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识倾向,它能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促使学生一往情深地去研究、领会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变换主体
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课堂主体,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撒手不管,把一切交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内在动力,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例如,我在讲文言文时,就打破了教师一句一句翻译,一句一句讲解的传统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自行阅读理解,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与同桌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由老师解决,这种互动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望。
二、声情并用
声音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嘈杂的声音刺耳,婉转优美的声音悦耳。教师的言语声音,如果能够把握得恰当到位,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能引起共鸣的。大音量容易使人振奋,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之后,再用小音量,根据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带着相应的情感去读文章,更能牵动学生的情思。而教师的眼神、姿态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恹恹欲睡,那么学生怎会兴高采烈,意兴盎然呢?教师不能把不愉快的情绪表露在课堂上,应该满怀信心,热情乐观,让学生从精神上得到放松,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境再现
文字,从直观上看是呆板的、僵硬的,要让它活起来,必须借助一定的想像。想像是知识进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像的真正原因和动力。任何一位发明家在设计一项新发明的过程中,都必须在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出所要发明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付诸实践。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学说就开始于他的想像。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大脑中想像,让文章所写的情境、事件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大脑中。例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播放课文的录音,把自己当成作者,想像月下荷塘的迷人景色。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四、角色阅读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时时都在扮演着一个角色,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对于角色,我们意识到的只是那些电影电视中的演员,特别是明星“大腕”,评价他们的演技如何如何,而没有设身处境地想一想,如果让我们来演会怎样呢?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针对一些课文采取了这种角色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再现课文内容。例如,讲《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言文时,让同学们扮演季路、冉有、孔子,通过他们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讲活了,学生容易接受,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集体背诵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有些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独辟蹊径,采取集体背诵的方式。集体背诵的方式有许多优点,其一是节省课堂时间,给其他课堂活动以充足的时间;其二是学生没有紧张感,背诵起来轻松流利;其三是对那些背诵不流利的同学有带动作用,背不下来时可以跟着能背下来的同学的声音往前溜;其四是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不会因为背不下来课文而尴尬。学生知道了老师的苦心,会更加认真努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逆向思维
生活中,人们常常按生活的逻辑去判断、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人云亦云,缺乏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逆向思维。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深入的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其他理解。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本指人们学习或做事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反过来理解,也可以说现代社会人们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晒网是为了更好地打鱼,是为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知打鱼不知晒网,那就无疑是打疲劳战,这就不符合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对于一些课文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但在运用逆向思维时,要注意准确揭示材料内容,合乎情理,不能随意逆向,脱离生活。
七、说一说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而我认为:听,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外,还应该听社会生活中一切可听之音;写,除了课堂上教师要求写的作业外,还应该时时用纸笔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感受、认识,以提高写作能力;读,不单要读课本,还要读文学作品、报纸杂志,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生活。针对学生只愿听教师说而不愿自己说的情况,我采取了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具体方法是:在上课铃响后,新课开始前,让一名学生站起来当众说话,内容多样,可以背诵一首古诗词,并说一说大概内容;可以讲一个成语故事,并说一说蕴含的哲理;可以说一说所看新闻中的热点;可以说一说自己的见闻等等。说过之后,同学当堂给予评议。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学生当众说话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互学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变换主体
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课堂主体,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撒手不管,把一切交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内在动力,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例如,我在讲文言文时,就打破了教师一句一句翻译,一句一句讲解的传统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自行阅读理解,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与同桌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由老师解决,这种互动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望。
二、声情并用
声音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嘈杂的声音刺耳,婉转优美的声音悦耳。教师的言语声音,如果能够把握得恰当到位,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能引起共鸣的。大音量容易使人振奋,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之后,再用小音量,根据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带着相应的情感去读文章,更能牵动学生的情思。而教师的眼神、姿态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恹恹欲睡,那么学生怎会兴高采烈,意兴盎然呢?教师不能把不愉快的情绪表露在课堂上,应该满怀信心,热情乐观,让学生从精神上得到放松,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境再现
文字,从直观上看是呆板的、僵硬的,要让它活起来,必须借助一定的想像。想像是知识进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像的真正原因和动力。任何一位发明家在设计一项新发明的过程中,都必须在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出所要发明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付诸实践。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学说就开始于他的想像。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大脑中想像,让文章所写的情境、事件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大脑中。例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播放课文的录音,把自己当成作者,想像月下荷塘的迷人景色。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四、角色阅读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时时都在扮演着一个角色,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对于角色,我们意识到的只是那些电影电视中的演员,特别是明星“大腕”,评价他们的演技如何如何,而没有设身处境地想一想,如果让我们来演会怎样呢?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针对一些课文采取了这种角色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再现课文内容。例如,讲《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言文时,让同学们扮演季路、冉有、孔子,通过他们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讲活了,学生容易接受,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集体背诵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有些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独辟蹊径,采取集体背诵的方式。集体背诵的方式有许多优点,其一是节省课堂时间,给其他课堂活动以充足的时间;其二是学生没有紧张感,背诵起来轻松流利;其三是对那些背诵不流利的同学有带动作用,背不下来时可以跟着能背下来的同学的声音往前溜;其四是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不会因为背不下来课文而尴尬。学生知道了老师的苦心,会更加认真努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逆向思维
生活中,人们常常按生活的逻辑去判断、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人云亦云,缺乏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逆向思维。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深入的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其他理解。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本指人们学习或做事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反过来理解,也可以说现代社会人们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晒网是为了更好地打鱼,是为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知打鱼不知晒网,那就无疑是打疲劳战,这就不符合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对于一些课文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但在运用逆向思维时,要注意准确揭示材料内容,合乎情理,不能随意逆向,脱离生活。
七、说一说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而我认为:听,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外,还应该听社会生活中一切可听之音;写,除了课堂上教师要求写的作业外,还应该时时用纸笔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感受、认识,以提高写作能力;读,不单要读课本,还要读文学作品、报纸杂志,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生活。针对学生只愿听教师说而不愿自己说的情况,我采取了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具体方法是:在上课铃响后,新课开始前,让一名学生站起来当众说话,内容多样,可以背诵一首古诗词,并说一说大概内容;可以讲一个成语故事,并说一说蕴含的哲理;可以说一说所看新闻中的热点;可以说一说自己的见闻等等。说过之后,同学当堂给予评议。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学生当众说话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互学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