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村子里上小学,学会了生火炉。八十年代上初中时,又学会了点汽灯。这两个活儿,都是文化学习之外的收获。今天,看着孩子们坐在明亮干净的教室里,暖气很暖,让我常常回想当年我为同学们生火炉的情景。
那时,几乎村村有小学。冬天来了,大雪带给乡村童话般的美丽,却也带来了叫人难以忍受的寒冷。于是,每个教室,就开始点火炉。
小火炉是生铁铸就的,接了烟囱,烟囱口伸到教室外。火炉摆放在教室的中间,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温暖。煤炭是村集体统一购买的,多是粉状的烤菸煤,粉状的比块状的便宜,但需要用水和了使用。引火用的柴草是同学们自筹的,一般每个同学从家里带十几个剥了玉米粒的玉米芯子,我们当地叫棒槌骨头。
学校周一至周六上课,每天早上就需要同学们轮流生火炉。
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天一组轮流值日。值日的这个小组负责当天的全部班务,包括生火炉、擦黑板、扫地、扫雪,等等。每组的组长,则在值日的当天担任班长。所以,小学时,我们班其实是有六个班长的。我是二组的头,周二由我带领全组人员为同学们服务。
冬天夜长,每个周二的早晨,天还黑着,母亲在灶间做饭的声音将我唤醒。母亲知道我周二值日,所以这天也总是早起为我做饭。虽然她尽量不用风箱鼓风烧火做饭,尽量减轻声响,但那明灭的灶火微光,那轻微的动静,或者更像一种心电感应,我总是在这天早早地醒来。喝两碗热热的甜甜的地瓜粥,身上已经微微冒汗。母亲一边给我包裹脖子上的围巾,一边将一捆更细软的柴草递到我手里。我装盒火柴,带了柴草,在母亲的嘱托声里,暖暖地迎着严寒向学校走去。
天尚黑着,几个寒冷的星子挂在夜空,远处柴门里传出几声狗吠。
借着微光,我打开教室的门,放下柴草。按按火柴,衣服口袋里硬硬的还在。用铁簸箕到学校的院子里,掀开如冰似的塑料农膜,盛了煤粉,再用农膜把煤粉堆盖好。到教室里,把煤粉倒在煤炭盆子里,从教室角落里的小水缸里舀水和了,然后准备生炉子。
这时,教室里依然黑着,所有活动是在煤油灯的光照下进行的。那时,晚上有时是要夜读的,同学们人人都有个用废弃的墨水瓶制作的小煤油灯,其火如豆,却点亮着小村的希望和孩子们的前程。
教室门吱呀一响,同组的小军小文也赶来了。人多力量大,他们两人拿了木棍和铁桶去学校边清且浅的青龙河里提水,我开始着手生火炉。青龙河是条很美的小河,河水清澈,鱼虾肥美,从村子中间穿过,从我们学校门前流过。那水,甜甜的,掬来可饮。
母亲塞给我的细软的柴草,干干的,嗅上去有股香香的田野的味道,火柴一划,就是一股熊熊的火焰,赶快塞到炉子里,燃烧得更旺了,火光把整个教室照亮了,寒冷的教室立刻有了暖意。赶紧把相对硬实一点的玉米芯子塞进炉膛,火光依然,却是一股浓烟窜出来,扑到眼睛里,鼻子酸了,眼里呛得满是泪水,一边擦泪,一边继续添柴。生火炉,得抓住机会,掌握好火候。柴填得太快了,就会把火压灭;柴填得太慢了,就会燃尽,没有底火点燃煤炭。冒着浓烟,擦着眼泪,继续添柴,我要在火炉最旺,并且有底火的时候,把和好的煤炭填进去,然后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烟算啥呢,流泪算啥呢,生炉子哪有不呛得流泪的?俺那可爱可敬的乡野的乡亲们有句不雅的话,叫“烟是暖将,屁是热炕”,有了烟,还愁没火吗,温暖还会远吗?至于屁,也是热气哩。
小军和小文已经把满满的一桶水抬了进来,水面还浮着冰碴子,把水倒进水缸里,然后过来帮我生火炉。三双手向炉膛里塞玉米芯子,火更旺,烟更大,三人都流泪了。我看时机已经差不多,开始向里填煤。渐渐地,红红的柴草的火,变成了蓝蓝的煤炭的火,大功告成。三人相视,皆哈哈大笑:脏手擦眼泪,把脸弄成了大花脸。
三人洗了脸,又将水均匀地洒在教室内的土地上,一人一把笤帚,扫净了教室的土星子、草粒子,看看炉子,不再冒烟了,炉火正旺,室内开始暖融融的,吹熄了小煤油灯,校外街道上、校园内,开始传来上学的同学们欢快的说话声,脚踩在雪地里咯吱咯吱的脚步声。
