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2
摘要英语向来有“国际通用语”之称,它吸收其他语种词汇的能力很强,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相对较少,且历史较短。本文将列举英语中最具中国气质的几个汉语借词,并进一步以历时的视角浅析这些词的社会文化渊源。
关键词英语汉语借词中国气质
由于早期交通的不便及通讯的落后, 直至17世纪,中国才与英美建立了直接往来。这迟来的三百多年的文化接触才为英语与汉语间的词语互借创造了条件。这些汉语借词,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气质,更记录了丰富的文化交往与时代变更的轨迹。
一、Tea 茶
“Tea”这个词,可能是英语中最早,也是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汉语借来词。普遍认为,它是17世纪英国茶贩从福建厦门方言中(白话字:tê)借走的。然而最早借走这个词的并非英国人。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语言都依照汉语官话发音叫“cha”。 而随着海路运输的开通,诸如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则主要从福建厦门、台湾一带进口茶,因此一般认为“tê”音多由海路传出,也造成了英文中“tea”这个词的由来。 “Tea”这个词不仅将袅袅茶香传遍世界,更承载了东方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如今,饮茶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被认为是一件高雅的休闲活动。
二、Kung fu 功夫
“Kung fu”一词最早于1966年引入大英字典,是官话“功夫”在几种外语中的音译之一,它是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让·约瑟夫·玛丽·阿米奥(中文名为“钱德明”)于18世纪在外文中首次使用的。但因为20世纪以前“功夫”还没有取代“中国武术”在语言应用中的地位,所以在外文文献中很难找到“kung fu”的记载。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kung fu”一词因为李小龙的武打电影和稍迟的电视剧——《功夫》才在主流英语中流行起来。而在那之前,所谓的中国武术被西方理解为一种“中式搏击”,而非现在现在具有更多内涵的“功夫”。
三、Mahjong 麻将
“Mahjong” 一词于1920年被引入大英字典,用以表示这种风靡中国的四人游戏。真正意义上的麻将始于晚晴,发祥于浙江宁波一代,初称“麻雀”,因宁波话“麻雀”与“麻将”同音,现今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人们多用“麻将”这个称谓。“麻将”初现西方最早始于1895年,美国著名考古学家,世界游戏爱好者Stewart Culin在一篇报道中首次提到了这种来自东方的游戏。他创造并使用了“Mahjong”这一音译词,这是“Mahjong”见诸报端的最早的记载。其后“麻将”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美国,它简洁明了的牌面,简单易懂的规则非常合乎美国人的胃口,风靡一时。于是这种源自中国的休闲游戏就这样漂洋过海,在大洋彼岸扎根落户。”Mahjong”一词也随之汇入了英语词汇的海洋。
四、Feng shui 风水
“风水”一词,凝聚了古代中国在活人住宅和死人墓地方面的集体智慧。 “Feng shui”一词于1797年引入大英字典。然而由于其理念与西方主体的基督教体系相背,“风水”自一开始就在西方世界备受争议。最早向西方介绍“风水”的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相当影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教徒的身份,他对“风水”给以强烈的抨击。出于同样的原因,“风水”在西方世界默默承受了几百年的怀疑与蔑视。直到近年来,“风水”学说终于在西方世界得到了重视。纽约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介绍中国风水文化的相关课程。人们渐渐明白,“风水”这一备受争议的体系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与习俗。
五、Kowtow 叩头
叩头是东亚一种传统仪式和礼节,本来用于人对佛,子女对父母。到清代则演变为下属对于长官,尤其是臣子对君主的礼仪。“Kowtow”一词于19世纪早期被引入到英语当中,最初指的是弯腰的动作,但是很快它的意思就转变成了带有屈服性质的跪拜礼仪。 这种礼仪,在清朝近现代与其他国家外交官员接触时,成为外交上的重大争议。英国大使George Macartney与William Pitt Amherst曾断然拒绝向清帝跪拜,因为他们认为这代表着英国国王向清朝皇帝屈服。也许对西方人来说, “Kowtow”这个词还承载了一部分不太愉快的回忆。
六、Toufu 豆腐
相传豆腐是由汉朝淮南王刘安所发明。普遍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后又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而“Toufu”这一词,最早现于1489年的日本,随后于1603现于欧洲的一本日语词汇字典中。而等到这一次正式出现在英语文献中,则是1665年,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尽管 “Toufu” 一词的历史悠久,然而豆腐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素食主义的日渐风行,才逐渐为西方人真正接受。
七、Guanxi 关系
