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族女性的跨国婚姻以语言相通、种族同源的韩国男性为主,文化认同在这种婚姻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中国的朝鲜族文化与韩国文化间的差异,也使这些外嫁韩国的女性在异域的生活遭遇诸多挫折与困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韩人员的广泛走动与交流,给中韩涉外婚姻带来了契机。亲朋好友的社会网络,婚姻媒介的牵线搭桥,为这种联姻铺就了一条通畅之路。从1990年到现在,数万名中国朝鲜族女性嫁到了韩国,在韩国国际婚姻中所占比例遥遥领先。朝鲜族女性把涉外婚姻对象对准韩国,当然有多种外部因素,如注重配偶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及“后关联效应”(指通过缔结涉外婚姻,女方父母不花其他费用便可以被邀请到韩国,现在改为其他亲属也可以被邀请。对不具有其他出国条件的人来讲,这可以说是实现出国的一种最佳途径)等,但内部的因素之一就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民族相同、语言相通、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不但方便了交流和沟通,而且还增加了相互的信任。但是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在与不同体制、不同社会属性下成长的韩国男性共同生活中,又经历着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具有强烈而复杂的“同源异流”文化情结。在认同与抵牾中,她们艰难地适应韩国文化。从远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的个案访谈便可窥见一斑。
特殊的亲近感和熟知感
个案之一:韩国京畿道城南市
李女士访谈录
我选择韩国男性虽然也有一些经济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文化相同,语言交流无障碍,无陌生感,因为我们毕竟是同一个祖先嘛。我的姑姑及伯伯都是韩国人,我们家族的发达都与他们的关照直接相关,我们有血缘关系自然就比较亲。当他们把韩国男性介绍给我时,我觉得很有亲近感和熟知感,不觉得他是一个外国人。
个案之二:韩国京畿道城南市
安女士访谈录
我觉得婚姻毕竟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其他因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相互能够沟通。如果这个起码的条件都不具备的话,其他条件再好也是不行的。我与韩国配偶交往,感情发展很快。也许是语言相通、文化相似、没有陌生感的缘故吧,没见几次面,就感到很亲切,很熟知。因此,选择韩国男性心里没有什么负担。
中韩两国建交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唤起了朝鲜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向往,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回归意识。尤其是一些祖籍在韩国的朝鲜族,开始寻根追祖。随着血缘和亲缘的亲密交往,他们带来了一些韩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朝鲜族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的时候,韩国传统文化的传入,使朝鲜族感到无比的亲切。文化上的认同、语言上的沟通及饮食生活上的相似,使朝鲜族女性感到自己与韩国男性配偶同属一个民族。
同族背后的异国差异
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
朝鲜族在迁入中国百余年中,经历了与韩国完全不同的历史、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与韩国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而政治上却是异质性的民族。
“中国的世界观”、“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理念”、“少数民族”、“跨境民族”等特征是中国朝鲜族文化有别于韩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思想观念与社会制度差异
个案之三:首尔市西大门区
林女士访谈录
我们在中国,单位也好,家庭也好,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规范。尤其是职业女性,同男性一样从事工作,男性也和女性一样在家一起担负家务。从小受的教育也都是平等教育,男人不能欺负女人,因为平等嘛,男人在家做饭买菜不足为奇。可韩国就不能这样,家庭主妇与职业丈夫这种模式的家庭很多,分工明确,男女有别。中国女性地位比较高。而韩国就不同。
