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群里推送过来一张导师和师兄的合影照,迅速掀起波澜。导师非常高兴,感慨道:“一晃十年过去了,有空聚聚,能来的来,该忙的忙。”
人生最有幸的事,便是遇到良师益友。我始终忘不了入学时他对我说的一句话,“在未来的工作中,专业人士很多,能写作的却不多。写作能力需要长期积累,一旦练成,将成为你独特的竞争力”。
十年前,我也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在经历了一战北大、二战中财(中央财经大学)、边工作边三战中财后,最终被调剂到民大(中央民族大学)。距离入学还有几个月时间,我应聘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财经分析专线实习生,开始接触写作这个行业。
我实习岗位是《新华财经分析周刊》《每日财经分析报告》两个刊物的编辑,搜集国内外经济新闻稿,用一两句话提炼稿件主题思想,送交编辑部领导审核选稿,形成分析报告和分析周刊。有一天下午,领导突然安排我写一篇有关北京延庆区妫河蓝藻问题的专供稿件。要求用二、三千字把这一问题梳理清楚。
接到任务,大脑一片空白。对蓝藻、对妫河都不了解,从哪儿下笔?怎么去分析?大家都下班走了,我对着电脑开启上班模式,开始写作第一步:搭建文章结构。不了解蓝藻就去查文献了解蓝藻的生物特性、组成结构、危害条件;不了解妫河就去查询妫河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河流现状;不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查阅这一问题的媒体报道。几个小时饿虎扑食一样的知识恶补,让我渐渐地有了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也搭了起来。之后我将搜集的关键信息归纳整理、梳理逻辑关系、精简文字用语,终于写出了一篇“稚嫩”的稿件。这是我独立写作的第一篇稿件,没想到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这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勇于接受任务并努力去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使我在入学后不久,主动应聘我所在的经济学院《明道》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担任编辑部副部长、部长。在几个同学的共同参与下,我们的杂志办得有声有色,被学校作为学生社团成果,面向全国高校经济学院发放。
写作是一件“苦”差事,除了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文字组织能力外,还要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敢啃“大部头”。少了一些低值娱乐,多了几分“苦尽甘来”。
记得研二那个暑假,当别人享受快乐假期的时候,我的导师扔给我一个“大部头”:让我研究中欧贸易摩擦,要求的标准不是写一篇简单的论文,而是一部著作,不低于4万字。每天面对电脑搜集资料,却不知如何下笔。偶尔出去放松一天,却没有心思欣赏美景,满脑子都是写作、写作、写作,坐在车上梳理中欧贸易摩擦的历史,走路时思考摩擦的深层次原因。那段时间,中欧贸易摩擦充斥了我的生活,有时晚上休息了还在思考,突然在某个点上想明白了,又爬起来继续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像熬过了好几年。虽然很辛苦,但却很充实。当我把这篇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导师的时候,导师告诉我:“文稿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熬得住,你就成长了。”
民大校训是“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我们经济学院也形成一个优良传统:上届学生对下届的传帮带做得非常好。在我研一下学期,研二学生主导申请课题项目,带着我们组成5人小组,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生态旅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8月的内蒙已经略感秋意。我们很多同学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除了新奇感外还有各种不适应。比如,刚到那里就有两人因水土不服便病倒了,急得我们又送医院又轮流照顾;由于学校经费预算有限,我们住的宾馆很简陋,每天早晨醒来,都会看到屋里有数十只冻死的飞虫。但这些困难并未吓倒我们,照样每天驱车四五个小时,走访克旗10多个大小景区,与景区管理人员座谈、向景区工作人员提问、向游客分发问卷……调研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却很多,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一手数据,形成《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调研报告,顺利通过学院的考核。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学院里的科研项目“敲”我的门。我有幸参与了国家“985”工程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我和老师同学组成调研小组,到吉林省延边市、吉林市和云南省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乐器、民族药制作工艺的调研。有一次,驱车前往云南深山区的一个寨子,采访几近失传的象脚鼓制作工艺。山区公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边高耸的崖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当地经验丰富的司机开着吉普车穿上穿下,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过山车。进了山寨,迎接我们的是别具一格的欢迎仪式:老乡爬上高高的芒果树摘芒果扔到我们怀里。接着看到了吊在屋梁上做饭的锅,尝到了装在输液瓶子里的自酿米酒……回去的路上,遇上山體塌方,我们几个人在塌方的路边合影留念。
我们辛苦并快乐着,接触到了很多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利用寒暑假完成了29种民族乐器、民族药的调研。我也撰写了29篇电视片文稿,并向国家民委提交一篇《延边朝鲜族乐器保护现状分析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我从校园走向社会实践,大量文稿的写作树立了我在写作方面的自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走访多个少数民族,让我学会了尊重不同文化,学会了打破心理防线畅通交流,学会了把零散的调研过程转化为研究成果,学会了团队分工协作。研究生期间,我发表各类文稿、参与书目10余篇,其中一篇荣获学校“博雅杯”硕博士论文大赛二等奖。这些成绩远远超出学校的毕业要求,我也以优秀硕士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称号完成了学业。
写作给了我自信。步入工作岗位后,正如导师当年所言,写作成了我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了我前行的有利“工具”。由于写作,我被分配到办公室参与受上级单位高度重视的项目;由于写作,我被调入业务部,接连参与单位三大招标项目,撰写标书并顺利中标;由于写作,撰写各种工作报告成为我的工作职责,我开始负责办公室工作……
责任编辑:王新伟
