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城故址
皇城一带,历史上与山丹军马场的前身——大马营草滩同属一体,清末民初,政局动荡,逐渐形成周边民众迁入定居的局面,成为回族、藏族聚居区。
裕固人历史上与藏族缘远流长,许多裕固族牧民家族中都有藏族血缘,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也大致相同。在藏区广为流行的插箭祭山神一类的活动在皇城也有流传一一在祁连山下的夏季牧场,在一座当地人称为百旗(音)山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峨博”,同藏区的插箭垛一样,箭杆林立,经幡缭绕。每年在一定的日子,周围的人们都上到山顶去参加祭祀活动,但这里的人们的宗教意识显然较淡,远没有藏区人们的那种极端的虔诚与投入。
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在皇城区东滩乡皇城河边的一座清真寺。虽然皇城的回族人数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但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样,赫然矗立在草原上,显得十分醒目。
在皇城滩北部,皇城河东边的草滩上,有一处古城迹址,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区及皇城滩皆因其而名。
据《永昌县志》记载,这里原是元朝永昌王宫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永昌王迁都今永昌县,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现遗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较巍峨,北城较大,但坍塌较严重。二城相距2∞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筑而成。
南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城防结构颇复杂。门开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边筑有圆形土墩5座,墩距约50米,城四角亦有圆形角墩各一。城周设护城河两道,外河宽9米,内河宽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齿状,为护城河之所罕见。而圆形角墩亦为少有,体现出迥异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城内北端有一建筑物台基,平面呈“工”字形,残高1米。曾出土有红、绿琉璃瓦、瓦档、鸱吻及瓷器等残片。
旷大的城内及护城河壕沟里草长没膝,走在城内不时可见砖瓦碎片,许多砖块的棱角已变得浑圆,可想而知废城为桑年代之久远。
站在城北的草滩上南望,浑圆的角墩在祁连雪峰的衬映下楚楚动人,那被风蚀了的曾经高大而巍峨的残墙断垣长满了青草,仿佛极尽全力地想把自己隐入那芳草连天的皇城草原之中。
皇城滩上的冬圈
裕固人称冬圈的地方,实际也就是他们在定居点的家,有正式修建的房舍,还通了电。家中有家具、电器,房屋则堂屋、厢房、伙房一应俱全,院落外有围墙,人居住的院落一侧建有能遮风避雨的牛、羊圈……总之,从任何意义上讲这里都是名副其实的“家”。
发源于冷龙岭铁矿沟的东大河又称为皇城河,它流经皇城境内的长度为65.8公里,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经的宽阔的草原,即为皇城滩,这里因地势低,灌溉方便,而发育了农业。整个皇城区乃致于全肃南县仅有的两个纯农业村庄就坐落在这里,牧业村的冬圈也大多在这片滩上。
兰福财是皇城区东滩乡营盘村的裕固族牧民,今年60岁了。他的妻子是武威人,满族,叫李凤莲。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全家有350只羊,80头牛。这里的裕固族,一般都有汉族式的姓名。在东滩乡,除了姓兰的,还有姓安的也是大姓。
每年农历五月下旬,牛、羊开始去夏季牧场,农历九月中旬回到冬场——家院附近的草场上。在夏、冬牧场之间,还有春秋场过渡,一般在秋场大约放牧两月左右。
