月一期,预告下月的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他们自筹资金,免费发行,拒绝任何广告,只为能保持观点的独立和自主。此次展览的推荐人高岩如此评价该项目,“他们借用了地图这个媒介,在不断采集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的文化生态。我们无法用艺术的某一种现有模式来定义这次无商业目的的举动,甚至不用去定义多攒小组的地图项目是否是艺术作品,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们带着明确的观点与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逐渐地还给艺术生态一个健康的面貌。”
  《南京艺术地图》项目是“多·展”的缘起和引子,而“多·展”则是多攒艺术小组针对得色空间量身打造的一个作品,并为此对得色空间进行了内部改造。整个展览共分9个单元,与其说这是由9件作品组成的一个展览,而不如说是由9个部分组成的一件作品,一件提问当下艺术生态的作品,各个部分则是这个问题在不同方向的分支。这种复合式的语言结构我们在诸如马修·巴尼的电影中也能见到,比如《悬丝》系列,是由发生在多个场景中的行为表演串联而成。只不过在电影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随时间展开的,而在“多·展”中,这个关系是随空间展开的,是共时的。相对于单一媒介或者多媒介的单件作品,复合结构的作品各部分间既保持相对独立,又通过空间相互产生联系,空间也被作为作品中的元素而使用,因此在表达上也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你们下月的展览确定了吗?”这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地图项目中和外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现在被炭笔固定在墙上,重复的笔触似乎在模仿之前的话语经验。不断地追问“下月、下月”,是公众对有规律、有品质的艺术生活的需求,也是公众对艺术机构的要求。时明时灭的灯泡是对这个呼吁的回应。灯泡的设置让我想到卡通片里的场景:当主人公想出一个主意的时候,头顶就会“噔”地亮起一盏灯。
  “艺术生活”是一张嵌在墙上的多攒小组设计的艺术地图,后面透光,形成灯箱效果。这面墙是为此次展览增设的,封掉了后面的一个窗户,只预留了一个洞口,地图后面的所透出的光,实际上是来自外部的天光。距墙1.2米处还设置了一条灰色隔离带,把观众挡在外面不能靠近。艺术地图作为这个展览的源文本在这被直接引用,但身份和放在门口供人随便领取的那份地图已然不同。它嵌在墙上,散发着灯箱般柔和的白光,隔离带发出的“禁止入内”的暗示,使得这个狭窄的走廊充满了具有话语权力的美术馆意味,它似乎赋予了这张地图以艺术品的身份,令人屏息注目。而外部天光的引入还暗含了另一层思考:外部社会和美术馆空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地图作为中间介质,为美术馆引入的又是什么呢?
  “艺术的时间”也具有这样的多重文本结构,在此引用的是过去14期艺术地图中出现过的展览海报。这里面我们能看到成名大腕诸如岳敏君的展览资讯,也有公务员书画展这类“官办”的展览信息,这既是对以往艺术事件的追溯,也是一个共时的并置比较,尤其是和当时当下正在发生的“多·展”的比较。艺术家和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到底存在多大的差异?这之间是否真的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或是有逐渐弥合的可能?
