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带来了巨大的改观,突显了现代技术的重要优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以多媒体来增强教学的活力与魅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使学生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简要论述如下几点。
一、迎合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贯穿于整个智力活动中,是引发学生一系列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取决于个人喜好。要想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小学生年龄小,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对形象可感的事物更为感兴趣。多媒体集图片、图像、音频与视频于一体,可以将原来的板书与语言描述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形象可感、新鲜有趣的,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学生也无法直接从这些静止的文字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现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并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这样将文字描述转换成真实的景象,可以鲜艳的色彩、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感受到山水的气息。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新知的学习,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能够主动进行阅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与技能的形成,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无形渗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而要完成这些目标,我们首先必须要解决好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在某个知识板块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而难点则是基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语言解说的方式,虽然也尽量用到了挂图、模型等,但限于教学手段自身的局限性,并未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料库,具有强大的综合表现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的加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如在学习《西门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角色特点,更好地进行分角色朗读,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一系列的图画,使学生将阅读与图画结合了起来。这样更利于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语言、神情、动作等来把握角色特点,从而取得了阅读教材与教师语言描述所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生活范围小,生活阅历少,尚未形成敏锐的观察力,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使得他们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并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将一些无法直接观察与聆听的事物模拟出来,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以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化的材料。这样,学生便可以直观地进行观察、发现、体验与感悟,就能从大量丰富的信息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丰富感性认知,进而透过现象探索本质,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可使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如在学习一些历史题材的文章时,由于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知,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优势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影视剧资料、古画、图片、文字记载等等,这样便可以带领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学生与文章间搭建桥梁,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展开充分的想象,在想象中丰富认知,提高感知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学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科学运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使语文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
一、迎合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贯穿于整个智力活动中,是引发学生一系列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取决于个人喜好。要想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小学生年龄小,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对形象可感的事物更为感兴趣。多媒体集图片、图像、音频与视频于一体,可以将原来的板书与语言描述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形象可感、新鲜有趣的,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学生也无法直接从这些静止的文字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现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并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这样将文字描述转换成真实的景象,可以鲜艳的色彩、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感受到山水的气息。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新知的学习,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能够主动进行阅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与技能的形成,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无形渗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而要完成这些目标,我们首先必须要解决好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在某个知识板块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而难点则是基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语言解说的方式,虽然也尽量用到了挂图、模型等,但限于教学手段自身的局限性,并未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料库,具有强大的综合表现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的加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如在学习《西门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角色特点,更好地进行分角色朗读,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一系列的图画,使学生将阅读与图画结合了起来。这样更利于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语言、神情、动作等来把握角色特点,从而取得了阅读教材与教师语言描述所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生活范围小,生活阅历少,尚未形成敏锐的观察力,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使得他们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并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将一些无法直接观察与聆听的事物模拟出来,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以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化的材料。这样,学生便可以直观地进行观察、发现、体验与感悟,就能从大量丰富的信息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丰富感性认知,进而透过现象探索本质,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可使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如在学习一些历史题材的文章时,由于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知,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优势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影视剧资料、古画、图片、文字记载等等,这样便可以带领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学生与文章间搭建桥梁,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展开充分的想象,在想象中丰富认知,提高感知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学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科学运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使语文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