在中文里,“关系”一词最早是用来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然而如今,“关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更多的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际资源以谋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好处。于是近些年来,诸如《卫报》等西方媒体发现 “connections” 与“relationships”已不足以概括中国的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社会现象,于是记者们开始频繁使用拼音形式的“guanxi”一词,来表达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裙带关系或利益纽带。而伴着西方世界与中国的交往愈加密切,想必“guanxi”这个词将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当代英语中。
八、结 语:
通过这些具有独特气息的汉语借词,我们可以一窥两种语言在几百年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一过程中总结出融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一些规律与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语借词多有几个主要来源, 包括官话、粤语、闽南话及其他汉语方言。可见,语源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在对外交流上较为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其次,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汉语借词的性质也在悄然转变。从最质朴直接的食物,发展到休闲娱乐,最后到精神文化及政治经济的层面。这一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随着中国在历史上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汉语也在国际社会中逐步地得到了重视与关注。
参考文献:
[1]Stewart Culin,The Game of Ma-Jong.Brooklyn Museum Quarterly.Volume XI.October 1924.
[2]"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eo Ricci". Random House.New York.1953.
[3]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1).
[4]Gold,Thomas,Douglas Guthrie,and David Wank.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uanx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安德鲁·J ·穆迪,马睿颖.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译介语与源出语.福建论坛2008.2.
摘要英语向来有“国际通用语”之称,它吸收其他语种词汇的能力很强,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相对较少,且历史较短。本文将列举英语中最具中国气质的几个汉语借词,并进一步以历时的视角浅析这些词的社会文化渊源。
关键词英语汉语借词中国气质
由于早期交通的不便及通讯的落后, 直至17世纪,中国才与英美建立了直接往来。这迟来的三百多年的文化接触才为英语与汉语间的词语互借创造了条件。这些汉语借词,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气质,更记录了丰富的文化交往与时代变更的轨迹。
一、Tea 茶
“Tea”这个词,可能是英语中最早,也是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汉语借来词。普遍认为,它是17世纪英国茶贩从福建厦门方言中(白话字:tê)借走的。然而最早借走这个词的并非英国人。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语言都依照汉语官话发音叫“cha”。 而随着海路运输的开通,诸如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则主要从福建厦门、台湾一带进口茶,因此一般认为“tê”音多由海路传出,也造成了英文中“tea”这个词的由来。 “Tea”这个词不仅将袅袅茶香传遍世界,更承载了东方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如今,饮茶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被认为是一件高雅的休闲活动。
二、Kung fu 功夫
“Kung fu”一词最早于1966年引入大英字典,是官话“功夫”在几种外语中的音译之一,它是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让·约瑟夫·玛丽·阿米奥(中文名为“钱德明”)于18世纪在外文中首次使用的。但因为20世纪以前“功夫”还没有取代“中国武术”在语言应用中的地位,所以在外文文献中很难找到“kung fu”的记载。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kung fu”一词因为李小龙的武打电影和稍迟的电视剧——《功夫》才在主流英语中流行起来。而在那之前,所谓的中国武术被西方理解为一种“中式搏击”,而非现在现在具有更多内涵的“功夫”。
三、Mahjong 麻将
“Mahjong” 一词于1920年被引入大英字典,用以表示这种风靡中国的四人游戏。真正意义上的麻将始于晚晴,发祥于浙江宁波一代,初称“麻雀”,因宁波话“麻雀”与“麻将”同音,现今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人们多用“麻将”这个称谓。“麻将”初现西方最早始于1895年,美国著名考古学家,世界游戏爱好者Stewart Culin在一篇报道中首次提到了这种来自东方的游戏。他创造并使用了“Mahjong”这一音译词,这是“Mahjong”见诸报端的最早的记载。其后“麻将”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美国,它简洁明了的牌面,简单易懂的规则非常合乎美国人的胃口,风靡一时。于是这种源自中国的休闲游戏就这样漂洋过海,在大洋彼岸扎根落户。”Mahjong”一词也随之汇入了英语词汇的海洋。