人生最有幸的事,便是遇到良师益友。我始终忘不了入学时他对我说的一句话,“在未来的工作中,专业人士很多,能写作的却不多。写作能力需要长期积累,一旦练成,将成为你独特的竞争力”。
实习生写大文章
十年前,我也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在经历了一战北大、二战中财(中央财经大学)、边工作边三战中财后,最终被调剂到民大(中央民族大学)。距离入学还有几个月时间,我应聘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财经分析专线实习生,开始接触写作这个行业。
我实习岗位是《新华财经分析周刊》《每日财经分析报告》两个刊物的编辑,搜集国内外经济新闻稿,用一两句话提炼稿件主题思想,送交编辑部领导审核选稿,形成分析报告和分析周刊。有一天下午,领导突然安排我写一篇有关北京延庆区妫河蓝藻问题的专供稿件。要求用二、三千字把这一问题梳理清楚。
接到任务,大脑一片空白。对蓝藻、对妫河都不了解,从哪儿下笔?怎么去分析?大家都下班走了,我对着电脑开启上班模式,开始写作第一步:搭建文章结构。不了解蓝藻就去查文献了解蓝藻的生物特性、组成结构、危害条件;不了解妫河就去查询妫河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河流现状;不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查阅这一问题的媒体报道。几个小时饿虎扑食一样的知识恶补,让我渐渐地有了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也搭了起来。之后我将搜集的关键信息归纳整理、梳理逻辑关系、精简文字用语,终于写出了一篇“稚嫩”的稿件。这是我独立写作的第一篇稿件,没想到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这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勇于接受任务并努力去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使我在入学后不久,主动应聘我所在的经济学院《明道》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担任编辑部副部长、部长。在几个同学的共同参与下,我们的杂志办得有声有色,被学校作为学生社团成果,面向全国高校经济学院发放。
敢啃“大部头”
写作是一件“苦”差事,除了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文字组织能力外,还要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敢啃“大部头”。少了一些低值娱乐,多了几分“苦尽甘来”。
记得研二那个暑假,当别人享受快乐假期的时候,我的导师扔给我一个“大部头”:让我研究中欧贸易摩擦,要求的标准不是写一篇简单的论文,而是一部著作,不低于4万字。每天面对电脑搜集资料,却不知如何下笔。偶尔出去放松一天,却没有心思欣赏美景,满脑子都是写作、写作、写作,坐在车上梳理中欧贸易摩擦的历史,走路时思考摩擦的深层次原因。那段时间,中欧贸易摩擦充斥了我的生活,有时晚上休息了还在思考,突然在某个点上想明白了,又爬起来继续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像熬过了好几年。虽然很辛苦,但却很充实。当我把这篇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导师的时候,导师告诉我:“文稿写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熬得住,你就成长了。”
写作给了我自信。步入工作岗位后,正如导师当年所言,写作成了我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了我前行的有利“工具”。
民大校训是“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我们经济学院也形成一个优良传统:上届学生对下届的传帮带做得非常好。在我研一下学期,研二学生主导申请课题项目,带着我们组成5人小组,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生态旅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8月的内蒙已经略感秋意。我们很多同学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除了新奇感外还有各种不适应。比如,刚到那里就有两人因水土不服便病倒了,急得我们又送医院又轮流照顾;由于学校经费预算有限,我们住的宾馆很简陋,每天早晨醒来,都会看到屋里有数十只冻死的飞虫。但这些困难并未吓倒我们,照样每天驱车四五个小时,走访克旗10多个大小景区,与景区管理人员座谈、向景区工作人员提问、向游客分发问卷……调研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却很多,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一手数据,形成《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调研报告,顺利通过学院的考核。
在大项目中成熟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学院里的科研项目“敲”我的门。我有幸参与了国家“985”工程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我和老师同学组成调研小组,到吉林省延边市、吉林市和云南省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乐器、民族药制作工艺的调研。有一次,驱车前往云南深山区的一个寨子,采访几近失传的象脚鼓制作工艺。山区公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边高耸的崖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当地经验丰富的司机开着吉普车穿上穿下,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过山车。进了山寨,迎接我们的是别具一格的欢迎仪式:老乡爬上高高的芒果树摘芒果扔到我们怀里。接着看到了吊在屋梁上做饭的锅,尝到了装在输液瓶子里的自酿米酒……回去的路上,遇上山體塌方,我们几个人在塌方的路边合影留念。
我们辛苦并快乐着,接触到了很多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利用寒暑假完成了29种民族乐器、民族药的调研。我也撰写了29篇电视片文稿,并向国家民委提交一篇《延边朝鲜族乐器保护现状分析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我从校园走向社会实践,大量文稿的写作树立了我在写作方面的自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走访多个少数民族,让我学会了尊重不同文化,学会了打破心理防线畅通交流,学会了把零散的调研过程转化为研究成果,学会了团队分工协作。研究生期间,我发表各类文稿、参与书目10余篇,其中一篇荣获学校“博雅杯”硕博士论文大赛二等奖。这些成绩远远超出学校的毕业要求,我也以优秀硕士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称号完成了学业。
写作给了我自信。步入工作岗位后,正如导师当年所言,写作成了我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了我前行的有利“工具”。由于写作,我被分配到办公室参与受上级单位高度重视的项目;由于写作,我被调入业务部,接连参与单位三大招标项目,撰写标书并顺利中标;由于写作,撰写各种工作报告成为我的工作职责,我开始负责办公室工作……
责任编辑: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