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朝皇帝为了维护统治,都高举儒学的旗帜,十分尊崇孔子。从西汉至清朝,先后有11个皇帝19次来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是到曲阜祭孔次数最多的一位帝王。
至于乾隆进孔府的次数,则有不同说法,有说七次、八次的,也有说九次的。乾隆36年(1771年)2月,乾隆皇帝第六次驾临曲阜祭孔。
皇帝这次来非同往常,不但场面宏大,而且还带着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一同前来,更为巧合的是正值皇太后八旬寿年,因此圣典更为隆重。曲阜大路两旁修建了接驾亭,搭起了戏台。当时的衍圣公孔昭焕率所属官员、族人一百多人,庙户二百多人一起出城远迎。
乾隆皇帝来到孔庙,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乾隆向孔子行三跪九叩头大礼,命大学士于敏中祭崇圣祠。当皇帝看到孔庙中所陈祭祀礼器多为汉代所造,不足以显示孔子的“帝师”身份,特令将内府收藏的商周铜器十件,一股脑都赐给了孔府,以“供列庙庭”。
这十件从宫中所藏挑出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是孔府至今珍藏的“商周十供”。
“商州十供”包括木工鼎、亚弓觚、方鼎、饕餮甗、牺尊、伯彝、宝簠、蟠夔敦、夔凤豆、父已卣等。其中木工鼎、亚弓觚、父已卣为商代遗物, 剩下的为周代所造。“十供”风格典雅,造型古朴,或是布满绿锈红斑,或是采用嵌金银工艺,精美异常。
衍圣公孔昭焕叩头领赏,感激涕零。此后,孔府一直以“商周十供”为无上荣耀,仔细珍藏,秘不示人。
又是频频登门,又是赐宝,是什么原因使乾隆如此“钟情”于孔府呢?除了尊重孔子,发扬儒学外,民间传说最重要的原因是:乾隆的女儿下嫁孔府。
据说乾隆有一女儿,是孝贤皇后所生,乾隆十分钟爱。公主脸上长了一块黑痣,相术上说这块黑痣主灾,破灾的惟一方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那就只有曲阜的孔家了,因为只有衍圣公可以在皇宫的御道上与皇帝并行,而皇帝到曲阜后,也要向衍圣公的祖先孔子行三跪九叩头大礼,这是别的王公贵族都无法企及的。因而乾隆第一次到孔府时,就说定将公主下嫁。
但清廷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于是乾隆就将女儿寄养在汉族大臣于敏中家里,然后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府后人称之为于夫人。于敏中一家随之搬入孔府居住,并世世代代居住于此。按照孔府家规,衍圣公的兄弟都不能住在孔府,成年后要搬到外面的十二府中去居住。而独有这外姓人家于家有此特权,那便是因公主下嫁的缘故。
公主结婚后,每逢生日庆典,乾隆还派官员前来贺寿,均有厚赐。在孔家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有一著名的“于氏坊”,位于孔林北侧,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另外还专门为于夫人立了一座“鸾音褒德”牌坊,规模宏大。
孔府每年要进行多次祭祀,有时皇帝还亲临曲阜致祭,因此,孔府里有着技艺高超的戏班,每年至少要演出百余场京剧。然而,有两出戏却是一直被禁演的。一出是《打金枝》,就是因为于夫人,孔府既然有“金枝玉叶”,当然不能演《打金枝》。另一出是《打严嵩》,也是因为严嵩的孙女嫁给了64代衍圣公孔尚贤,所以《打严嵩》也成了孔府的禁戏。
长期以来,人们对乾隆嫁女的真伪众说不一,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不管怎么说,这位于夫人肯定与皇家存在着一些特殊关系,这点是无庸置疑的。
“商周十供”在孔府内保存200余年里,历尽艰险,屡遭天下大乱。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孔府失火,多亏戏班子正在前上房唱戏,武生翻跟头上后堂楼救出“十供”,这套国宝才得以幸存。为妥当保存,清末,孔府令三代府内医师刘梦瀛协助衍圣公孔令贻保管“十供”。
1937年,日军侵占曲阜时,曾居心叵测地多次询问“十供”的下落,当时府内代理奉祀官孔灵光说:“十供让奉祀官孔德成离开曲阜时带走了。”实际上“十供”已迁移埋藏至后堂楼地下。1948年,解放军进攻山东,国民党撤退时,孔府总管家孔灵叔奉奉祀官孔德成之命将“十供”及其他古物运往兖州,暂存天主教堂,准备南逃,由于解放军围困兖州,切断了南段铁路,火车不通,十供才没有被运走。
固然历尽患难,险毁烽火,“商周十供”现在仍温润光芒,无缺如初。后经专家多次审定,其中木工鼎、亚弓觚、父乙卣为商代青铜器,其余六件为周朝,牺尊为宋仿(存疑)。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成长史上汹涌澎湃、鲜艳夺目的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制造优良,紋饰图案丰硕多彩,从“十供”典俗古朴的造型及清楚精美、富有光泽的纹饰中即可看出商周时期青铜锻造的华贵华丽、雍荣堂皇的派头。
木工鼎。商代。腹内有铭文七字“作父戊鼎木工册”,三足及鼓腹上皆带兽面纹。通体温润光泽,遍生碧绿翠斑。下配紫檀木座,篆刻“乾隆御赏”四字。