夏季,兰福财的儿子、儿媳、未出嫁的小女儿都赶着畜群去祁连山里的夏季牧场放牧,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和小孙子。夏季牧场的牧人们要购置生活用品、蔬菜时,得骑马或骑摩托车(皇城的牧人们80%家里都有摩托车)去东滩乡或区上。这段路程一般都有20-30公里远。天气晴朗时大家都宁愿骑摩托——毕竟比骑马快而且方便得多。山里雨多路滑,阴雨连天是常有的事,这时就只能骑马了。
儿女们在夏季牧场,兰福财老两口“驻守”在“大本营”,做后勤、带孙子,乘农闲时机,请来了附近农村的一伙农民,帮忙修筑院墙,按工计酬,还得管饭,老两口忙得不亦乐乎。
晚上,通过架设在屋顶的卫星电视天线可收看电视节目——兰福财一家的生活真令人羡慕不已。
皇城滩的南边,祁连山脚附近,皇城河流经一片怪石险滩,这堆怪石最窄之处不过3米,这里架了一座水泥桥,当地叫它“双石桥”。桥虽不大,但桥下却有十多米深。桥周围奇石嶙岣,石头表面生长着野花和苔藓。狭窄的河道中间竟有一块一幢房屋大小的巨石,巨石间1-2米宽的隙中清澈的河水翻腾着、咆哮着夺路而出。激流撞击着石壁发出巨大声响,远远就可听到,人站在岸边突兀的巨石上探身俯首,无不战战兢兢。
双石桥一带是秋季牧场,一般阳历8月中旬开始有大量的牧民帐篷和畜群在此驻扎放牧。这里,冷龙岭的雪峰历历在目,高山草场风景秀丽,河谷宽阔而多岔,是典型的祁连牧场。
阴雨天,所有山峰的顶部全为云雾所遮盖,牧人们骑着马在草滩上放牧、游弋,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马身上蒸腾出缕缕热气,牛羊在草原上冒着雨静静地吃草、反刍……
双石桥的南边,河谷一分为三,伸向多皱褶的祁连山深处,左边的一支流过的那条山谷叫“老虎沟”,沟里有几座帐篷,那是裕固人的夏季牧场。
春季的祭祀
地势高,气候寒冷的祁连山里,季节的概念远非中原一带所比——都农历五月中旬了,牧人们还大都待在春季牧场呢。
“峨博”是蒙古语,意思是“神居住的地方”,除了裕固族,在祁连山里还有一些地方的农牧民(如生活在大通河下游沿岸的土族)也使用这个词来定义祭祀神灵的活动。这本是一种原始宗教,现在在藏区仍十分流行,裕固人既然与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信奉这种原始宗教。
农历五月十五日,是皇城的裕固人祭“峨博”的日子,在一座还保存了一些松林的小山包上,向阳村和皇城村的裕固人近年才搭起了一座“峨博”。“峨博”用圆木围成,里面装满了历年祭祀时放进去的“箭杆”(专用祭品,状同弓箭但大得多长约两米,以木棍削制并彩绘而成),还有许多代表吉祥如意的白色石子,以及挂满了牧人们敬树的哈达。“峨博”旁,建有用来点燃的柏枝、酥油、青稞的“煨桑台”。
据皇城村的白村长介绍说,这座“峨博”才设立了三、四年。这使我有些不解:如果说因文革“破四旧”不能搞祭祀,可是为什么在政府恢复了宗教信仰的1970年代末,许多地区都重新建庙寺的时候没有设立祭峨博的仪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几位上了年纪的裕固人。他们说:皇城设立峨博与文革无关,关键在于皇城一带的裕固人一直对皇城草原缺乏认同感——大家都是1958年自肃南县搬来的,这里的风俗、山、水都不了解,总认为自已的故乡不在此,而设立峨博祭山神,是十分慎重的事,直到近年,太家才逐渐安下心。一位上了年纪的裕固人动情地说:“我们一直想回去,直到最近几年,一方面生活好了,另一方面也确实回不去了——草原都划分承包给个人了,回去没有牧场怎能生活?”
既然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四十年,许多牧人来时还是小孩,如今都当上祖父了,对皇城这片养育了自已一生的土地逐渐产生了感情。有了感情上的认同,皇城峨博的设立也就顺 理成章了。
几位老人还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设峨博的过程:先拍了一些山峰的照片,然后带了照片上青海塔尔寺请活佛选定……峨博除了地面上的设置以外,地下还埋有许多宝物,以敬献山神。
五月十四日,两个村里的村长和一些热心的村民,请来了本地一位“阿肯”(藏语:僧人),这位“阿肯”姓贺,裕固族,早年曾出家在肃南某寺院,后来还了俗。今年已70多岁的贺师傅腿脚不方便,他在皇城区上安了家,现家中有妻子和四个孩子,如果按佛门规矩的话,贺师傅也就算是一位居士吧,但裕固牧人们坚持认为贺师傅就是“阿肯”。他们牵着马把贺师傅从几十里外请上山来主持祭峨博,态度十分诚恳。在贺师傅的主持下,大家忙着准备次日的祭祀供品:用青稞炒面和了面团捏成佛塔、十二生肖及天上、地下、地上各九种动物,还有人。捏好的供品再粘上用酥油捏的小片,并以各色布料做成衣饰点缀,摆满了几案。
