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为什么要这样改?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浙江台州,温岭市九龙湖湿地千亩稻田

  时隔14年,《土地管理法》即将再度修订。
  在新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中,非农建设用地不再“必须国有”。符合规定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不经征收,直接进入市场。
  土地是财富之母,新一轮土地改革自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时间,质疑声与叫好声一齐涌现出来:新一轮土改会冲击房地产市场吗?会给农民带来巨额收入吗?更让人担忧的一种声音是,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特别是宅基地入市,会给城市带来贫民窟吗?
  带着这些疑问,《南风窗》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刘守英教授一直是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他也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学者与政府智囊的双重视角下,他对本轮土地改革有着怎样的解读?外界的质疑与猜测他又将如何回应呢?

土地改革不能理想主义


  南风窗: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正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最受关注,这项改革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刘守英:当前中国土地征收的范围太宽了。按照法律规定,政府只能征收公益性用途的土地。但实际情况是,所有的集体土地都要先通过征收变成国有土地,才能从事非农经济活动,这对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是一个制度上的制约。农村有很多跟农业相关的非农经营活动,它是乡村特点的,比较分散,比如农民想做一个加工厂,要一个晒谷子、放设备的地方,可我们的土地制度连这个都不允许。这搞得农村一点用地权都没有,要把农村“憋死了”。
  过度征地对国民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在凸显。过去四十年里,土地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工业化都离不开当前这套土地制度。但运行了四十年,有些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逐渐显现出来,以地谋发展的模式很难再持续了。比如征地成本越来越高,而征地补偿却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土地融资更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这轮土地改革的核心在于,拓宽农地进入非农市场的路径,打破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征收是一种方式,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是另一种,后者更能体现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权利平等,也可以避免很多社会问题。
  南风窗:既然土地改革的目标是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權同价”,那为什么要将范围限定在“经营性”建设用地?
  刘守英:的确有学者提倡“一步到位”:只要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所有集体土地都能入市。这我不同意。道理很简单,土地征收制度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废掉的。土地出让和土地融资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说白了,地方政府还要靠卖地过日子,一下子取消地方政府的征收权,城市还怎么发展?
  改革得有步骤,不能理想主义。学者是做研究的,他们的观点可以很彻底,但严格来讲,我不是一个纯学者。做改革方案和写学术文章是两回事,设计改革路径需要考虑到可能的成本和风险,要让各种力量互动,看看哪一个方案的震荡更小,风险更小。
  当然了,我反对“一步到位”,也反对停滞不前。改革应该朝着一个大方向往前走,不能原地踏步。很多人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同于乡镇企业用地,这就是停滞,这是不对的。
  南风窗:哪些土地该算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的确是争议的焦点。
  刘守英: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三类,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学者认为,宅基地不是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共空间是公益性用途,也不是经营性的,那就剩下以前搞乡镇企业的这点土地。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三者是很难区分的。比如在城乡接合部,虽然这块土地是宅基地,但农民都把房子出租了,这是不是在经营呢?公共空间也是,有的村部盖了四层小楼,村干部在四楼办公,下面三层都租出去做商铺,土地的实际用途早就是经营性的了。
许多内陆地区根本就没有乡镇企业,而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用地实质上已经入市了。如果把改革范围限制到这么小,那就是假改革、不改革!

  说明一个道理,在法律规定之外,还有市场需求。如果一个地方对于土地的需求很活跃,尽管制度规定土地不能出租,但事实上还是在出租。所以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这轮土地改革中讲到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指的不只是乡镇企业用地,否则改革的力度就太小了。许多内陆地区根本就没有乡镇企业,而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用地实质上已经入市了。如果把改革范围限制到这么小,那就是假改革、不改革!

改革的合理预期


  南风窗:那判断一块集体建设用地能否入市的标准是什么呢?或者说,到底什么样的土地才是“经营性建设用地”?
  刘守英:现在的一个办法是,乡村地区实际处于经营状态的建设用地都算作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都能入市。这里包括乡镇企业用地,也包括物流、市场、仓储用地,这样改革的范围就大多了。
  南风窗:可是这类土地是在动态变化的,一些本来不在经营的建设用地,也可以变为经营状态并且跟着入市了。
  刘守英:这个问题的确存在,所以这轮土地改革针对的只是存量部分。有几项工作要做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前面,比如要先把新增的集体建设用地卡住,同时把村庄的规模卡住,保证不能侵占耕地;这之后还要修乡村的规划,以县为单位,看看未来哪些村庄是要归并集中的,哪些可能会慢慢消失,还有哪些地方要放产业。
  规划定下来以后,有多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做公共部分,有多少是宅基地,多少可以上市,就很清楚了。这样才能操作,不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个概念本身没法界定。
  南风窗:这是否意味着这次土地改革的落地不会那么快?   刘守英:的确不会很快。现在还有一些问题没说清楚,比如空间规划管制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宅基地、公益性用地变成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防火墙怎么设置,这些都要有制度安排。这些事情还没捋清,与其这样还不如慢一点。
  有些人很着急,希望通过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给经济增长带来一些机会,这是不可能的,这种预期一定不要有。土地改革其实是理顺关系,让板结的农村结构松动一些,农村更有活力。
  南风窗:外界对这轮改革的预期确实很高,不过也有许多担忧。
  刘守英:有人说这轮改革会冲击城市用地,还有人说它会给农民换来巨额收入,这都是不对的,土地改革的目标不是这些。这次改革之后,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可以满足经济活动的用地需求,但这并不是爆炸性的,不是要把农村都变成高楼大厦,变成工业园区。入市的集体土地主要还是集中在城郊,因为城郊土地的使用价值更高。

