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这么一句话:“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在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点。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我认为“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师齐心合力,要求一致
一个班集体不单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师幼交往和人人参与的舞台,不单是智力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幼儿全面发展的天地;如果仅仅靠一个老师,一个孩子,那这个班级体永远不会释放出百分百的力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班级体的能量发挥,首先要协调好老师彼此的关系,如果每个老师各行一套,那这个班级就没办法管理。在我们班老师间有什么想法都会及时沟通或请班主任老师做一个统一的要求。
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对待幼儿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不一味的忍让和溺爱。再通过自己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比如小朋友生病了去抱抱,甚至是亲亲。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和幼儿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我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如这学期新来的陈晓威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总是哭,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3岁多的孩子,在家里一直都是妈妈喂的。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督促他喝水,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关照他,经常与他做游戏。渐渐地,他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不仅自己吃饭,课堂活动时都能经常看到他与其他小朋友积极配合的身影。
三、耐心说服,表扬为主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喜欢被表扬被鼓励的,所以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我班幼儿在刚开始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并采取激励措施,给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奖励小红花。我们班的小朋友潘斌斌,他每次吃饭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一点也不夸张。于是我与他交流说:“潘斌斌,你是不是小帅哥呀!”他好不忧郁的说:“当然了!”我又问:“那你要做干净的小帅哥还是脏兮兮的小帅哥呢?”他马上应到:“我当然是干净的小帅哥。”我故意装做很惊奇的样子说:“哇!真的吗?那我看看。”他立即就很小心的吃起饭来,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他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粒掉到桌上。”那样子自豪极了。这虽说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却真真切切的告诉我们,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有感冒生病的幼儿,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老师做好榜样,言而有信,信而必实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甚至是同伴间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作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同时也不可忽视孩子间的模仿作用。切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这也是常规培养中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老师说话要算数并说到做到。比如老师答应过小朋友在表现好的情况下,就有一个小奖品,那么老师到时就一定要准备一份,让小朋友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是说到做到的,要不然他们会没有目的性,觉得老师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就没有了动力。
六、加强“坚持性”
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始终如一地要求幼儿,坚持着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比如喝水排队的问题,即使是上下课的间隙也要要求他们排队喝水,不能因为怕影响下一个活动就松懈,久而久之,幼儿习惯了,就不用老师提醒就能自觉得排队喝水了。
七、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幼儿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把对幼儿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幼儿共同讨论。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例如:午睡前要叠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地上叠衣服,很不卫生。抓住矛盾,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所以说,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八、给幼儿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
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关键。生活在集体中的孩子,他的一天由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所组成。其中包括饮食、睡眠、盥洗、游戏、学习和交往等内容,从而获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抱有“教你做,等你做太烦、太慢,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的想法,不自觉地剥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机会。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怕烦,有耐心,多与孩子交流,你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许多闪光的东西,让那么多闪光点凝聚在自己的班里,让自己所带的班级与众不同。
一、师齐心合力,要求一致
一个班集体不单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师幼交往和人人参与的舞台,不单是智力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幼儿全面发展的天地;如果仅仅靠一个老师,一个孩子,那这个班级体永远不会释放出百分百的力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班级体的能量发挥,首先要协调好老师彼此的关系,如果每个老师各行一套,那这个班级就没办法管理。在我们班老师间有什么想法都会及时沟通或请班主任老师做一个统一的要求。
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对待幼儿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不一味的忍让和溺爱。再通过自己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比如小朋友生病了去抱抱,甚至是亲亲。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和幼儿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我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如这学期新来的陈晓威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总是哭,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3岁多的孩子,在家里一直都是妈妈喂的。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督促他喝水,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关照他,经常与他做游戏。渐渐地,他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不仅自己吃饭,课堂活动时都能经常看到他与其他小朋友积极配合的身影。
三、耐心说服,表扬为主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喜欢被表扬被鼓励的,所以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我班幼儿在刚开始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并采取激励措施,给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奖励小红花。我们班的小朋友潘斌斌,他每次吃饭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一点也不夸张。于是我与他交流说:“潘斌斌,你是不是小帅哥呀!”他好不忧郁的说:“当然了!”我又问:“那你要做干净的小帅哥还是脏兮兮的小帅哥呢?”他马上应到:“我当然是干净的小帅哥。”我故意装做很惊奇的样子说:“哇!真的吗?那我看看。”他立即就很小心的吃起饭来,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他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粒掉到桌上。”那样子自豪极了。这虽说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却真真切切的告诉我们,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有感冒生病的幼儿,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老师做好榜样,言而有信,信而必实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甚至是同伴间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作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同时也不可忽视孩子间的模仿作用。切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这也是常规培养中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老师说话要算数并说到做到。比如老师答应过小朋友在表现好的情况下,就有一个小奖品,那么老师到时就一定要准备一份,让小朋友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是说到做到的,要不然他们会没有目的性,觉得老师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就没有了动力。
六、加强“坚持性”
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始终如一地要求幼儿,坚持着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比如喝水排队的问题,即使是上下课的间隙也要要求他们排队喝水,不能因为怕影响下一个活动就松懈,久而久之,幼儿习惯了,就不用老师提醒就能自觉得排队喝水了。
七、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幼儿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把对幼儿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幼儿共同讨论。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例如:午睡前要叠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地上叠衣服,很不卫生。抓住矛盾,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所以说,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八、给幼儿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
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关键。生活在集体中的孩子,他的一天由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所组成。其中包括饮食、睡眠、盥洗、游戏、学习和交往等内容,从而获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抱有“教你做,等你做太烦、太慢,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的想法,不自觉地剥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机会。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怕烦,有耐心,多与孩子交流,你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许多闪光的东西,让那么多闪光点凝聚在自己的班里,让自己所带的班级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