峨博旁的山脊上,扎了一座白布帐房,贺师博和几位热心的裕固人晚上就在那里过夜,直到第二天仪式结束。
五月十五日,清晨6:00裕固牧民兰天明就起床了,他要提前到祭峨博的山上给大家烧茶。在兰天明春季牧场围栏外的小路上不时有牧人们骑摩托或骑马匆匆赶往山上,山上贺师傅也已早早起来,坐在帐房中念经——在整个祭祀活动过程中他要一直不停地念下去。
牧人们来到山上,将自带的供品——柏枝、五谷、奶、白酒、冰糖、红枣、酥油、炒面等等凡牧人生活中常吃的食物,撒向煨桑台,白村长也将昨天和贺师傅一道捏的供品置于煨桑的火中,熊熊的烈焰裹着白烟升上天空,空气中弥漫着食品和柏枝燃烧的特殊气味。同时,男女老少一起按顺时针方向绕着煨桑台旋转,紧接着男人们骑上马开始绕着峨博、煨桑台及贺师傅的帐房转圈,并用藏语高喊“拉甲罗!拉甲罗!”(战无不胜的神)妇女们笑着,喊着,祭峨博的仪式在充满了欢乐和轻松的气氛中达到高潮……祭祀完毕,大家习地而卧,吃着自带的干粮,喝着兰天明烧的奶茶。和煦的阳光照着山岭上的这群欢快的人群,仿佛昭示着一年的吉祥如意。大约上午10:00,贺师傅从帐房中出来,同大家一道坐在山坡上歇息、饮食,祭祀活动到此结束。村长借机召集大家用汉语(因笔者在场之故?)宣布了一些严禁在山林砍伐、森林防火之类的事项,并大致公布了群众集资祭峨博费用支出的情况。今天来祭峨博的这两个村庄的牧民一般有红白喜事都要请贺师傅看日子,念经,一般情况都要付一些报酬给贺师傅的。据兰天明讲:今年由于天气原因,许多牧人已转往较远的夏季牧场,所以来参加祭峨博的人数较往年要少许多。人少,吃“平伙”(用集资的钱买头羊在山上宰了,炖煮后做一大锅羊肉面片大家吃,我曾在大通河谷的土族人祭峨博仪式上有幸吃到过)的仪式也就免了。
老虎沟的夏季牧场
皇城滩的南端是冷龙岭山地,这里海拔在3800~5200米之间,老虎沟就是这片山地的一处夏季牧场。沟里的海拔大约3500米,在整个夏季放牧期间大约有二十多户牧民在这条沟及附近的山地上放牧他们的牛羊。
兰天明一家人的两座帐篷就在进老虎沟口不远处。一座稍大一点的褐色的是牛毛帐篷,平时的生活起居都在这座帐篷里;另一座是白色的细帆布帐篷,主要堆放一些杂物,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
牛毛帐篷里,中央是一具铁皮火炉,基座是用泥砌成的,同所有在牧区见到的一样,铁皮烟囱也从帐顶的天窗穿了出去,燃料是羊粪和山上砍的麻柳及枯死的松柏树枝等。
帐篷的右边是大约占去了整个帐房2/5面积的一张大木板床,宽约2米,长约3.5米,如同一销在农村常见的大炕。由于帐房内部空间较矮,床铺距地只有约30厘米高,睡觉时全家人都在这张床上,一律头朝外,脚朝里,并排而卧。正对着帐房门的那面,放了一排箱柜,那里放着面粉、烙好的大饼、油盐酱醋等,另有一个柜是专放置衣服的。床对面的一角则堆放着水桶、奶桶、酥油、蔬菜等物品。进了帐篷,唯一可坐的就是那张大床。
主人兰天明是一位地道的裕固族汉子,今年40岁。妻子尕桂英祖辈都是藏族,母亲是裕固族,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兰海燕今年15岁,上了几年学,不愿再读书就在家放牧。小儿子兰海军今年13岁,小学四年级,正值暑假,也随了父母来夏场放牧。
天亮时,下了一夜的雨大了起来,尕桂英烧好了奶茶然后提了奶桶去挤奶,兰海燕吃了点炒面奶茶(碗里先放些青裸炒面和奶酪再将奶茶浇上)和烤饼,然后穿了雨衣雨裤,冒着细雨去放羊。望着一个15岁的少年冒雨去放羊的背影,不由令人想起城市里的孩子们的养尊处优。
上午,雨更大了,牛毛帐篷开始四处漏雨,尕桂英把床上的被子集中在一处不漏雨的地方,并把床板上的毛毡卷了起来,帐内的人也只有找不漏的地方待着。
下雨天,牛羊都在离帐房不远处放牧,兰天明和兰海燕把牛、羊赶到山坡上就回到帐房,一家人欢快地用裕固语说笑着。几乎所有的裕固人都会讲汉语,而且学校用的课木也全是汉文的统一教材(裕固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天继续下着雨,帐篷继续漏着,不免使人心烦。然而看着这一家人的欢快和对这一切的坦然,烦躁也在不知觉中消释了许多。
连续几天的阴雨,牧人们的裤管、鞋子从没干过,他们即使回到帐房也不脱换。换了也没用,一会又要去放牧。大家坐在炉火前说笑着,身上蒸腾起缕缕热气……
旅游 资讯
交通:自驾车的朋友可走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或312国道。走高速出口有两选一、在武威出,往九条岭煤矿方向走约90公里就到皇城草原,对于自东向西走的朋友而言,此路距离近,但是路况较差。二、从永昌西北20公里的马营收费站出高速,皇城草原距此收费站约70公里,全部为油路。
