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学生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学习文中对景物描写手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李冰精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都江堰》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由近期发生的日本、云南盈江大地震,让我们想起了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那次灾难中,人们的生命、生活以及很多文物遗产都受到严重威胁,但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都江堰却完好无损,离它不远处有一个二王庙,里面祭祀着李冰父子的神像,不幸的是在这次地震中坍塌了,当地人为此而痛哭流涕,在他们心中李冰父子就是城市的精神图腾,为什么当地人对李冰有这样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近都江堰,走近李冰。
【预习展示】
通过课前预习,勾画出文章各节的中心句,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由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加以展示,通过对比评出最精彩的一组。
明确: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水的魅力;李冰精魂;贴近苍生的神
【文本研读】
1.体味文化精义
有人说,与其说《都江堰》在写堰,不如说在写李冰;与其说它在写李冰,不如说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的存在,显示了建造者李冰非凡的气度与超常的智慧。同时,它又是一位见证者,那些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的官员早已随历史烟消云散了,而李冰的名字却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李冰的独特之处到底在哪里?他的身上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精义?品读第三、四节,感受李冰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②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③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④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明确:
独特的为官之道:造福百姓;务实求真;淡泊名利
都江堰为李冰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一精神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臧克家的《有的人》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的,像李冰父子这种为民谋福利的父母官,群众把他们举得很高,甚至升格为神—— 贴近苍生的神,造福万民的神。
2.感悟文明遗迹
李冰的精魂伴随着都江堰的水流泻至今,所以都江堰尤其凸显了一种人文内涵,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在我们心中不仅是伟大的工程,而且是前人留下的代表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它的历史厚重感、岁月的沧桑感、民族的自豪感都是其他文明遗迹无法比肩的,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又是从哪些角度对两者进行对比的呢?速读第一节,勾画出相关语句找出关键词或对其归纳概括。
明确:
对比:比年代、比规模、比社会功用、比形象、比气质。
通过以上几组对比,我们不能不说都江堰它不仅灌溉了成都平原,使旱涝无常的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同时也给民族精神注入了一份豪迈,一份冰清玉洁。作者这一细致敞亮又惊心动魄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文化感悟,尽显了都江堰古老而又年轻的飒爽英姿与风流本色。
3.领略切实魅力
至此,我们都想尽情地领略一下都江堰切切实实的水的魅力。
(1)领略水的魅力
由同学分段朗读第二节,勾画出直接描写都江堰水的魅力的语句。
(2)作者在第二节中描写水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对比:海水——都江堰的水
欲扬先抑:心绪懒散——紧张、欣喜
侧面渲染:作者的感受逐层变化:渐觉——愈显——只向——突然
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在未见到都江堰水之前,先给我们听觉方面的强烈震撼
(3)突出了都江堰水的哪些特点?(抓住关键词)
明确:
宏伟气势、强悍的生命力、规整、驯顺
我们走近都江堰,为之震颤,为之惊叹,一场延续几千年的人与自然的收伏战竟在李冰父子手中完成的如此爽快,如此漂亮,能做到这一点需要何等的气度和手段?这也正印证了李冰父子崇高的人格魅力。
【课堂小结】
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乡间母亲,李冰是务实求真为民造福的一任郡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表达交流】
通过解读课文,我们可以感觉到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反思传统文化,进而来传达自己独特的文化诠释。那么,你学后有什么感悟呢?选择文中一句话,联系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或思考,写写自己的感悟。
【教后反思】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以游记的形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其中不少篇章是当代文学难得的佳作,赋有历史厚重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感伤情怀,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能完全读透参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在执教《都江堰》这一课时,在教材的处理方面,动了一番脑筋,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工程到文化精义的理解。按照传统的教授方式,从第一节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开始,顺着捋下去直到第四节完,但像这样处理教材有两种弊端:一是文章长,内容太多,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行的,只能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二是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没有情感波澜。即使课文分析的很透彻,讲的很详细,学生还会觉得枯燥抽象,不感兴趣。这样一节课下来,课堂没有高潮的出现,总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这堂课留给我很多遗憾和思考。