  “艺术的平方”自身也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贴在墙上1平方尺的金箔和地上1平方米的大理石,之间以线连接。另一部分是展场中央的白色倒锥形台,上下底面积也分别是1平方米和1平方尺。平方尺众所周知是中国书画的计量单位,在平方尺的限定下,金箔的形象明确地指向了艺术品的价值。地上的1平米的大理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房地产经济,也可以指涉进一步商业价值。连接二者的黑线是表明二者之间的映射关系,抑或类比?将艺术品如同房地产一样按照单位面积进行计价售卖,显然是把艺术视为艺术品上附着的某种均质的可量化的特性,这样的认识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对艺术的判断呢?至于那个倒锥形台子,其象征艺术价值的1平尺在下,象征商业价值的一平米在上,且高度为人的视线高度,似乎隐含以商业价值作为评价艺术标准的寓意。只不过,艺术家们习惯了欧洲的标准,把这个高度定为1.6m,这对身材娇小的中国女性似乎不太公平。
  “艺术之路”是一份具有乌托邦意味的地图。艺术家把从艺术词典中抠出来的词条覆盖了地图上原有的地名,地图作为对现实的复述变为主观的描述和臆想,通过个人对城市的认识刷新了城市的定义。诸如“野兽派公园”和“逸事广场”这样的地名在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会让我多少有些好奇:这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特质,能让人产生如此联想。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人对城市的认知千人千面、不一而足,对城市文化氛围的需求也未必统一,但总归都是有的。一千个人心里可能也有一千份这样的乌托邦地图。
  “艺术的身体”是这个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单元。这是一条仅一肩宽的狭长走道,墙面还刻意刷成了深灰色,顶部还加了射灯,面面相觑的两面墙上也挂了几幅作品,有油画,也有照片,不过这些都是从楼下的工作室借来的,只能算是道具,在这个单元里,真正的作品是空间。无论灰色的墙面、顶部的射灯还是墙上的“作品”,都在暗示这是一个“艺术空间”。在狭窄的空间的约束下,观众不得不贴近作品观看,这种贴近,既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对于艺术,我们不光需要视觉上的感知,还需要身体的综合感知以及参与。当视觉感知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对身体 “在场”的需要反而显得弥足珍贵了。
  关于空间关系的串联,“艺术的颜色”这个单元表现最为突出。它选取了艺术地图中的3种指示色,把空间里的一个空画框、一盏射灯和一个门把手分别喷成了黄色、蓝色和绿色,各自指代展览、演出和活动。“画框——展览”、“射灯——演出”、“门把——活动”,这几对指涉关系设计得颇为巧妙,尤其门把和射灯的元素都是取自现场。
  这些单元提出的问题,有的指向艺术机构,有的指向艺术的商业机制,有的则指向公众对艺术的认知,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构成了当下艺术生态的普遍问题。当我们把目光纷纷投向外部的时候,是否也需要关注艺术自身一眼?
其他文献
卡那霉素中卡那霉素 B(以下简称卡 B)的检查,药典(中国药典1977年版,附录61页)规定,系将样品熔封于安瓿内,在水浴中水解,操作手续较复杂。我们改用容量瓶代替安瓿水解,并进
家兔法检查热原时,一些单位均采用装盒法固定家兔,以减少因家兔躁动引起体温的波动。笔者采用更为简便的铝片法固定家兔,现介绍如下。 1.改进装置:取两条5寸长松紧适宜的橡
氯灭酸又名抗炎灵。本品原料为黄绿色短纤维状粉末,质轻,附着力强。按我厂最初采用的处方压片,出现粘冲,崩解度也差,以致影响生产。我们改用高浓度淀粉浆使氯灭酸短纤维状粉
中国药典1977年版将注射用水氨限度由0.4ppm提高到0.2ppm以后,我们发现有相当多医院制备的注射用水氨不符合规定。1980年,我们在长春、四平、延边3个地区抽验注射用水17个样
本文介绍耐有机溶剂 N 型滤膜在青霉素生产中的试用情况。经从滤膜毒性、化学稳定性、滤速、净化效果、成品质量等方面考察,表明 N 型滤膜精滤青霉素结晶前料液,能清除其中微
《常用药物知识》是一本内容丰富、简明扼要的药物参考书。其优点已有论述。这里仅就一些不足处作以下补充。一、内容有误或不足的地方1.37页:“一般感染:……庆大+卡那。”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醋酸盐平衡液和人工肾透析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制剂,多由各医院自行配制。处方见表1。对于以上几种含多种氯 Compou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acetate
在2005年,医药卫生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是:20余年的医疗改革基本失败?在2006 年春的“两会”上,最为焦点的讨论是: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药费高”的问题。相对于人们的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创造和传播知识。这得通过对系统收集以及报告信息的批判性分析来完成。批判性分析始于一个简单的步骤,即在运用复杂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之前对所收集的
本文利用~3H-TdR掺入法研究了油酸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酸浓度为0.2mg/ml时,对~3H-TdR掺入DNA有一定阻抑作用。油酸浓度为2.0mg/ml时,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