四、Feng shui 风水
“风水”一词,凝聚了古代中国在活人住宅和死人墓地方面的集体智慧。 “Feng shui”一词于1797年引入大英字典。然而由于其理念与西方主体的基督教体系相背,“风水”自一开始就在西方世界备受争议。最早向西方介绍“风水”的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相当影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教徒的身份,他对“风水”给以强烈的抨击。出于同样的原因,“风水”在西方世界默默承受了几百年的怀疑与蔑视。直到近年来,“风水”学说终于在西方世界得到了重视。纽约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介绍中国风水文化的相关课程。人们渐渐明白,“风水”这一备受争议的体系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与习俗。
五、Kowtow 叩头
叩头是东亚一种传统仪式和礼节,本来用于人对佛,子女对父母。到清代则演变为下属对于长官,尤其是臣子对君主的礼仪。“Kowtow”一词于19世纪早期被引入到英语当中,最初指的是弯腰的动作,但是很快它的意思就转变成了带有屈服性质的跪拜礼仪。 这种礼仪,在清朝近现代与其他国家外交官员接触时,成为外交上的重大争议。英国大使George Macartney与William Pitt Amherst曾断然拒绝向清帝跪拜,因为他们认为这代表着英国国王向清朝皇帝屈服。也许对西方人来说, “Kowtow”这个词还承载了一部分不太愉快的回忆。
六、Toufu 豆腐
相传豆腐是由汉朝淮南王刘安所发明。普遍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后又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而“Toufu”这一词,最早现于1489年的日本,随后于1603现于欧洲的一本日语词汇字典中。而等到这一次正式出现在英语文献中,则是1665年,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尽管 “Toufu” 一词的历史悠久,然而豆腐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素食主义的日渐风行,才逐渐为西方人真正接受。
七、Guanxi 关系
在中文里,“关系”一词最早是用来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然而如今,“关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更多的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际资源以谋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好处。于是近些年来,诸如《卫报》等西方媒体发现 “connections” 与“relationships”已不足以概括中国的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社会现象,于是记者们开始频繁使用拼音形式的“guanxi”一词,来表达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裙带关系或利益纽带。而伴着西方世界与中国的交往愈加密切,想必“guanxi”这个词将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当代英语中。
八、结 语:
通过这些具有独特气息的汉语借词,我们可以一窥两种语言在几百年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一过程中总结出融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一些规律与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语借词多有几个主要来源, 包括官话、粤语、闽南话及其他汉语方言。可见,语源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在对外交流上较为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其次,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汉语借词的性质也在悄然转变。从最质朴直接的食物,发展到休闲娱乐,最后到精神文化及政治经济的层面。这一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随着中国在历史上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汉语也在国际社会中逐步地得到了重视与关注。
参考文献:
[1]Stewart Culin,The Game of Ma-Jong.Brooklyn Museum Quarterly.Volume XI.October 1924.
[2]"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eo Ricci". Random House.New York.1953.
[3]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1).
[4]Gold,Thomas,Douglas Guthrie,and David Wank.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uanx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安德鲁·J ·穆迪,马睿颖.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译介语与源出语.福建论坛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