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教学就是母语教育,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统文明的浸润和熏染,是一种对人的民族精神脊梁渐渐挺拔的引领和造就。
关键词:柔和美;粗犷美;静态美;动态美;健康美;纯洁美;艳丽美;朴素美
现在的母语教育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统文明的浸润和熏染,是一种对人的民族精神脊梁渐渐挺拔的引领和造就。教材中所精选的文章,以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熏陶着每一个学生。为什么一些优秀作品,学生课外看得津津有味,精彩处独自发笑,可是到了课上,经教师与学生左自主右合作的分析,尽管教师有时也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忽视了语文课中“美”的教学。
我觉得,选进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很“美”。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各种“美”的东西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去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中,培养自己崇高的情操、美好的品德,发展感受、欣赏、理解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我认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从不同课文的内在“美”去研究。
有的可以着重于“音乐美”的教学,如,诗歌、抒情散文,我们通过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接受教育,例如,中学课本里的《天上的街市》《回延安》《海燕》等等。朗读要准确、传神、动情,有节奏,有起伏,必须对词句进行研究,只有对诗文中的字字句句的含义真正懂了、体会了,才能读出感情来,才能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美”。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人物美”的教学,如,小说、戏剧以及记人为主的通讯、叙事性散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思想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于研究人物形象的刻画,让学生去认识人物的崇高情操,可贵的精神品质,即人物的心灵美。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景,“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的马玉祥冲进火海救孩子的英雄行为,表现了人物的心灵美。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语言美”的教学。所谓语言美,就是指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等方面,我们应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美。有语言的朴素美,也有语言的华丽美,只要这些语言能很好地表达人物思想,那么,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细加体会。例如,《春》,作者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描写,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尤其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形象新颖,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形式美”的教学,例如,中学课本说明文《苏州园林》,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形式很美,本身像苏州园林那么精致美丽。全文结构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做出具体介绍,并捎带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语言中,领略各式各样的“美”的东西,诸如柔和美与粗犷美、静态美与动态美、健康美与纯洁美、艳丽美与朴素美;又如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外貌、美丽的语言、美丽的音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把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换句话说,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需要融入较高的美育体验,需要具备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珍视语文课中“美”的教学。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宝清县凉水学校)
关键词:柔和美;粗犷美;静态美;动态美;健康美;纯洁美;艳丽美;朴素美
现在的母语教育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统文明的浸润和熏染,是一种对人的民族精神脊梁渐渐挺拔的引领和造就。教材中所精选的文章,以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熏陶着每一个学生。为什么一些优秀作品,学生课外看得津津有味,精彩处独自发笑,可是到了课上,经教师与学生左自主右合作的分析,尽管教师有时也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忽视了语文课中“美”的教学。
我觉得,选进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很“美”。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各种“美”的东西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去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中,培养自己崇高的情操、美好的品德,发展感受、欣赏、理解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我认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从不同课文的内在“美”去研究。
有的可以着重于“音乐美”的教学,如,诗歌、抒情散文,我们通过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接受教育,例如,中学课本里的《天上的街市》《回延安》《海燕》等等。朗读要准确、传神、动情,有节奏,有起伏,必须对词句进行研究,只有对诗文中的字字句句的含义真正懂了、体会了,才能读出感情来,才能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美”。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人物美”的教学,如,小说、戏剧以及记人为主的通讯、叙事性散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思想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于研究人物形象的刻画,让学生去认识人物的崇高情操,可贵的精神品质,即人物的心灵美。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景,“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的马玉祥冲进火海救孩子的英雄行为,表现了人物的心灵美。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语言美”的教学。所谓语言美,就是指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等方面,我们应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美。有语言的朴素美,也有语言的华丽美,只要这些语言能很好地表达人物思想,那么,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细加体会。例如,《春》,作者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描写,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尤其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形象新颖,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形式美”的教学,例如,中学课本说明文《苏州园林》,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形式很美,本身像苏州园林那么精致美丽。全文结构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做出具体介绍,并捎带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语言中,领略各式各样的“美”的东西,诸如柔和美与粗犷美、静态美与动态美、健康美与纯洁美、艳丽美与朴素美;又如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外貌、美丽的语言、美丽的音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把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换句话说,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需要融入较高的美育体验,需要具备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珍视语文课中“美”的教学。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宝清县凉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