个案之四:京畿道安山市
车女士访谈录
我嫁到韩国两年期间被丈夫打了五六次,原因很简单。每次都是说我跟他顶嘴,“作为妻子胆敢反抗丈夫,实在不成体统”。其实,好多事情,并不是我不尊重他,与他吵架,只是想与他辨明理由,但在他看来妻子就应该默默无闻,百依百顺,只要争辨,就意味着反抗。他总是那句话,“真是小瞧丈夫”,说着就向你行使暴力。
中国朝鲜族女性在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下,走向社会,开始了职业生涯。他们与男性一样,统一劳动,统一分配。单位里的上下级关系、家庭中的夫妇关系都等同同志关系,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与韩国女性从小所受到的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韩国社会在家庭关系上,把“孝道作为百行之根本”;夫妻之间关系,“丈夫一言重千斤”,妻子应当绝对服从。
很多移民女性受到家庭暴力的原因之一就是与丈夫“顶嘴”。
年龄差异和语言文化差异
朝鲜族女性嫁到韩国,有很多人因为年轻,思想未臻成熟,对婚姻的期望比较浪漫,而丈夫因年龄较大,娶妻以传宗、持家的目的居多,双方的婚姻期待与目标出现落差。
个案之五:京畿道仁川市
金女士访谈录
我的丈夫大我九岁,但人长得比较年轻,所以也没觉得年龄上的差异,由于我们交往途径所限,没接触几次就结婚了。我想反正他比我大,会更疼我,结婚后再恋爱也不迟。来到韩国后,情况与我想的完全相反,他只知道出去挣钱,从不陪我去商场或旅游,生活一点也不浪漫,他需要的就是让我给他生孩子,做家务。因他是一个孤儿,所以就说至少要生两个孩子,每天除了说这些话以外,什么情调都没有。结婚六年了,我给他生了两个孩子,满足了他的愿望,可我那些浪漫的计划一个也没有实现,在家里养孩子,外面的世界对我很陌生,这次回国别人看我更是太落伍了,只知道家务,对其他休闲的文化一无所知。你看我嫁给韩国人多亏呀,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常常感到苦闷。
另外,朝鲜族女性与韩国男性虽然使用相同的语言,但由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家,语言使用上也出现了很多差异。韩国人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引用较多的外来语是英语,而朝鲜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更多地引用汉语,在翻译时常常把汉语直译成朝鲜语。不仅如此,有些词的用法其本意和引申意已大不相同。所以,一些朝鲜族女性初到韩国时,无法流利地使用韩国语言,从声调到用词上均不得当,沟通便产生了问题。
个案之六:京畿道城南市
严女士访谈录
我和丈夫是通过一个朋友介绍而结婚的。我们相处比较好,他人实在,又比较能干。我虽然也看中了韩国的环境,但的确是我与他产生了感情才决定嫁到韩国的。没想到因语言上的使用差异,差一点分手。他喝酒的次数较多,回来时我就唠叨没完。当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使他勃然大怒。我说如果不是因为跟你有感情我才不这么唠叨呢。他说有什么感情?你就直说吧。当时我很奇怪,有感情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他会发这么大的火?我越想越生气,他到底怎么了?那一天我们彼此都非常生气。等到第二天,他心平气和后跟我说:你对我有什么感情就说吧,放在心里反而会增加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我做错什么就改正什么。这时我才觉得说的话不对劲。原来韩国人对谁有成见的话,才说有什么“感情”,这里的“感情”指的是一种成见(实际上是语音发言上的“憾情”),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只说成“情”。同样的语言,使用上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我真是没有想到。
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的国情民风、社会环境,使得朝鲜族女性在价值观念、待人接物及生活习惯上,常常与韩国文化对媳妇角色的要求产生矛盾。
个案之八:首尔东大门区
吴女士访谈录
