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小学古诗 “语用”价值的策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强化“语用”训练。
  一、“语用”价值——描摹续写
  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古诗文进行想象训练,完成二次审美创造。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从文本中感悟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其想象创造亦是千姿百态的。新课程蕴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学要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白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游园不值》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学生品读诗文之后,可引导学生从诗句中的“印、扣、关、出”等动词人手,展开“隐形的翅膀”,想象诗歌描绘的一幕幕场景,进入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句的张力,品味意境中“杏花在枝头摇曳”的灵动美。课堂教学应该创造开放的情境,借助编写故事、画图、讨论等形式,激励学生进行艺术的“再造”,实现古诗文本与学生内在体验的统一。又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仅二十字,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白描无华,却把诗人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及对隐者风骨的钦慕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多元开放的情景下,引导学生用编写故事的方法,想象诗人与童子的问答过程,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再现一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学生通过白己编写故事,既加深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想象力,可从中领悟诗人对隐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奥妙。
  二、“语用”价值——改编古诗
  古诗可以改写成的体裁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在小学阶段,古诗改写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根据古诗的记叙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类:记事、写景状物、写景再叙事、叙事再借景抒情等。因此,在改写之前,就要引导学生分清类型,以便更好想象构思情节。
  例如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老师引导学生扣住“送”的过程重点写,理清六要素。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与孟浩然;起因:孟浩然为什么与李白相聚;经过:李白送孟浩然(路上——江边——登黄鹤楼);结果:抒发情感。再结合改写点“辞”“下”“尽”与“流”串起情节侧重想象描写。这样改写,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了!
  《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春天里孩子们快活玩耍的情景,极富童趣。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古诗改成记叙文,重点应放在描绘春天的美景和“放纸鸢”“追黄蝶”等具体情节上,这样不但能增强印象,利于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文语言精练,意境优美,主旨深远,画面隽永,是学生习作训练的很好素材。教学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测,并适当对古诗的情节进行发展和补充,进行想象练笔。
  三、“语用”价值——阅读创造
  由于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在学《所见》的基础上,我又同时告诉学生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写所见的诗,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在哪里写的,再读诗人看见了什么。随后和学生一起学习《夜书所见》。并引导学生去学习其他的诗,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语用”价值——联系生活
  古诗是诗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但诗人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每一个人所共有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尝试触摸、体验诗人的内心世界,以此培养白己丰富的情感。
  诗人情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古诗教学如果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就无法让学生理解诗人呈现的细腻感情。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每到春节,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亲戚朋友不顾旅途的艰辛,都要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互拜新年……在学生了解传统民俗风情和国人团圆情结后,笔者告诉学生:在古代,重阳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诗人王维旅居在外,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一起登高望远,自己却孤身独处异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笔者还让学生联系白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假如白己就是王维,离开了亲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情感的引导,学生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的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走进古诗词,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被模式所束缚,在教学环节推进时,不是过于生硬,就是衔接不够紧凑,教师教学的和谐指数有待提高。语文教学讲究自然过渡,课堂多元互动频繁高效,教学效果显著,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适时展开教学切入,科学整合教学环节,以确保课堂教学顺畅有效。激趣点切入、关键点切入、提升点切入、训练点切入,强调的是教学环节的启动时机,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点切入,点燃课
期刊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当激发兴趣,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探索。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  注重导入,运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有效引入课题,这样
期刊
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能力中,“说”是学生聆听、阅读之后语言信息输出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书面表达的中间媒介。在教材设置上,编者也在每个“练习”中精心创编了“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轻视口语交际的特点,导致口语交际效益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  【症结一】情境丧失,口语交际的热情陨灭  生命个体的语言口头输出,需要建立在相应情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会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专家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文章中用知人论世解读法,但这种解读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主题挖掘或嫌深奥与牵强。一篇文章,如若非要通过查寻背景资料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来,这样的文章也未免读得太吃力、太沉重了。况且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本就缺乏查寻资料的条件,对他们来说,赏读一篇文章最好纯粹地从文字出发。  《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语文教材不
期刊
面对古诗,审题、释字、译句、赏析是老师们教学的老套路。但是,如果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将变得淡而无味,势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古诗教学效率,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驰骋于诗歌所创造的美妙境界中?笔者在这里谈谈对这些方面的几点认识和尝试。  一、熟读成诵,随声入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民族
期刊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中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  2.了解并掌握速读感知法和品读批注法。  3.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佳作。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明确专题读书法,并掌握三遍读书法。  2.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佳作。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l课时
期刊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五下的一篇课文,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神话故事。根据文本特点,笔者在字词教学时注重细节,学用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高年级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并在丰富字词教学的同时丰满了文中人物的形象。  一、关注字形特点,有效识记书写  【教学片段】(一)——“蒙”字的教学  师:“蒙”是个生字,要把它写正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
期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也是快马加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人教版统编教材和单元“主题”实验教材为载体,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主要特征,通过改变当前“一学期一本语文书”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改变中小学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状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让人欣慰的教改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唱红了祖国东西。这星星之火,何以成为燎原之势?原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变了课堂,改变
期刊
《夹竹桃》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意蕴深厚的散文。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以清新深邃的笔触、洗练优美的语言,充分运用想象、对比、反衬等多种表达方式,赞扬了夹竹桃顽强不屈的韧性,展现了其“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失睿智”的独特的创作风格。本着对语文“言语性”的认知来审视其教学价值,笔者认为,“言语形式”的聚焦和“言语实践”的落实应是课堂的主轴。  一、聚焦“言语形式”——从文本解读
期刊
文言文常被称为母语的源头。我们要让儿童早一些接触简单的文言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涵泳,品味其语言凝练、简约的味道,感受民族文言的魅力,获得语感、思维的训练和文学的升华,让这些来自“源头活水”的滋养,给孩子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和人生底色。儿童的文言启蒙阅读,“情趣”二字尤为重要。现以我执教的小古文《螳螂捕蝉》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再现时代背景,设疑激趣  春秋时期距今久远,儿童阅读缺少相关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