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现,与人们反思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所需的学习形式息息相关。依此,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团队创造性地进行了可持续教学——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型教学模式实验。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型教学模式又称可持续教学模式,本质上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即变革现有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学缺少可持续性,只关注学生完成某一具体学段的学习任务,难以培养适应国家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教学目标的不可持续性,较多关注实现中考与高考目标,较少顾及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而实际上应该在优质实现中高考目标前提下同时考虑实现一般素质教育目标;原因之二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不可持续性,教师讲授占据教学过程中的多数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而又少,而实际上只有更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活动才能可持续地支持学生的后续学习、研究与创新素养的发展;原因之三是教学效果的不可持续性,较多落实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较少落实其能力与素质培养效果,而实际上良好知识学习效果可保证学生实现阶段性考试目标,同时关注其可持续学习与发展。
另外,教学中的弊端之二就是教学忽视人文精神教育,难以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充满人文关怀的高品位公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在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层面较多地从德育概念出发,较多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较少从社会转型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农民工、拜金主义、两级分化、官员腐败、环境污染等出发;原因之二是在学科德育内容层面较多、较易关心学生个人立志、奋斗、竞争与理想教育,较多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较少关注对他人、社会与全球问题的责任感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如主体意识、对公民生命权的正确维护问题、社会活动中信用关系建立问题、市场经济伦理观、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问题等;原因之三是在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层面较多将新课标束之高阁,习惯以学科知识体系(原有教材)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行为,较少关注并研究新课标承载的新教育理念及教学变革的新要求。因而课堂教学环境缺失人文精神;教学设计重学科知识、轻人文素养;教学方式重讲授、机械训练,轻人文体验等等。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的思想方式、教育方式和教育的指导思想仍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我国的基础教育至今仍处于高考的指挥之下,虽然我们在全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推行新课程体系,但要想真正进入理想的教育状态,尚需时日。
可持续教学模式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如何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的呢?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与全球主要发展战略的今天,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可集中表述为教育不仅要促进社会、经济、 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教育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与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该定义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三个基本点”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围绕一个中心,即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渗透教育(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多样性/差异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其次,要强调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教育认为,学生学习能力可包括基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即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力,主要包括:识字能力、运算能力、解题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应试能力。而可持续学习能力即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收集、分类、概括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准确、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书本结论、他人观点提出自主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与他人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贯彻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主体探究(以指导主体预习探究作为教学起点)、 综合渗透(随机实施可持续发展内容渗透教育)、合作活动(把师生、生生互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知行并进(提高知识水平与更新生活方式同为教学目标)。另外,在三个学习环节中,学生在课前阶段要进行预习探究,在课中阶段要进行合作探究,在课后阶段要进行应用研究,教师分别要在这三个阶段进行指导。教师在教学常规工作中,一要引导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前移,二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探究作业报告,三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与合作讨论,四要鼓励学生关心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整个教学模式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聚焦学生学习,集约化设计学习过程;一体化统筹把握学科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与能力点(基础-可持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中-课后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常态化加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与价值观渗透教育;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搭建激励教师与学生创新教与学方式的试验平台。
正如《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12年报告》中所得出的结论,世界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解读,因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变。其中,留给学生参与和自主决定空间的大小是一个决定因素。假如这个空间狭窄,将导致更加注重传授知识和授课的教育模式。假如这个空间广阔,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呈现出自主思考和共同创造知识的特点。
得到全世界国家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中的必然选择,它也将会给教育改革带来崭新的意义和强大的动力,然而,我们对其本质和目的的理解尚未成熟,它的理念和实践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究,这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一线教师的信念对于实施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师改变做起,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变革,最终将引起学生的改变。
在可持续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探索中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品位、学校品牌,要从我们改变做起,任重而道远。
编辑 郭伟 校对 潘雅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学缺少可持续性,只关注学生完成某一具体学段的学习任务,难以培养适应国家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教学目标的不可持续性,较多关注实现中考与高考目标,较少顾及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而实际上应该在优质实现中高考目标前提下同时考虑实现一般素质教育目标;原因之二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不可持续性,教师讲授占据教学过程中的多数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而又少,而实际上只有更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活动才能可持续地支持学生的后续学习、研究与创新素养的发展;原因之三是教学效果的不可持续性,较多落实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较少落实其能力与素质培养效果,而实际上良好知识学习效果可保证学生实现阶段性考试目标,同时关注其可持续学习与发展。
另外,教学中的弊端之二就是教学忽视人文精神教育,难以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充满人文关怀的高品位公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在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层面较多地从德育概念出发,较多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较少从社会转型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农民工、拜金主义、两级分化、官员腐败、环境污染等出发;原因之二是在学科德育内容层面较多、较易关心学生个人立志、奋斗、竞争与理想教育,较多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较少关注对他人、社会与全球问题的责任感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如主体意识、对公民生命权的正确维护问题、社会活动中信用关系建立问题、市场经济伦理观、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问题等;原因之三是在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层面较多将新课标束之高阁,习惯以学科知识体系(原有教材)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行为,较少关注并研究新课标承载的新教育理念及教学变革的新要求。因而课堂教学环境缺失人文精神;教学设计重学科知识、轻人文素养;教学方式重讲授、机械训练,轻人文体验等等。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的思想方式、教育方式和教育的指导思想仍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我国的基础教育至今仍处于高考的指挥之下,虽然我们在全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推行新课程体系,但要想真正进入理想的教育状态,尚需时日。
可持续教学模式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如何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的呢?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与全球主要发展战略的今天,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可集中表述为教育不仅要促进社会、经济、 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教育要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与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该定义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三个基本点”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围绕一个中心,即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渗透教育(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多样性/差异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其次,要强调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教育认为,学生学习能力可包括基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即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力,主要包括:识字能力、运算能力、解题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应试能力。而可持续学习能力即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收集、分类、概括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准确、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书本结论、他人观点提出自主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与他人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贯彻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主体探究(以指导主体预习探究作为教学起点)、 综合渗透(随机实施可持续发展内容渗透教育)、合作活动(把师生、生生互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知行并进(提高知识水平与更新生活方式同为教学目标)。另外,在三个学习环节中,学生在课前阶段要进行预习探究,在课中阶段要进行合作探究,在课后阶段要进行应用研究,教师分别要在这三个阶段进行指导。教师在教学常规工作中,一要引导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前移,二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探究作业报告,三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与合作讨论,四要鼓励学生关心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整个教学模式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聚焦学生学习,集约化设计学习过程;一体化统筹把握学科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与能力点(基础-可持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中-课后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常态化加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与价值观渗透教育;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搭建激励教师与学生创新教与学方式的试验平台。
正如《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12年报告》中所得出的结论,世界各国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解读,因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变。其中,留给学生参与和自主决定空间的大小是一个决定因素。假如这个空间狭窄,将导致更加注重传授知识和授课的教育模式。假如这个空间广阔,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呈现出自主思考和共同创造知识的特点。
得到全世界国家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中的必然选择,它也将会给教育改革带来崭新的意义和强大的动力,然而,我们对其本质和目的的理解尚未成熟,它的理念和实践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究,这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一线教师的信念对于实施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师改变做起,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变革,最终将引起学生的改变。
在可持续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探索中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品位、学校品牌,要从我们改变做起,任重而道远。
编辑 郭伟 校对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