于是我又尝试了另一种思路,从中间插入,然后再回到开始,也就是所说的“中间开花”或“中间突破”法,这种方法尤适用于较长的文章。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可以直接从文章的第四大部分刘和珍君无端地在府前喋血的议论文字切入教学。这样设置悬疑,激起阅读的兴趣。采用“中间开花”这种方法,可以从构思角度的某一激活点去教学,也可以从写作角度的某一机杼揭开讲授,让课堂教学也从中间开花。
我首先由都江堰引出了李冰这一伟大人物,他之所以能在同时代的其他官员烟消云散之后仍流传千古,原因就在于他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思想上,他遵崇民本思想,切实地为百姓谋福利;在政治上,他奉从一条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在做人上,他淡泊名利,实干兴业。这样的官员从来都是受到尊重和敬仰的。李冰父子身上承载的文化精义,这一点通过几个语句的理解不难体会得到。李冰的精魂都凝聚在不为人瞩目但切实服务于民的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及其水的魅力上,这样由第三、四节回到文章的开始,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他伟大的缔造。这样处理,我觉得更容易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波澜,重点突出对一、二节的鉴赏和品味。第一节突出作者使用对比手法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是宏观理性的分析。第二节指导学生品读文字,体会描写手法。宏伟强悍的都江堰水被李冰驯顺,付之于规整,吃够了苦头,更出够了风头。一场延续千年的收伏战在李冰父子手中完成的竟如此爽快,如此漂亮,这是何等的气度与智慧!
引导学生切实地走近了都江堰,领略了都江堰的水之后,会让学生再一次对李冰父子产生敬仰之情。为官者生着或死后都永远地占据在人们心中,他们难道不是如今当官者的榜样吗?这样,学生对李冰父子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为官之道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此处理,完成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间的思想驰骋,学生也较容易地把握作者的感悟,理解起来也很深刻了。所以,理有千讲,话有万变,教材的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因文施教,长文短教,重点突出,高潮迭起,课堂才能精彩不断。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学生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学习文中对景物描写手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李冰精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都江堰》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由近期发生的日本、云南盈江大地震,让我们想起了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那次灾难中,人们的生命、生活以及很多文物遗产都受到严重威胁,但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都江堰却完好无损,离它不远处有一个二王庙,里面祭祀着李冰父子的神像,不幸的是在这次地震中坍塌了,当地人为此而痛哭流涕,在他们心中李冰父子就是城市的精神图腾,为什么当地人对李冰有这样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近都江堰,走近李冰。
【预习展示】
通过课前预习,勾画出文章各节的中心句,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由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加以展示,通过对比评出最精彩的一组。
明确: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水的魅力;李冰精魂;贴近苍生的神
【文本研读】
1.体味文化精义
有人说,与其说《都江堰》在写堰,不如说在写李冰;与其说它在写李冰,不如说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的存在,显示了建造者李冰非凡的气度与超常的智慧。同时,它又是一位见证者,那些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的官员早已随历史烟消云散了,而李冰的名字却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李冰的独特之处到底在哪里?他的身上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精义?品读第三、四节,感受李冰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②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③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④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明确:
独特的为官之道:造福百姓;务实求真;淡泊名利
都江堰为李冰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一精神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臧克家的《有的人》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的,像李冰父子这种为民谋福利的父母官,群众把他们举得很高,甚至升格为神—— 贴近苍生的神,造福万民的神。
2.感悟文明遗迹