涨价归公


  南风窗:城郊土地的使用价值高,也意味着土地入市会带来高额的土地出让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后,土地溢价该怎么分配呢?
  刘守英:增值部分该给农民还是给政府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要先弄清楚土地为什么会涨价。
  这里牵涉到四个因素。第一是农民的所有权。要给农民一个认定,到底土地值多少钱。我们原来的算法是,征地补偿不超过土地年产值的30倍,但农民肯定不认可。第二个是规划,从原来的农地变成了住房商业用地,用途变了,土地的价值差别是很大的。第三个是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是人口的聚集。
  土地增值的部分就要在这四个因素之间平衡,不存在全给政府或者全给农民的情况。尤其规划这部分并不是政府的功劳,收益不应该由政府获得,应该“涨价归公”。
  我的想法是,由政府出面与农民谈。假设有100亩土地,要让地价涨起来,道路、基础设施都得做好,这些钱当然应该从土地中获得。农民是能够理解的,没有配套设施,土地不可能这么值钱。所以他们愿意拿出部分土地,比如说20亩,用作道路和公共空间;有了修路的土地,还需要修路的资金,那就再跟农民谈,再拿30亩土地出来售卖,那建设基础设施的钱也就来了。
  结果是,路修好了,基础设施的钱有了,这个地区的规划也实施了。从农民角度来讲,原来的100亩土地,实际上获得土地收益的只有50亩,还有50亩用到了修路和建设基础设施,这不就实现涨价归公了么?你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谈判者的角色,政府是不获益的,因为它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而我们现在的逻辑是,政府先把地征过来,然后把它卖掉,卖了钱再修路和搞建设。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好处,那就是快,效率高,但结果是什么? 农民跟土地没关系了,拿了补偿就走,那农民当然不情愿了,这就造成了征地纠纷等麻烦。而且政府会搞出一屁股债,因为政府拿了地就去抵押借钱了。政府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张书记”抵押的土地,下一任“李书记”来还钱,又不用自己还,当然敢干了。
入市的集体土地主要还是集中在城郊,因为城郊土地的使用价值更高。

失地农民会滞留城市么?