环境及人文景观:皇城草原是甘肃河西走廊南边的祁连山牧场,同甘南草原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迥然不同。裕固族同所有牧民一样,热情好客,会汉语,易于沟通,作为客人您提出饮食或诸如骑马等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因皇城草原游客很少,所以民风纯朴,不会发生宰客现象。但还是应先同牧民讲好适当的酬谢方式为妥。另外,骑马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后自己痛苦、主人不安。若答应了牧民寄送照片则一定要讲信用!并问清通信地址。
饮食:裕固族主要食物为肉、奶制品及青稞炒面。皇城草原的牧民的基本饮食中除上述外,米饭及面食亦占相当部分——这儿接近农区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六。
气候:皇城的海拔总体约2000米~3000米之间。但夏季的气温早晚还是较冷,应备线裤和毛背心。电子相机要带备用电池,以防气温低时旧电池不能为相机提供充足的电力。去皇城最好是7、8、9三个月,但8月以后秋雨较多(我曾被连续四天的秋雨困在夏季牧场的帐篷里)。
从武威和张掖(皇城属张掖地区)都有班车发往皇城,两地均为每天一班。
皇城一带,历史上与山丹军马场的前身——大马营草滩同属一体,清末民初,政局动荡,逐渐形成周边民众迁入定居的局面,成为回族、藏族聚居区。
裕固人历史上与藏族缘远流长,许多裕固族牧民家族中都有藏族血缘,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也大致相同。在藏区广为流行的插箭祭山神一类的活动在皇城也有流传一一在祁连山下的夏季牧场,在一座当地人称为百旗(音)山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峨博”,同藏区的插箭垛一样,箭杆林立,经幡缭绕。每年在一定的日子,周围的人们都上到山顶去参加祭祀活动,但这里的人们的宗教意识显然较淡,远没有藏区人们的那种极端的虔诚与投入。
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在皇城区东滩乡皇城河边的一座清真寺。虽然皇城的回族人数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但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样,赫然矗立在草原上,显得十分醒目。
在皇城滩北部,皇城河东边的草滩上,有一处古城迹址,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区及皇城滩皆因其而名。
据《永昌县志》记载,这里原是元朝永昌王宫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永昌王迁都今永昌县,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现遗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较巍峨,北城较大,但坍塌较严重。二城相距2∞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筑而成。
南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城防结构颇复杂。门开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边筑有圆形土墩5座,墩距约50米,城四角亦有圆形角墩各一。城周设护城河两道,外河宽9米,内河宽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齿状,为护城河之所罕见。而圆形角墩亦为少有,体现出迥异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城内北端有一建筑物台基,平面呈“工”字形,残高1米。曾出土有红、绿琉璃瓦、瓦档、鸱吻及瓷器等残片。
旷大的城内及护城河壕沟里草长没膝,走在城内不时可见砖瓦碎片,许多砖块的棱角已变得浑圆,可想而知废城为桑年代之久远。
站在城北的草滩上南望,浑圆的角墩在祁连雪峰的衬映下楚楚动人,那被风蚀了的曾经高大而巍峨的残墙断垣长满了青草,仿佛极尽全力地想把自己隐入那芳草连天的皇城草原之中。
皇城滩上的冬圈