我和我的先生是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由于双方讲的都是第三国语言——日语,只是偶尔讲一些韩语,所以没觉得有什么差异。但来到韩国举行婚礼后,定居在韩国生活,才发现很多差异令人吃惊。比如,我们在中国也有祭祀活动,当自己的长辈也就是说祖父母辈或父母辈去世后,要连续三年搞祭祀,现在也有地区已简化成了两年。而在韩国这种祭祀祖先的礼仪要年年举行。春节和中秋要搞茶礼,去世的日子要搞祭礼,每年至少三次,多则十几次。而且这种祭祀非常烦琐和讲究,不但要准备丰盛的佳肴,摆放也非常讲究,还得按嫡系子女的男子排列进行斟酒叩拜,而女人只管准备饭菜,不能参加叩拜。不管你身体状况如何,这项活动必须认真对待。有一回正值我怀孕,身体反应很厉害,我就对丈夫说,我不去参加祭祀,你自己去吧。一听此话,丈夫吓了一跳,说这怎么行呢?祭祀祖先不参加,罪恶可就大了。作为男子娶媳妇,最重要的是搞祭祀祖先,无论如何也得去。听了此话,我才觉得问题严重了。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参加了祭祀祖先的仪式。同为朝鲜民族,文化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个案之九:京畿道君浦市
崔女士访谈录
我和我的先生是自由恋爱结婚的,他是一个大学生,有知识,通情达理,人又厚道。他什么事情基本上都依我,我想怎样就怎样。他是家族的长子,有两个弟妹,父母经济生活也比较好,所以基本上我们挣钱,我们花。可有一点必须听他的,那就是祭祀祖先的事。一年之中的祖先祭祀必须由我来准备。平时不做饭,他不指责我,可是祭祀礼仪要准备不好,那可不得了。按他的话说,只要祭祀准备得好,一年不做饭不洗衣也无所谓。由此看来,韩国人非常注重祖先祭祀,妻子的评判标准好像也就在这一点上似的。
融入韩国几多适应
语言的适应
中国朝鲜族接受的是朝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即使学外语,一般也都是日语。而韩国语中英语的成分非常多,中国朝鲜族的语言又夹杂着很多汉语的成分,因而相互沟通出现困难,也产生了一些误会。所以尽快掌握标准的韩国语是当务之急。
人际关系的适应
对于婚姻移民女性来说,家族关系中的婆媳关系、亲戚关系、邻舍关系也是一个很难适应的问题。韩国的家族文化以孝为中心,直系家族强调崇拜祖先,为了家系的永久性,优待家长和长子。因此,作为长子的责任和义务就要比其他子女重,由此而来的是长子娶妻也比较难。作为一个大家族,有繁杂的礼节,而这一切都是由长子的妻子承担。由于韩国社会比较排外,左邻右舍对婚姻移民女性都比较冷漠,朝鲜族女性要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另外,韩国社会崇尚权威至上,在学校是先后辈关系,在单位是上下级关系,只要是上司你就必须无条件毕恭毕敬。何况朝鲜族女性在韩国所从业的大都是私营企业,与老板是雇佣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与雇主的关系,你就可能被炒鱿鱼。
生活习俗的适应
朝鲜族与韩国的生活习俗虽然有些相似,但也存在着差异。比如饮食上,朝鲜族虽然日常饮食基本同韩国一样,但中国料理非常丰富,品种多样,可以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人们在饮食上节约的意识不强。韩国却不同,饮食比较单调,人们在这方面就比较注意精打细算。而在礼节文化上,韩国却比中国朝鲜族烦琐得多,讲究得多。尤其是祭祀祖先的礼节规范,朝鲜族是望尘莫及的。因此,嫁到韩国后,首先就要过家庭礼节关。在整个家族内,要树立威信,就要注重祖先的祭祀,掌握运用所有与祭祀祖先相关的技能和规范,这样才能被称为是有教养的人、合格的妻子。
差别待遇的适应
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除了在家养育孩子那几年以外,基本上都走向社会从事各种职业。但由于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大都是社会底层的职业,加上婚姻移民身份所限,必然会受到差别待遇。在工厂打工,工资待遇不同于韩国人,理由是没有韩国工人熟练。但最大的差别还是自己亲身的感受,比如在交谈中语调、口气都可感觉到差别的存在。
另外,公民身份与入籍也受到区别待遇。朝鲜族女性的婚姻移民从结婚到获得韩国国籍,必须经过许多关卡。作为婚姻移民者即使生下孩子,但如果婚姻期限未满两周年,其身份仍是外国居民,这是一段身份与权利无法受到保障的等待期。在等待期间,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带来潜在的危机。
朝鲜族女性嫁到韩国后,同时面对“性别”、“异国”双重问题,其被剥夺的权利反映在:自尊心被伤害、工作权不受保障、买卖婚姻的牺牲品、生活信息的匮乏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慌等。她们所面临的不只是表面上的适应问题,由文化价值而产生的困扰或认知与情绪的冲突,都会影响她们的适应。
