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条件,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论文试图通过系统深入地探讨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现状,以及新媒体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哪些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为72.3%,这说明微博以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1]。韩君华[2]他较早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文章中提出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和管理的构想,但是由于当时网络发展状况的限制,仍然缺少对具体网络平台的运用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雷丹丹[3]提出要加强高校大众传媒载体建设,并认为现代传媒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但是由于文章举例说明了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没有具体深入地研究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特点。唐艳[4]提出了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并指出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正的方向。综上所述,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并没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借助新媒体不断开展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模式,更好地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趋势。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的[5]。目前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新媒体则这样一种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它能使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传播信息大大扩展的出现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的新型媒体[6]。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目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新媒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信息传播载体的新媒体,简称网络媒体,例如门户网站、微博等等;一类是以手机为连接终端的新媒体,简称手机媒体,例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这种交互式平台可以更快捷更广泛向大学生进行地传播,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内容,同时也保证了高校新媒体传播的正确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日益发展壮大的时候,应主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正确的、先进的思想,避免错误的、反动的思想就会捷足先登。让思想政治教育迅速进入网络,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种植在网络新媒体的平台上,让新媒体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2、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它是有意识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在当前,信息网络正在以十分迅猛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生活和伦理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们可以运用新媒体,主动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这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利用知识。当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网络平台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要保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地创新形式,使之贴近大学生旳生活实际、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开放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途径多样的条件
与以往传统传播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大的信息容量、丰富的资源、快捷的传输和交互性强、广泛的覆盖面等特点,依托各种先进的技术形成巨大的网络体系。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快速地、大规模地、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政策, 在信息获取与传播的过程中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突破与创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2、虚拟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师生间的信任度能够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受教育者具有思想隐蔽性,其意对老师讲出心里话,这成为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障碍。新媒体使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融合,这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交流方式, 其隐藏了个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并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距离。思政工作者和学生进行虚拟上的交流,这种虚拟性和互动性可以使受教育者将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绪倾诉出来, 这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思政工作者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便于做好网络预警,以防患于未然。
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平台交流的开放性、平等性、私密性等特点使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丧失吸引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说教为主,缺乏对大学生的主体的重视,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倾述平台,互动性较差。严肃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内思想汇报也明显地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完全依靠传统的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的交流以及掌握他们思想的真实性有较大的难度。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板块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设计吸引力,人力和技术投入不足,大学生群体对于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也明显较低,很难起到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2、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得信息发布和接收难以有力监控
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大程度地摆脱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思潮、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媒工作者自身缺乏一定的素养,经常散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这样对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有的言论恶意歪解国家政策,有意重伤领导人,发表见解时不负责任,道听途说、言辞不妥,传播各种歪曲错误的信息、反动言论等。这浪费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而且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收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侵害。
3、新媒体超文本阅读方式导致受教育者学习思维方式变化
传统的文本是按顺序组织信息的,读者的思维往往只能随文本内容顺序展开,因此被称为"线性阅读"。超文本设计除保留传统的线性文本信息外,还提供一种随机的、联想性的游览结构。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阅读的深度模式,它带来的是一种碎片化的文本残片之间的随意链接,虚弱了传统文本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在多种信息链接同时存在并且大学生具备选择自由的前提下,想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们鼠标指针的方向,防止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己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各类不良信息通过各类新媒体的渠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己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患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情况统计调查报告 [EB/OL].http://www.cnaic. net.cn/cltygg/dtgg/201l07/t20110719^22132.html,2011,7.
[2]韩君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3]雷丹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与网络载体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4]唐艳.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
[5]陈刚,等.广告与新媒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
[6]徐剑,蒋宏,等.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6.
作者简介:苏瑾(1986.7-),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处,初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系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为72.3%,这说明微博以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1]。韩君华[2]他较早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文章中提出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和管理的构想,但是由于当时网络发展状况的限制,仍然缺少对具体网络平台的运用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雷丹丹[3]提出要加强高校大众传媒载体建设,并认为现代传媒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但是由于文章举例说明了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没有具体深入地研究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特点。唐艳[4]提出了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并指出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正的方向。综上所述,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并没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借助新媒体不断开展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模式,更好地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趋势。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的[5]。目前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新媒体则这样一种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它能使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传播信息大大扩展的出现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的新型媒体[6]。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目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新媒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信息传播载体的新媒体,简称网络媒体,例如门户网站、微博等等;一类是以手机为连接终端的新媒体,简称手机媒体,例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体这种交互式平台可以更快捷更广泛向大学生进行地传播,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内容,同时也保证了高校新媒体传播的正确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日益发展壮大的时候,应主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正确的、先进的思想,避免错误的、反动的思想就会捷足先登。让思想政治教育迅速进入网络,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种植在网络新媒体的平台上,让新媒体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2、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它是有意识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在当前,信息网络正在以十分迅猛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生活和伦理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们可以运用新媒体,主动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这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利用知识。当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网络平台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要保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地创新形式,使之贴近大学生旳生活实际、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开放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途径多样的条件
与以往传统传播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大的信息容量、丰富的资源、快捷的传输和交互性强、广泛的覆盖面等特点,依托各种先进的技术形成巨大的网络体系。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快速地、大规模地、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政策, 在信息获取与传播的过程中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突破与创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2、虚拟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师生间的信任度能够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受教育者具有思想隐蔽性,其意对老师讲出心里话,这成为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障碍。新媒体使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融合,这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交流方式, 其隐藏了个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并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距离。思政工作者和学生进行虚拟上的交流,这种虚拟性和互动性可以使受教育者将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绪倾诉出来, 这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思政工作者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便于做好网络预警,以防患于未然。
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平台交流的开放性、平等性、私密性等特点使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丧失吸引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说教为主,缺乏对大学生的主体的重视,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倾述平台,互动性较差。严肃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内思想汇报也明显地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完全依靠传统的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的交流以及掌握他们思想的真实性有较大的难度。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板块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设计吸引力,人力和技术投入不足,大学生群体对于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也明显较低,很难起到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2、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得信息发布和接收难以有力监控
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大程度地摆脱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思潮、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媒工作者自身缺乏一定的素养,经常散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这样对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有的言论恶意歪解国家政策,有意重伤领导人,发表见解时不负责任,道听途说、言辞不妥,传播各种歪曲错误的信息、反动言论等。这浪费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而且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收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侵害。
3、新媒体超文本阅读方式导致受教育者学习思维方式变化
传统的文本是按顺序组织信息的,读者的思维往往只能随文本内容顺序展开,因此被称为"线性阅读"。超文本设计除保留传统的线性文本信息外,还提供一种随机的、联想性的游览结构。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阅读的深度模式,它带来的是一种碎片化的文本残片之间的随意链接,虚弱了传统文本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在多种信息链接同时存在并且大学生具备选择自由的前提下,想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们鼠标指针的方向,防止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己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各类不良信息通过各类新媒体的渠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己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患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情况统计调查报告 [EB/OL].http://www.cnaic. net.cn/cltygg/dtgg/201l07/t20110719^22132.html,2011,7.
[2]韩君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3]雷丹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与网络载体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4]唐艳.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
[5]陈刚,等.广告与新媒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
[6]徐剑,蒋宏,等.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6.
作者简介:苏瑾(1986.7-),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处,初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系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