裕固人称冬圈的地方,实际也就是他们在定居点的家,有正式修建的房舍,还通了电。家中有家具、电器,房屋则堂屋、厢房、伙房一应俱全,院落外有围墙,人居住的院落一侧建有能遮风避雨的牛、羊圈……总之,从任何意义上讲这里都是名副其实的“家”。
发源于冷龙岭铁矿沟的东大河又称为皇城河,它流经皇城境内的长度为65.8公里,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经的宽阔的草原,即为皇城滩,这里因地势低,灌溉方便,而发育了农业。整个皇城区乃致于全肃南县仅有的两个纯农业村庄就坐落在这里,牧业村的冬圈也大多在这片滩上。
兰福财是皇城区东滩乡营盘村的裕固族牧民,今年60岁了。他的妻子是武威人,满族,叫李凤莲。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全家有350只羊,80头牛。这里的裕固族,一般都有汉族式的姓名。在东滩乡,除了姓兰的,还有姓安的也是大姓。
每年农历五月下旬,牛、羊开始去夏季牧场,农历九月中旬回到冬场——家院附近的草场上。在夏、冬牧场之间,还有春秋场过渡,一般在秋场大约放牧两月左右。
夏季,兰福财的儿子、儿媳、未出嫁的小女儿都赶着畜群去祁连山里的夏季牧场放牧,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和小孙子。夏季牧场的牧人们要购置生活用品、蔬菜时,得骑马或骑摩托车(皇城的牧人们80%家里都有摩托车)去东滩乡或区上。这段路程一般都有20-30公里远。天气晴朗时大家都宁愿骑摩托——毕竟比骑马快而且方便得多。山里雨多路滑,阴雨连天是常有的事,这时就只能骑马了。
儿女们在夏季牧场,兰福财老两口“驻守”在“大本营”,做后勤、带孙子,乘农闲时机,请来了附近农村的一伙农民,帮忙修筑院墙,按工计酬,还得管饭,老两口忙得不亦乐乎。
晚上,通过架设在屋顶的卫星电视天线可收看电视节目——兰福财一家的生活真令人羡慕不已。
皇城滩的南边,祁连山脚附近,皇城河流经一片怪石险滩,这堆怪石最窄之处不过3米,这里架了一座水泥桥,当地叫它“双石桥”。桥虽不大,但桥下却有十多米深。桥周围奇石嶙岣,石头表面生长着野花和苔藓。狭窄的河道中间竟有一块一幢房屋大小的巨石,巨石间1-2米宽的隙中清澈的河水翻腾着、咆哮着夺路而出。激流撞击着石壁发出巨大声响,远远就可听到,人站在岸边突兀的巨石上探身俯首,无不战战兢兢。
双石桥一带是秋季牧场,一般阳历8月中旬开始有大量的牧民帐篷和畜群在此驻扎放牧。这里,冷龙岭的雪峰历历在目,高山草场风景秀丽,河谷宽阔而多岔,是典型的祁连牧场。
阴雨天,所有山峰的顶部全为云雾所遮盖,牧人们骑着马在草滩上放牧、游弋,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马身上蒸腾出缕缕热气,牛羊在草原上冒着雨静静地吃草、反刍……
双石桥的南边,河谷一分为三,伸向多皱褶的祁连山深处,左边的一支流过的那条山谷叫“老虎沟”,沟里有几座帐篷,那是裕固人的夏季牧场。
春季的祭祀
地势高,气候寒冷的祁连山里,季节的概念远非中原一带所比——都农历五月中旬了,牧人们还大都待在春季牧场呢。
“峨博”是蒙古语,意思是“神居住的地方”,除了裕固族,在祁连山里还有一些地方的农牧民(如生活在大通河下游沿岸的土族)也使用这个词来定义祭祀神灵的活动。这本是一种原始宗教,现在在藏区仍十分流行,裕固人既然与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信奉这种原始宗教。
农历五月十五日,是皇城的裕固人祭“峨博”的日子,在一座还保存了一些松林的小山包上,向阳村和皇城村的裕固人近年才搭起了一座“峨博”。“峨博”用圆木围成,里面装满了历年祭祀时放进去的“箭杆”(专用祭品,状同弓箭但大得多长约两米,以木棍削制并彩绘而成),还有许多代表吉祥如意的白色石子,以及挂满了牧人们敬树的哈达。“峨博”旁,建有用来点燃的柏枝、酥油、青稞的“煨桑台”。
据皇城村的白村长介绍说,这座“峨博”才设立了三、四年。这使我有些不解:如果说因文革“破四旧”不能搞祭祀,可是为什么在政府恢复了宗教信仰的1970年代末,许多地区都重新建庙寺的时候没有设立祭峨博的仪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几位上了年纪的裕固人。他们说:皇城设立峨博与文革无关,关键在于皇城一带的裕固人一直对皇城草原缺乏认同感——大家都是1958年自肃南县搬来的,这里的风俗、山、水都不了解,总认为自已的故乡不在此,而设立峨博祭山神,是十分慎重的事,直到近年,太家才逐渐安下心。一位上了年纪的裕固人动情地说:“我们一直想回去,直到最近几年,一方面生活好了,另一方面也确实回不去了——草原都划分承包给个人了,回去没有牧场怎能生活?”