朝鲜族女性在涉外婚姻中所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文化情结,足以证明在朝鲜族文化中中华民族的要素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有别于韩国的文化。朝鲜族女性与韩国男性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在两种体制和两种制度下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因此,涉外婚姻的男女双方要承认差异,同时也应当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韩人员的广泛走动与交流,给中韩涉外婚姻带来了契机。亲朋好友的社会网络,婚姻媒介的牵线搭桥,为这种联姻铺就了一条通畅之路。从1990年到现在,数万名中国朝鲜族女性嫁到了韩国,在韩国国际婚姻中所占比例遥遥领先。朝鲜族女性把涉外婚姻对象对准韩国,当然有多种外部因素,如注重配偶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及“后关联效应”(指通过缔结涉外婚姻,女方父母不花其他费用便可以被邀请到韩国,现在改为其他亲属也可以被邀请。对不具有其他出国条件的人来讲,这可以说是实现出国的一种最佳途径)等,但内部的因素之一就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民族相同、语言相通、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不但方便了交流和沟通,而且还增加了相互的信任。但是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在与不同体制、不同社会属性下成长的韩国男性共同生活中,又经历着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具有强烈而复杂的“同源异流”文化情结。在认同与抵牾中,她们艰难地适应韩国文化。从远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的个案访谈便可窥见一斑。
特殊的亲近感和熟知感
个案之一:韩国京畿道城南市
李女士访谈录
我选择韩国男性虽然也有一些经济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文化相同,语言交流无障碍,无陌生感,因为我们毕竟是同一个祖先嘛。我的姑姑及伯伯都是韩国人,我们家族的发达都与他们的关照直接相关,我们有血缘关系自然就比较亲。当他们把韩国男性介绍给我时,我觉得很有亲近感和熟知感,不觉得他是一个外国人。
个案之二:韩国京畿道城南市
安女士访谈录
我觉得婚姻毕竟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其他因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相互能够沟通。如果这个起码的条件都不具备的话,其他条件再好也是不行的。我与韩国配偶交往,感情发展很快。也许是语言相通、文化相似、没有陌生感的缘故吧,没见几次面,就感到很亲切,很熟知。因此,选择韩国男性心里没有什么负担。
中韩两国建交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唤起了朝鲜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向往,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回归意识。尤其是一些祖籍在韩国的朝鲜族,开始寻根追祖。随着血缘和亲缘的亲密交往,他们带来了一些韩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朝鲜族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的时候,韩国传统文化的传入,使朝鲜族感到无比的亲切。文化上的认同、语言上的沟通及饮食生活上的相似,使朝鲜族女性感到自己与韩国男性配偶同属一个民族。
同族背后的异国差异
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
朝鲜族在迁入中国百余年中,经历了与韩国完全不同的历史、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与韩国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而政治上却是异质性的民族。
“中国的世界观”、“中国文化”、“社会主义理念”、“少数民族”、“跨境民族”等特征是中国朝鲜族文化有别于韩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思想观念与社会制度差异
个案之三:首尔市西大门区
林女士访谈录
我们在中国,单位也好,家庭也好,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规范。尤其是职业女性,同男性一样从事工作,男性也和女性一样在家一起担负家务。从小受的教育也都是平等教育,男人不能欺负女人,因为平等嘛,男人在家做饭买菜不足为奇。可韩国就不能这样,家庭主妇与职业丈夫这种模式的家庭很多,分工明确,男女有别。中国女性地位比较高。而韩国就不同。
个案之四:京畿道安山市
车女士访谈录