  南风窗:还有许多学者担忧,农村集体土地大量入市以后,进城农民失去了土地,一旦遇到失业潮,农村回不去,城市待不住,就会在城市中形成贫民窟。
  刘守英: 这个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制度不能以这个为前提去设计。就像修一个防洪大堤,一定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去修一个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堤坝么?有可能一千年会用到一次,但也有可能用不到。
  农民滞留城市,这是个很让人后怕的结果。如果城市真的没有机会了,大量农民返乡,这说明整个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被中断了,那是现代化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怎么避免?还不是要回到改革上来,现代化的这条路不能人为地堵掉,不能被旧有的制度禁锢住。
  再者说,绝不应该以农民在城市中的处境为判断标准,剥夺他们在乡村的权利。换句话说,不能因为农民在城里挣了钱,买了房,就把他们在农村的权利给干掉了,这是不行的。
  最后一點,农村的改革得往前走。现在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应该有一些改革,让农村更有活力。 比如承包地,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种?因为农一代是愿意回乡的,可是你看农二代有几个愿意回去种地的?这些80后、90后,让他回家种地他也不会种了。
  我们的制度安排应该让农民有选择权。中央也是这个考虑,承包权死守,然后把经营权慢慢做活,宅基地也是这样。对于农民的权利,我们要提供一套办法,让农村慢慢走上现代化的进程。
  南风窗:也就是说,农村土地入市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很快就都卖出去了。
  刘守英:对呀!农一代肯定不放手,他们还是要回到农村,在农村盖房子养老,那就不能动人家的土地。但如果农二代、农三代还是要走这个路,那中国的现代化还怎么实现?
  对农二代来说,房子会在县城,孩子在县城接受教育,家也就落到县城,农村只是他们的根;再到农三代,可能都很少回农村了。这样一来,中国的城乡格局就动了。这取决于代际差异,发展时序不到那个阶段,人与土地的关系变迁就不会发展得太快,也就不用担心有大批失地农民会滞留在城市中了。
其他文献
2019年4月见到路内时,他说最新的长篇已经有40多万字了,写了快5年,原本打算2年完成,结果越写越长。  “从来没有这种状态,《少年巴比伦》我3个月就写好了。头一次写了这么久,写到最后感觉是在和它缠斗,我要把小说中的人物解脱出来。”  2020年1月,新书《雾行者》终于问世。书中,仓库管理员周劭重回故地,调查一起“假人”车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他大学时代的好友、同为仓库管理员的端木云不告而别;“
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创投报道,那时的茅侃侃并不是重点关注对象。对于2011年左右的创投圈来说,人们已不再那么关心技术,而是资本。相比之下,与他同称“京城四少”的李想、戴志康获得的眼球要更多一些。  对我个人而言,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每天都有批量的天文数字在空中飞来飞去,追逐那数不清的云山雾罩的新概念,每时每刻都有成功的财富新故事被可圈可点地报道出来。一切仿佛一点就着,就像是一个崭新的财富王国就在你的
8月20日,美国总统候选人乔·拜登(左)和妻子吉尔·拜登在党代会直播期间与观众互动  “相信我,如果我們不通过这次选举做出改变,情况将会变得更糟糕。”  “他(特朗普)根本无法应对眼前的挑战,他难以成为人民需要的人。”  “如果我们还有一点希望结束现在这样的混乱局面,我们就必须投票给乔·拜登,这将是一次性命攸关的投票。”  8月17日晚,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作为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讲嘉宾
曾国藩  梁启超在解释中国学习西方进程时的三阶段说很流行,即从器物开始,继而制度,最后文化。但是我们仔细检索历史可以发现,真实的历史并不尽然循着这条简单的路径,在近代中西发生冲撞的伊始,就有一批先知先觉的官员和学人对西方的认识上升到了制度与文化层面。  比如曾国藩。自曾国藩的时代开始,中国要被迫应对西方世界的冲击了,也开始了自身艰难的改革与转型。在这一进程中,曾国藩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中国寻求现代化路
今日头条北京办公楼  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但也可能“作恶”。  坐在办公室里的程序员们也许无法意识到,他们编写的算法会给外卖骑手带去肉体与精神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纯粹以效率为导向的算法决策,往往制造了道德伦理的盲点。  文科的参与,能够推动技术向善吗?南风窗记者采访了数位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文科生,他们从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性別研究等专业,走向互联网产品经理、用户研究、内容运营等岗位,在他们身上
2020年6月20日,济南曲水亭街的酒吧里,年轻人在玩“剧本杀”游戏  “如果人们认为死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那我们如今存在的世界到底是活人的世界,还是死后的世界?”  在贵阳,这个年轻人有着大把闲余时光的“爽爽”之都,大福正在埋头创作自己的下一个剧本。他是一名全职剧本杀作者,为了创作这个有着特殊生死观的本子,他泡在图书馆里已有数月。  随着网综《明星大侦探》的火爆,线下剧本杀行业快速发展,背后的
2021年7月26日,英国伦敦,部分市民佩戴口罩出行  英格兰7月19日“解封”至今,已有一个多月。英国疫情这期间虽未明显反弹,但依旧保持了平均日增约3万例的水平,伦敦也不时出现重症床位紧张的情况。这些都说明,高接种率防控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牛津大学疫苗小组表示,群体免疫已无法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美疾控中心一项研究解释道,疫苗接种者和未接种者感染变种病毒后,病毒复制的数量大致相似。也就是说,疫
1840年6月28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波澜壮阔,大气磅礴,回顾所来之路,14亿中国人为之热泪盈眶。中国人向来重史,对历史继承性的重视和认知,很大程度上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韧性,维系着它从古老走向新生。  因此,今天我们同样清醒地认识到,70年的新中国史,是180年自强史、革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少要把它置入这180年的历史起伏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它
《十月之殇》  最先令人感到惧怖的,是孔戈里难民营那个阴暗、散发着腐败气息的帐篷。三名年轻的无国界医生以怪异扭曲的姿态死去了。面对着未知的敌人,他们在死前向外界发出了哨响: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疫情。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劳伦斯·赖特以非虚构作品的严格标准创作了《十月之殇》。小说跟随着流行病学家亨利调查急性出血热病情的过程,一步步描绘了大流行病席卷全球、令人类社会陷入崩溃的末日图景。  整个故事充满
2021年4月29日,阿富汗喀布尔,一架美国空军“黑鹰”直升机飞过  2021年5月8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所中学遭汽车炸弹及疑似迫击炮弹袭击,至少68人死亡、165人受伤,死伤者大多是放学的女生。不久后,喀布尔至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的公路上,一辆深夜行驶的巴士触及路边地雷被炸,死伤者大多是妇女儿童。  这些悲剧发生在美国和北约5月1日正式启动从阿富汗“最后阶段撤军”之后,引起因果关系上的联想。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