既然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四十年,许多牧人来时还是小孩,如今都当上祖父了,对皇城这片养育了自已一生的土地逐渐产生了感情。有了感情上的认同,皇城峨博的设立也就顺 理成章了。
几位老人还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设峨博的过程:先拍了一些山峰的照片,然后带了照片上青海塔尔寺请活佛选定……峨博除了地面上的设置以外,地下还埋有许多宝物,以敬献山神。
五月十四日,两个村里的村长和一些热心的村民,请来了本地一位“阿肯”(藏语:僧人),这位“阿肯”姓贺,裕固族,早年曾出家在肃南某寺院,后来还了俗。今年已70多岁的贺师傅腿脚不方便,他在皇城区上安了家,现家中有妻子和四个孩子,如果按佛门规矩的话,贺师傅也就算是一位居士吧,但裕固牧人们坚持认为贺师傅就是“阿肯”。他们牵着马把贺师傅从几十里外请上山来主持祭峨博,态度十分诚恳。在贺师傅的主持下,大家忙着准备次日的祭祀供品:用青稞炒面和了面团捏成佛塔、十二生肖及天上、地下、地上各九种动物,还有人。捏好的供品再粘上用酥油捏的小片,并以各色布料做成衣饰点缀,摆满了几案。
峨博旁的山脊上,扎了一座白布帐房,贺师博和几位热心的裕固人晚上就在那里过夜,直到第二天仪式结束。
五月十五日,清晨6:00裕固牧民兰天明就起床了,他要提前到祭峨博的山上给大家烧茶。在兰天明春季牧场围栏外的小路上不时有牧人们骑摩托或骑马匆匆赶往山上,山上贺师傅也已早早起来,坐在帐房中念经——在整个祭祀活动过程中他要一直不停地念下去。
牧人们来到山上,将自带的供品——柏枝、五谷、奶、白酒、冰糖、红枣、酥油、炒面等等凡牧人生活中常吃的食物,撒向煨桑台,白村长也将昨天和贺师傅一道捏的供品置于煨桑的火中,熊熊的烈焰裹着白烟升上天空,空气中弥漫着食品和柏枝燃烧的特殊气味。同时,男女老少一起按顺时针方向绕着煨桑台旋转,紧接着男人们骑上马开始绕着峨博、煨桑台及贺师傅的帐房转圈,并用藏语高喊“拉甲罗!拉甲罗!”(战无不胜的神)妇女们笑着,喊着,祭峨博的仪式在充满了欢乐和轻松的气氛中达到高潮……祭祀完毕,大家习地而卧,吃着自带的干粮,喝着兰天明烧的奶茶。和煦的阳光照着山岭上的这群欢快的人群,仿佛昭示着一年的吉祥如意。大约上午10:00,贺师傅从帐房中出来,同大家一道坐在山坡上歇息、饮食,祭祀活动到此结束。村长借机召集大家用汉语(因笔者在场之故?)宣布了一些严禁在山林砍伐、森林防火之类的事项,并大致公布了群众集资祭峨博费用支出的情况。今天来祭峨博的这两个村庄的牧民一般有红白喜事都要请贺师傅看日子,念经,一般情况都要付一些报酬给贺师傅的。据兰天明讲:今年由于天气原因,许多牧人已转往较远的夏季牧场,所以来参加祭峨博的人数较往年要少许多。人少,吃“平伙”(用集资的钱买头羊在山上宰了,炖煮后做一大锅羊肉面片大家吃,我曾在大通河谷的土族人祭峨博仪式上有幸吃到过)的仪式也就免了。
老虎沟的夏季牧场
皇城滩的南端是冷龙岭山地,这里海拔在3800~5200米之间,老虎沟就是这片山地的一处夏季牧场。沟里的海拔大约3500米,在整个夏季放牧期间大约有二十多户牧民在这条沟及附近的山地上放牧他们的牛羊。
兰天明一家人的两座帐篷就在进老虎沟口不远处。一座稍大一点的褐色的是牛毛帐篷,平时的生活起居都在这座帐篷里;另一座是白色的细帆布帐篷,主要堆放一些杂物,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
牛毛帐篷里,中央是一具铁皮火炉,基座是用泥砌成的,同所有在牧区见到的一样,铁皮烟囱也从帐顶的天窗穿了出去,燃料是羊粪和山上砍的麻柳及枯死的松柏树枝等。