李冰的精魂伴随着都江堰的水流泻至今,所以都江堰尤其凸显了一种人文内涵,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在我们心中不仅是伟大的工程,而且是前人留下的代表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它的历史厚重感、岁月的沧桑感、民族的自豪感都是其他文明遗迹无法比肩的,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又是从哪些角度对两者进行对比的呢?速读第一节,勾画出相关语句找出关键词或对其归纳概括。
明确:
对比:比年代、比规模、比社会功用、比形象、比气质。
通过以上几组对比,我们不能不说都江堰它不仅灌溉了成都平原,使旱涝无常的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同时也给民族精神注入了一份豪迈,一份冰清玉洁。作者这一细致敞亮又惊心动魄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文化感悟,尽显了都江堰古老而又年轻的飒爽英姿与风流本色。
3.领略切实魅力
至此,我们都想尽情地领略一下都江堰切切实实的水的魅力。
(1)领略水的魅力
由同学分段朗读第二节,勾画出直接描写都江堰水的魅力的语句。
(2)作者在第二节中描写水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对比:海水——都江堰的水
欲扬先抑:心绪懒散——紧张、欣喜
侧面渲染:作者的感受逐层变化:渐觉——愈显——只向——突然
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在未见到都江堰水之前,先给我们听觉方面的强烈震撼
(3)突出了都江堰水的哪些特点?(抓住关键词)
明确:
宏伟气势、强悍的生命力、规整、驯顺
我们走近都江堰,为之震颤,为之惊叹,一场延续几千年的人与自然的收伏战竟在李冰父子手中完成的如此爽快,如此漂亮,能做到这一点需要何等的气度和手段?这也正印证了李冰父子崇高的人格魅力。
【课堂小结】
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乡间母亲,李冰是务实求真为民造福的一任郡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表达交流】
通过解读课文,我们可以感觉到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反思传统文化,进而来传达自己独特的文化诠释。那么,你学后有什么感悟呢?选择文中一句话,联系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或思考,写写自己的感悟。
【教后反思】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以游记的形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其中不少篇章是当代文学难得的佳作,赋有历史厚重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感伤情怀,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能完全读透参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在执教《都江堰》这一课时,在教材的处理方面,动了一番脑筋,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工程到文化精义的理解。按照传统的教授方式,从第一节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开始,顺着捋下去直到第四节完,但像这样处理教材有两种弊端:一是文章长,内容太多,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行的,只能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二是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没有情感波澜。即使课文分析的很透彻,讲的很详细,学生还会觉得枯燥抽象,不感兴趣。这样一节课下来,课堂没有高潮的出现,总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这堂课留给我很多遗憾和思考。
于是我又尝试了另一种思路,从中间插入,然后再回到开始,也就是所说的“中间开花”或“中间突破”法,这种方法尤适用于较长的文章。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可以直接从文章的第四大部分刘和珍君无端地在府前喋血的议论文字切入教学。这样设置悬疑,激起阅读的兴趣。采用“中间开花”这种方法,可以从构思角度的某一激活点去教学,也可以从写作角度的某一机杼揭开讲授,让课堂教学也从中间开花。
我首先由都江堰引出了李冰这一伟大人物,他之所以能在同时代的其他官员烟消云散之后仍流传千古,原因就在于他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思想上,他遵崇民本思想,切实地为百姓谋福利;在政治上,他奉从一条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在做人上,他淡泊名利,实干兴业。这样的官员从来都是受到尊重和敬仰的。李冰父子身上承载的文化精义,这一点通过几个语句的理解不难体会得到。李冰的精魂都凝聚在不为人瞩目但切实服务于民的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及其水的魅力上,这样由第三、四节回到文章的开始,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他伟大的缔造。这样处理,我觉得更容易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波澜,重点突出对一、二节的鉴赏和品味。第一节突出作者使用对比手法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是宏观理性的分析。第二节指导学生品读文字,体会描写手法。宏伟强悍的都江堰水被李冰驯顺,付之于规整,吃够了苦头,更出够了风头。一场延续千年的收伏战在李冰父子手中完成的竟如此爽快,如此漂亮,这是何等的气度与智慧!
引导学生切实地走近了都江堰,领略了都江堰的水之后,会让学生再一次对李冰父子产生敬仰之情。为官者生着或死后都永远地占据在人们心中,他们难道不是如今当官者的榜样吗?这样,学生对李冰父子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为官之道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此处理,完成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间的思想驰骋,学生也较容易地把握作者的感悟,理解起来也很深刻了。所以,理有千讲,话有万变,教材的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因文施教,长文短教,重点突出,高潮迭起,课堂才能精彩不断。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