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课堂练习个性化的设计实践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r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练习连接教与学,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形成操作素养。目前,课堂练习仍以封闭型居多,一般由教师事先预设,练习设计单向、练习内容单调、练习结果单一,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需求的考虑,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和个性化发展的考量。这既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寻求课堂练习的个性化操作结果,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框架结构:融入学生的个性数据
  
  框架结构的课堂练习是教师在封闭型练习的基础上只提供一个技术框架,即操作要点,如设置字体、创建图表,但不指定操作数据或操作内容,形成一个开放性区域。那么,操作数据从哪里来?来自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这些数据可以部分或全部来自学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新颖、独特的练习。
  我把操作数据划分为自有数据和非自有数据。自有数据专指学生自己的数据,分成属性数据和动态数据。属性数据一般不变或者短时间内变化不大,如身高、体重、视力、出生日期;动态数据可能会随着其他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本周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甚至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一篇作文。一般来说,运用属性数据的练习比运用动态数据的练习更具亲和力。这些自有数据可以融入Excel的公式、函数、图表或程序设计等教学中。
  非自有数据指不是某个学生特有的数据,一般是学生经过查找筛选出来的。考虑到练习的可行性,可以让学生在前一节课准备或当堂通过网上搜索来准备。
  例1:体重检测器。(Excel公式的使用)
  国际上常用的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身高cm-100)*0.9(kg),体型和评判数据见表1。
  如图1,在数据输入区域输入自己的身高与体重,在公式设置区域设置公式,计算标准体重,再用公式计算正常体重的下限和上限。设置正确后,检测结果显示区域会在“体重类型”一栏内自动判断你的体型,还会对你说一句悄悄话。
  检测完自己的体重后,你还可以为爸爸妈妈来一次免费的体重检测,赶紧试试吧。
  例2:输入自己的作文片段,并标记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如用下划线标记精彩句子,用着重号标记连续动作等。(Word文字格式设置)
  以下是学生评价自己作文写得出彩的片段:
  没有月亮,星星挂在深蓝的天幕,我听到了一阵蝉鸣。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如鼓声一样干脆利落,时而又如二胡的尾音一样绕梁三日。静谧的夏夜,蝉声似乎也成为一道风景,天穹笼罩的一切都是它们的听众。蝉鸣声,抑扬顿挫。(节选自《倾听四季》)
  从框架结构到形成完整练习的过程,学生参与了练习的动态设计,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于操作数据是学生自己的,因此练习本身就已经具备个性化了,操作结果的个性化自然也在预料之中。因为这些独特的数据包含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学生会格外珍爱这类练习。
  
  素材加工:发挥学生的个性想象
  
  素材加工是指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上进行操作加工。由于加工环节体现了教师预留的知识技能要点,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后期加工,逐步掌握技术,形成能力。这里的素材并不是单一的、不连续的技术“留白”。它有别于半成品加工,素材加工强调整体设计和全局规划,因此留给学生较大的操作空间,从而为个性化操作结果埋下伏笔。
  这类练习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练习相对宽泛,不具体指定操作,学生通过宽泛的练习过程来达到掌握特定操作技能的目的;二是操作结果没有明确限定,发挥学生创意是教学明线,教学暗线则是掌握操作技能点;三是以其他学科为背景,淡化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特性,弱化练习的操作功能。这类练习结合学生的审美、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练习结果最具个性化,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3:观察风景照片(如图2),结合照片特色,为其设置一款较为合适的滤镜效果。(Photoshop滤镜的应用)
  
  徽州印象 周庄古镇
  图2
  例4:发挥你的想象,将七巧板拼搭成两种不同的图案,并写上图案名称。(Word自选图形的位移、旋转)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作品形态各异(如图3)。
  这类素材加工练习多与设计有关联,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深受学生欢迎。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全身心投入,绞尽脑汁想创意。这类练习除了体现学生基本的信息技能之外,更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与其他单一型练习相比,这类练习结果个性十足、创意无限,学生比较满意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在欣赏学生作业时,也比较容易发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练习结果,有意识、有目的地表扬那些“不自信”或“捣蛋”学生,欣赏他们的设计,肯定他们的创意。这会对提高学生自信,改善师生关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本渗透:注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个性化操作结果离不开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所谓个性化思考,就是结合学生各自的认知、经验和价值观,斟酌技术选用的合理性,分析技术的使用效果,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技术策略和情感体验。
  设计这类练习,教师需要打破答案唯一的思维定势,故意将完成练习的方法设计成模棱两可的状态。这样,学生往往会在众多实现途径中再去思考和比较。这类练习一般会一题多解,不同的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再结合考虑问题的不同角度,生成多种解法。学生在选择方法的过程中,往往实现了练习文本和实现技术之间的解读、架构、联系、融合、筛选。
  文本除了技术渗透之外,还可以进行文本的信息渗透。通常我们把完成一个操作练习当成一次作业的终了。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继续延伸练习的价值,尤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分析练习结果,生成新的信息,达到技术的延伸和升华,甚至还可以抛开技术因素就练习中的信息衍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德育渗透。
  例5:现有一次数学应用竞赛,以下学生(如图4)中只能选拔一名学生参加比赛,你觉得怎样选拔学生更合理,请公布推荐名单并简要说明理由。(Excel排序)
  学生的部分解答见表2。
  表2
  
  例6:根据图5所示的数据制作一张表格,再根据表格数据制作一张合适的图表,并就父母的付出谈谈体会。(Excel图表的创建)
  这类练习以文本为载体,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和情感体会,注重练习实现的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展示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多种维度。个性化方案的共享可以使平面的练习变得立体,也可以实现文本的情感延伸,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图5
  完成这个练习后,部分学生体会如下。
  王逍姚:努力学习,抽时间帮父母多做些家务。体谅父母的苦心,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找时间多陪陪他们,长大后回报他们。
  孙晶茹: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抚养长大,回报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现在不能在经济上回报父母,就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朱 一:父母给我们很多关爱,他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他们爱我们不求回报。我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嗨,现在这拨学生,根本就懒得动脑子思考,还提什么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啊?”“是啊,他们只会从网上、报纸上找信息,根本就不会独立思考,没一点分析能力。”下课后,小何和小李又在办公室里议论开了。我早就听惯了他们类似的论调,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基本属实,虽然也总想教育学生要学会分析、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但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要是印刷出来的,他们就觉得对,压根不往深处思考,一点怀疑精神都没
一、更新《纲要》的必要性    从1982年起,我国国家领导一直关注着计算机教育这个关系国家发展前景的新领域。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儿童计算机活动时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此后出台的一系列会议文件都重点强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2000年11月,教育部同时下发了3个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正式把课程名称确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确定了其在全国高中、初中与小
2008年,北京市朝阳区开始实施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项目,旨在扶持和推广全区信息化应用特色项目,挖掘典型,推广经验。对我校而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近在咫尺。  我校是朝阳区一所非常普通的小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435名,教职员工46名,其中35岁以上教师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67%,40岁以上教师占学校总人数的57%。学校教师整体年龄结构偏大。  1994年,我校开始计算机教育。当
当信息技术第一次走进课堂教学,人们惊异于技术手段给我们的课堂所带来的变化。在这种热潮中,技术的作用渐渐被“神话”。历经数载,前期的新鲜感和激情已慢慢褪却,而逐渐被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所取代。于是,开始有了质疑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信息技术进入学科教学,是否真的能够破解传统教学中所有的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究竟是大家追捧的“神话”,还是“为了整合而整合”的“庸俗化”……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