帐篷的右边是大约占去了整个帐房2/5面积的一张大木板床,宽约2米,长约3.5米,如同一销在农村常见的大炕。由于帐房内部空间较矮,床铺距地只有约30厘米高,睡觉时全家人都在这张床上,一律头朝外,脚朝里,并排而卧。正对着帐房门的那面,放了一排箱柜,那里放着面粉、烙好的大饼、油盐酱醋等,另有一个柜是专放置衣服的。床对面的一角则堆放着水桶、奶桶、酥油、蔬菜等物品。进了帐篷,唯一可坐的就是那张大床。
主人兰天明是一位地道的裕固族汉子,今年40岁。妻子尕桂英祖辈都是藏族,母亲是裕固族,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兰海燕今年15岁,上了几年学,不愿再读书就在家放牧。小儿子兰海军今年13岁,小学四年级,正值暑假,也随了父母来夏场放牧。
天亮时,下了一夜的雨大了起来,尕桂英烧好了奶茶然后提了奶桶去挤奶,兰海燕吃了点炒面奶茶(碗里先放些青裸炒面和奶酪再将奶茶浇上)和烤饼,然后穿了雨衣雨裤,冒着细雨去放羊。望着一个15岁的少年冒雨去放羊的背影,不由令人想起城市里的孩子们的养尊处优。
上午,雨更大了,牛毛帐篷开始四处漏雨,尕桂英把床上的被子集中在一处不漏雨的地方,并把床板上的毛毡卷了起来,帐内的人也只有找不漏的地方待着。
下雨天,牛羊都在离帐房不远处放牧,兰天明和兰海燕把牛、羊赶到山坡上就回到帐房,一家人欢快地用裕固语说笑着。几乎所有的裕固人都会讲汉语,而且学校用的课木也全是汉文的统一教材(裕固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天继续下着雨,帐篷继续漏着,不免使人心烦。然而看着这一家人的欢快和对这一切的坦然,烦躁也在不知觉中消释了许多。
连续几天的阴雨,牧人们的裤管、鞋子从没干过,他们即使回到帐房也不脱换。换了也没用,一会又要去放牧。大家坐在炉火前说笑着,身上蒸腾起缕缕热气……
旅游 资讯
交通:自驾车的朋友可走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或312国道。走高速出口有两选一、在武威出,往九条岭煤矿方向走约90公里就到皇城草原,对于自东向西走的朋友而言,此路距离近,但是路况较差。二、从永昌西北20公里的马营收费站出高速,皇城草原距此收费站约70公里,全部为油路。
环境及人文景观:皇城草原是甘肃河西走廊南边的祁连山牧场,同甘南草原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迥然不同。裕固族同所有牧民一样,热情好客,会汉语,易于沟通,作为客人您提出饮食或诸如骑马等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因皇城草原游客很少,所以民风纯朴,不会发生宰客现象。但还是应先同牧民讲好适当的酬谢方式为妥。另外,骑马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后自己痛苦、主人不安。若答应了牧民寄送照片则一定要讲信用!并问清通信地址。
饮食:裕固族主要食物为肉、奶制品及青稞炒面。皇城草原的牧民的基本饮食中除上述外,米饭及面食亦占相当部分——这儿接近农区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六。
气候:皇城的海拔总体约2000米~3000米之间。但夏季的气温早晚还是较冷,应备线裤和毛背心。电子相机要带备用电池,以防气温低时旧电池不能为相机提供充足的电力。去皇城最好是7、8、9三个月,但8月以后秋雨较多(我曾被连续四天的秋雨困在夏季牧场的帐篷里)。
从武威和张掖(皇城属张掖地区)都有班车发往皇城,两地均为每天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