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石头城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石头的寻亲之路还在继续呢!这次我目的明确,要去一个满是石头的地方。经过多方查找,我发现了一个叫大津巴布韦的地方。
  气泡框:“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
  梦想成真
  1847年,德国一个年仅10岁,名叫卡尔·莫克的男孩,手捧不完整的非洲地图,煞有介事地端详着。若干年后,卡尔成为一个地理学家,不仅完成了儿时探索非洲的梦想,还在1871年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他说:“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筑物,全没屋顶,都用灰色的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石块还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式的建筑。”
  神秘的建筑
  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它三面环山,一面是波平如镜的凯尔湖。整个遗址范围包括山顶的石岩、山麓的石头大圆圈及其东面的一片废墟,组成了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石头城遗址分为大围厂和平民区两个部分。大围厂是一座椭圆形的城寨,依山傍崖而建。据称,大围厂是国王的臣子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而真正的王宫则是一座建于山顶上的城堡。城堡建在山顶,只开着可容一人侧身出入的狭窄石门,所以安全性很好。
  据资料记载,在大津巴布韦卫城上有七座实心塔,现今只剩下了四座。这四座塔的真正用途,人们至今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费解的是神庙里面的圆锥塔,此塔高二十多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考古学家和前来搜寻宝藏的人,曾千方百计想钻进塔内探查,却无法找到一个入口。近年来,又有人前来对此塔“刨根问底”,有的在地下挖了一条壕沟穿过塔底,也有人为寻找塔内的通道在塔内搬开了许多石块,但还是找不到一个进口,最终不得不认定这是个实心塔。
  大津巴布韦城的废弃一直是个谜。史学家认为,大约1450年大津巴布韦开始衰败,而衰败的最大可能是战争和人口增加导致的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
  大津巴布韦现如今已经是矗立着大型石艺建筑群的遗址,可是小石头还听说在非洲有一个叫“津巴布韦”的国家呢!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去探究探究吧。
其他文献
活泼可爱的动物,很多人都喜欢。不过,长期和动物进行“亲密接触”,这个机会可不是人人都有。下面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和动物有个漫长的“约会”。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  与老虎做邻居——动物饲养员的故事  同学们,发挥一下想象,如果你们的邻居是一只老虎,你会作何反应呢?每天早晨,喊你起床的可不是闹钟,而是一声虎啸;在你经过邻居家门口时,也许一只大大的爪子就横在你面前;夜深人静时,老虎扑扑的脚步声和磨爪子的
期刊
上个星期三的一节美术课上,顾淑然带的美术工具不够用了。可是,现在她已经来不及去买了,可又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怎么办?想要借些工具,可是又不好意思打扰别人,她无奈地坐在座位上,看着自己尚未完成的作品发呆。  无意中,我看到她脸上的失落,也看到了她的半成品,我知道了,她的工具不够了。幸好今天我多带了些工具和材料过来,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她一把小刀和几袋超轻土,还有我最心爱的珍珠泥。  可是,她并没有立
期刊
“霜降”,又是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漫步于山野当中,抬起头来,层层叠叠的山林,显出不同层次的色彩。经过风霜后的林木,是那样的庄重、深沉和含蓄,甚至每一片树叶,都变得成熟而优雅。“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红,直往心里去,像火一样。  林间的小道上,也铺满了落叶,使得每一声脚步,都像在与大地窃窃私语。这一刻,你会觉得你与自然真正地融于一体了,你就是从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历经风雨,饱经风霜。  “月落乌啼霜
期刊
公元366年,有个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脚下。  这时,夕阳西下,光芒照射在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佛光中闪烁。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了,于是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他请来能工巧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此以后,不断有人来修建,石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就是敦煌莫高窟。据说,唐朝时这里的石窟已有一千多个,所以莫高窟还有一
期刊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优美的笔触,大胆的想象与猜测,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身处逆境,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境描写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就先以这篇文章为例,充分感受一下。  【课文赏析】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这样描写:“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
期刊
“咚咚咚……”只要听到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妈妈就知道,小区楼道里的感应灯亮了,我和爸爸快到家了。  声控感应灯,就是只要听到声响,灯就会自动亮。别小看这感应灯,它可给我和爸爸带来了很多乐趣。  以前我们家楼道里的灯只有靠触摸才会亮,前几天换成了感应灯,这下它成了我和爸爸逗趣的“香馍馍”。只要我和爸爸一起上楼,两人都抢着跺脚,看谁抢先把灯跺亮。因为爸爸是大人,力气大,在离楼梯口几米之外用力一跺,灯就亮
期刊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移居两首》,其中一首的最后两句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意思是看到了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了疑难处大家一起分析。  “疑义相与析”中的“析”就是“分析”的意思。“析”由“木”“斤”构成,为什么能够表示“分析”的意思呢?“析”和“木”“斤”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斤”是指“斧子”,《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郢(yǐng)都有个人干活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
期刊
我在书房写着作业,爸爸妈妈在卧室里看着电视。突然,一个古怪的念头钻入我的脑海:既然爸爸妈妈都在看电视,我干吗不先玩会儿呢?于是,我打开抽屉,拿出我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一本正经地玩了起来。  “嗒嗒嗒……”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不好,我的直觉告诉我,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了。于是,我手忙脚乱地打开抽屉,一股脑把东西扔进去,然后装出一副专心致志写作业的样子来,可心却“怦怦”地跳个不停:妈妈会不会看出什
期刊
古时候,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载着人们出门远行。同时,舟也是古诗词中一个常用的意象,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  舟与离愁  舟载着乘坐它的人远行,给亲朋留下漫长的思念。因此,舟常出现在送别诗中,被寄予离别的忧愁和感伤。你看: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唐·王勃《秋江送别》)不断流逝的江水已经引起人的离愁别绪,而更难以忍受的是透过渡口的树,去看那远去的离舟。  离舟意无限,催渡复催年。
期刊
翻开法布尔的《昆虫记》,我百看不厌的一篇是描写狼蛛波波产卵、孕育宝宝过程的《当妈妈真不容易》。波波是一只母蜘蛛,她为了给宝宝们储备营养和能量,狠心吃掉了孩子们的爸爸,然后历经艰难为卵状的宝宝们织就了张大温床——卵囊,在接下来的三、四周内抱着硕大的卵囊,小心地运动、晒太阳,累得精疲力尽。产下宝宝后,她又为了养活他们,与天敌甚至是同伴争斗、厮杀……  看着插图上波波背的巨大卵囊,我的眼前也出现了一个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