我嫁到韩国两年期间被丈夫打了五六次,原因很简单。每次都是说我跟他顶嘴,“作为妻子胆敢反抗丈夫,实在不成体统”。其实,好多事情,并不是我不尊重他,与他吵架,只是想与他辨明理由,但在他看来妻子就应该默默无闻,百依百顺,只要争辨,就意味着反抗。他总是那句话,“真是小瞧丈夫”,说着就向你行使暴力。
中国朝鲜族女性在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下,走向社会,开始了职业生涯。他们与男性一样,统一劳动,统一分配。单位里的上下级关系、家庭中的夫妇关系都等同同志关系,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与韩国女性从小所受到的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韩国社会在家庭关系上,把“孝道作为百行之根本”;夫妻之间关系,“丈夫一言重千斤”,妻子应当绝对服从。
很多移民女性受到家庭暴力的原因之一就是与丈夫“顶嘴”。
年龄差异和语言文化差异
朝鲜族女性嫁到韩国,有很多人因为年轻,思想未臻成熟,对婚姻的期望比较浪漫,而丈夫因年龄较大,娶妻以传宗、持家的目的居多,双方的婚姻期待与目标出现落差。
个案之五:京畿道仁川市
金女士访谈录
我的丈夫大我九岁,但人长得比较年轻,所以也没觉得年龄上的差异,由于我们交往途径所限,没接触几次就结婚了。我想反正他比我大,会更疼我,结婚后再恋爱也不迟。来到韩国后,情况与我想的完全相反,他只知道出去挣钱,从不陪我去商场或旅游,生活一点也不浪漫,他需要的就是让我给他生孩子,做家务。因他是一个孤儿,所以就说至少要生两个孩子,每天除了说这些话以外,什么情调都没有。结婚六年了,我给他生了两个孩子,满足了他的愿望,可我那些浪漫的计划一个也没有实现,在家里养孩子,外面的世界对我很陌生,这次回国别人看我更是太落伍了,只知道家务,对其他休闲的文化一无所知。你看我嫁给韩国人多亏呀,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常常感到苦闷。
另外,朝鲜族女性与韩国男性虽然使用相同的语言,但由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家,语言使用上也出现了很多差异。韩国人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引用较多的外来语是英语,而朝鲜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更多地引用汉语,在翻译时常常把汉语直译成朝鲜语。不仅如此,有些词的用法其本意和引申意已大不相同。所以,一些朝鲜族女性初到韩国时,无法流利地使用韩国语言,从声调到用词上均不得当,沟通便产生了问题。
个案之六:京畿道城南市
严女士访谈录
我和丈夫是通过一个朋友介绍而结婚的。我们相处比较好,他人实在,又比较能干。我虽然也看中了韩国的环境,但的确是我与他产生了感情才决定嫁到韩国的。没想到因语言上的使用差异,差一点分手。他喝酒的次数较多,回来时我就唠叨没完。当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使他勃然大怒。我说如果不是因为跟你有感情我才不这么唠叨呢。他说有什么感情?你就直说吧。当时我很奇怪,有感情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他会发这么大的火?我越想越生气,他到底怎么了?那一天我们彼此都非常生气。等到第二天,他心平气和后跟我说:你对我有什么感情就说吧,放在心里反而会增加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我做错什么就改正什么。这时我才觉得说的话不对劲。原来韩国人对谁有成见的话,才说有什么“感情”,这里的“感情”指的是一种成见(实际上是语音发言上的“憾情”),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只说成“情”。同样的语言,使用上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我真是没有想到。
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的国情民风、社会环境,使得朝鲜族女性在价值观念、待人接物及生活习惯上,常常与韩国文化对媳妇角色的要求产生矛盾。
个案之八:首尔东大门区
吴女士访谈录
我和我的先生是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由于双方讲的都是第三国语言——日语,只是偶尔讲一些韩语,所以没觉得有什么差异。但来到韩国举行婚礼后,定居在韩国生活,才发现很多差异令人吃惊。比如,我们在中国也有祭祀活动,当自己的长辈也就是说祖父母辈或父母辈去世后,要连续三年搞祭祀,现在也有地区已简化成了两年。而在韩国这种祭祀祖先的礼仪要年年举行。春节和中秋要搞茶礼,去世的日子要搞祭礼,每年至少三次,多则十几次。而且这种祭祀非常烦琐和讲究,不但要准备丰盛的佳肴,摆放也非常讲究,还得按嫡系子女的男子排列进行斟酒叩拜,而女人只管准备饭菜,不能参加叩拜。不管你身体状况如何,这项活动必须认真对待。有一回正值我怀孕,身体反应很厉害,我就对丈夫说,我不去参加祭祀,你自己去吧。一听此话,丈夫吓了一跳,说这怎么行呢?祭祀祖先不参加,罪恶可就大了。作为男子娶媳妇,最重要的是搞祭祀祖先,无论如何也得去。听了此话,我才觉得问题严重了。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参加了祭祀祖先的仪式。同为朝鲜民族,文化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个案之九:京畿道君浦市