(作者单位:山东青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那时,几乎村村有小学。冬天来了,大雪带给乡村童话般的美丽,却也带来了叫人难以忍受的寒冷。于是,每个教室,就开始点火炉。
小火炉是生铁铸就的,接了烟囱,烟囱口伸到教室外。火炉摆放在教室的中间,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温暖。煤炭是村集体统一购买的,多是粉状的烤菸煤,粉状的比块状的便宜,但需要用水和了使用。引火用的柴草是同学们自筹的,一般每个同学从家里带十几个剥了玉米粒的玉米芯子,我们当地叫棒槌骨头。
学校周一至周六上课,每天早上就需要同学们轮流生火炉。
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天一组轮流值日。值日的这个小组负责当天的全部班务,包括生火炉、擦黑板、扫地、扫雪,等等。每组的组长,则在值日的当天担任班长。所以,小学时,我们班其实是有六个班长的。我是二组的头,周二由我带领全组人员为同学们服务。
冬天夜长,每个周二的早晨,天还黑着,母亲在灶间做饭的声音将我唤醒。母亲知道我周二值日,所以这天也总是早起为我做饭。虽然她尽量不用风箱鼓风烧火做饭,尽量减轻声响,但那明灭的灶火微光,那轻微的动静,或者更像一种心电感应,我总是在这天早早地醒来。喝两碗热热的甜甜的地瓜粥,身上已经微微冒汗。母亲一边给我包裹脖子上的围巾,一边将一捆更细软的柴草递到我手里。我装盒火柴,带了柴草,在母亲的嘱托声里,暖暖地迎着严寒向学校走去。
天尚黑着,几个寒冷的星子挂在夜空,远处柴门里传出几声狗吠。
借着微光,我打开教室的门,放下柴草。按按火柴,衣服口袋里硬硬的还在。用铁簸箕到学校的院子里,掀开如冰似的塑料农膜,盛了煤粉,再用农膜把煤粉堆盖好。到教室里,把煤粉倒在煤炭盆子里,从教室角落里的小水缸里舀水和了,然后准备生炉子。
这时,教室里依然黑着,所有活动是在煤油灯的光照下进行的。那时,晚上有时是要夜读的,同学们人人都有个用废弃的墨水瓶制作的小煤油灯,其火如豆,却点亮着小村的希望和孩子们的前程。
教室门吱呀一响,同组的小军小文也赶来了。人多力量大,他们两人拿了木棍和铁桶去学校边清且浅的青龙河里提水,我开始着手生火炉。青龙河是条很美的小河,河水清澈,鱼虾肥美,从村子中间穿过,从我们学校门前流过。那水,甜甜的,掬来可饮。
母亲塞给我的细软的柴草,干干的,嗅上去有股香香的田野的味道,火柴一划,就是一股熊熊的火焰,赶快塞到炉子里,燃烧得更旺了,火光把整个教室照亮了,寒冷的教室立刻有了暖意。赶紧把相对硬实一点的玉米芯子塞进炉膛,火光依然,却是一股浓烟窜出来,扑到眼睛里,鼻子酸了,眼里呛得满是泪水,一边擦泪,一边继续添柴。生火炉,得抓住机会,掌握好火候。柴填得太快了,就会把火压灭;柴填得太慢了,就会燃尽,没有底火点燃煤炭。冒着浓烟,擦着眼泪,继续添柴,我要在火炉最旺,并且有底火的时候,把和好的煤炭填进去,然后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烟算啥呢,流泪算啥呢,生炉子哪有不呛得流泪的?俺那可爱可敬的乡野的乡亲们有句不雅的话,叫“烟是暖将,屁是热炕”,有了烟,还愁没火吗,温暖还会远吗?至于屁,也是热气哩。
小军和小文已经把满满的一桶水抬了进来,水面还浮着冰碴子,把水倒进水缸里,然后过来帮我生火炉。三双手向炉膛里塞玉米芯子,火更旺,烟更大,三人都流泪了。我看时机已经差不多,开始向里填煤。渐渐地,红红的柴草的火,变成了蓝蓝的煤炭的火,大功告成。三人相视,皆哈哈大笑:脏手擦眼泪,把脸弄成了大花脸。
三人洗了脸,又将水均匀地洒在教室内的土地上,一人一把笤帚,扫净了教室的土星子、草粒子,看看炉子,不再冒烟了,炉火正旺,室内开始暖融融的,吹熄了小煤油灯,校外街道上、校园内,开始传来上学的同学们欢快的说话声,脚踩在雪地里咯吱咯吱的脚步声。
(作者单位:山东青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