崔女士访谈录
我和我的先生是自由恋爱结婚的,他是一个大学生,有知识,通情达理,人又厚道。他什么事情基本上都依我,我想怎样就怎样。他是家族的长子,有两个弟妹,父母经济生活也比较好,所以基本上我们挣钱,我们花。可有一点必须听他的,那就是祭祀祖先的事。一年之中的祖先祭祀必须由我来准备。平时不做饭,他不指责我,可是祭祀礼仪要准备不好,那可不得了。按他的话说,只要祭祀准备得好,一年不做饭不洗衣也无所谓。由此看来,韩国人非常注重祖先祭祀,妻子的评判标准好像也就在这一点上似的。
融入韩国几多适应
语言的适应
中国朝鲜族接受的是朝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即使学外语,一般也都是日语。而韩国语中英语的成分非常多,中国朝鲜族的语言又夹杂着很多汉语的成分,因而相互沟通出现困难,也产生了一些误会。所以尽快掌握标准的韩国语是当务之急。
人际关系的适应
对于婚姻移民女性来说,家族关系中的婆媳关系、亲戚关系、邻舍关系也是一个很难适应的问题。韩国的家族文化以孝为中心,直系家族强调崇拜祖先,为了家系的永久性,优待家长和长子。因此,作为长子的责任和义务就要比其他子女重,由此而来的是长子娶妻也比较难。作为一个大家族,有繁杂的礼节,而这一切都是由长子的妻子承担。由于韩国社会比较排外,左邻右舍对婚姻移民女性都比较冷漠,朝鲜族女性要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另外,韩国社会崇尚权威至上,在学校是先后辈关系,在单位是上下级关系,只要是上司你就必须无条件毕恭毕敬。何况朝鲜族女性在韩国所从业的大都是私营企业,与老板是雇佣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与雇主的关系,你就可能被炒鱿鱼。
生活习俗的适应
朝鲜族与韩国的生活习俗虽然有些相似,但也存在着差异。比如饮食上,朝鲜族虽然日常饮食基本同韩国一样,但中国料理非常丰富,品种多样,可以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人们在饮食上节约的意识不强。韩国却不同,饮食比较单调,人们在这方面就比较注意精打细算。而在礼节文化上,韩国却比中国朝鲜族烦琐得多,讲究得多。尤其是祭祀祖先的礼节规范,朝鲜族是望尘莫及的。因此,嫁到韩国后,首先就要过家庭礼节关。在整个家族内,要树立威信,就要注重祖先的祭祀,掌握运用所有与祭祀祖先相关的技能和规范,这样才能被称为是有教养的人、合格的妻子。
差别待遇的适应
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除了在家养育孩子那几年以外,基本上都走向社会从事各种职业。但由于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大都是社会底层的职业,加上婚姻移民身份所限,必然会受到差别待遇。在工厂打工,工资待遇不同于韩国人,理由是没有韩国工人熟练。但最大的差别还是自己亲身的感受,比如在交谈中语调、口气都可感觉到差别的存在。
另外,公民身份与入籍也受到区别待遇。朝鲜族女性的婚姻移民从结婚到获得韩国国籍,必须经过许多关卡。作为婚姻移民者即使生下孩子,但如果婚姻期限未满两周年,其身份仍是外国居民,这是一段身份与权利无法受到保障的等待期。在等待期间,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带来潜在的危机。
朝鲜族女性嫁到韩国后,同时面对“性别”、“异国”双重问题,其被剥夺的权利反映在:自尊心被伤害、工作权不受保障、买卖婚姻的牺牲品、生活信息的匮乏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慌等。她们所面临的不只是表面上的适应问题,由文化价值而产生的困扰或认知与情绪的冲突,都会影响她们的适应。
朝鲜族女性在涉外婚姻中所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文化情结,足以证明在朝鲜族文化中中华民族的要素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有别于韩国的文化。朝鲜族女性与韩国男性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在两种体制和两种制度下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因此,涉外婚姻的男女双方要承认差异,同时也应当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