亚弓觚。商代。四面有凸起兽面纹一周,内有铭文“亚尊”二字,因此亦称为“亚尊”。遍体朱紫,温润光泽。配以紫檀木座,篆书“乾隆御赏”。
方鼎。周代。遍体红绿斑彩,温润光泽,并配以紫檀木盖和木座,篆书“乾隆御赏”。
饕餮飌。周代。鬲上部母口,袋状三足,腹饰凸起饕餮纹,无铭文。清代配玉钮木盖,檀木座,篆刻“乾隆御赏”。
牺尊。酒器,周代。通体为小牛形,酒自牛背注入,由牛口倾出。通体温润,暗黄如玉,由于传世年深日久,因氧化出现红斑,美丽壮观。
父乙卣。酒器,商代。器内壁和盖内壁对铭“册父乙”三字。清代配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器物铜色泛红,为传世久远所致。
伯彝。又称伯簋,盛器,周代。缺盖,器内壁铭文四行二十字,不清。清代配玉钮檀木盖和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
宝簋。周代。器为长方形,上敞长方口,收腰,下底四角方形足,内有铭文13字,可辨识者为“自作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缺盖。配有木座,篆文“乾隆御赏”。
蟠夔敦。周代。器上部为方形母口,饰带状蟠夔纹,下部为凸弦纹,圈足饰垂鳞纹,兽形三短足。无铭文,色泽青碧,光润异常。下配紫檀木座,篆刻款“乾隆御赏”。
夔凤豆。战国。有盖,子母口,双环耳,鼓腹,收腰,圆圈足。通体雕夔凤纹,内嵌金银,黄白交错,通体温润光泽。下配以木座,篆款“乾隆御赏”。
乾隆皇帝多次驾临孔府,打包御赐“商周十供”
至于乾隆进孔府的次数,则有不同说法,有说七次、八次的,也有说九次的。乾隆36年(1771年)2月,乾隆皇帝第六次驾临曲阜祭孔。
皇帝这次来非同往常,不但场面宏大,而且还带着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一同前来,更为巧合的是正值皇太后八旬寿年,因此圣典更为隆重。曲阜大路两旁修建了接驾亭,搭起了戏台。当时的衍圣公孔昭焕率所属官员、族人一百多人,庙户二百多人一起出城远迎。
乾隆皇帝来到孔庙,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乾隆向孔子行三跪九叩头大礼,命大学士于敏中祭崇圣祠。当皇帝看到孔庙中所陈祭祀礼器多为汉代所造,不足以显示孔子的“帝师”身份,特令将内府收藏的商周铜器十件,一股脑都赐给了孔府,以“供列庙庭”。
这十件从宫中所藏挑出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是孔府至今珍藏的“商周十供”。
“商州十供”包括木工鼎、亚弓觚、方鼎、饕餮甗、牺尊、伯彝、宝簠、蟠夔敦、夔凤豆、父已卣等。其中木工鼎、亚弓觚、父已卣为商代遗物, 剩下的为周代所造。“十供”风格典雅,造型古朴,或是布满绿锈红斑,或是采用嵌金银工艺,精美异常。
衍圣公孔昭焕叩头领赏,感激涕零。此后,孔府一直以“商周十供”为无上荣耀,仔细珍藏,秘不示人。
乾隆皇帝为何如此“钟情”孔府?
又是频频登门,又是赐宝,是什么原因使乾隆如此“钟情”于孔府呢?除了尊重孔子,发扬儒学外,民间传说最重要的原因是:乾隆的女儿下嫁孔府。
据说乾隆有一女儿,是孝贤皇后所生,乾隆十分钟爱。公主脸上长了一块黑痣,相术上说这块黑痣主灾,破灾的惟一方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那就只有曲阜的孔家了,因为只有衍圣公可以在皇宫的御道上与皇帝并行,而皇帝到曲阜后,也要向衍圣公的祖先孔子行三跪九叩头大礼,这是别的王公贵族都无法企及的。因而乾隆第一次到孔府时,就说定将公主下嫁。
但清廷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于是乾隆就将女儿寄养在汉族大臣于敏中家里,然后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府后人称之为于夫人。于敏中一家随之搬入孔府居住,并世世代代居住于此。按照孔府家规,衍圣公的兄弟都不能住在孔府,成年后要搬到外面的十二府中去居住。而独有这外姓人家于家有此特权,那便是因公主下嫁的缘故。
公主结婚后,每逢生日庆典,乾隆还派官员前来贺寿,均有厚赐。在孔家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有一著名的“于氏坊”,位于孔林北侧,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另外还专门为于夫人立了一座“鸾音褒德”牌坊,规模宏大。
孔府每年要进行多次祭祀,有时皇帝还亲临曲阜致祭,因此,孔府里有着技艺高超的戏班,每年至少要演出百余场京剧。然而,有两出戏却是一直被禁演的。一出是《打金枝》,就是因为于夫人,孔府既然有“金枝玉叶”,当然不能演《打金枝》。另一出是《打严嵩》,也是因为严嵩的孙女嫁给了64代衍圣公孔尚贤,所以《打严嵩》也成了孔府的禁戏。
长期以来,人们对乾隆嫁女的真伪众说不一,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不管怎么说,这位于夫人肯定与皇家存在着一些特殊关系,这点是无庸置疑的。
“商周十供”屡遭天灾人祸,险毁烽火
“商周十供”在孔府内保存200余年里,历尽艰险,屡遭天下大乱。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孔府失火,多亏戏班子正在前上房唱戏,武生翻跟头上后堂楼救出“十供”,这套国宝才得以幸存。为妥当保存,清末,孔府令三代府内医师刘梦瀛协助衍圣公孔令贻保管“十供”。
1937年,日军侵占曲阜时,曾居心叵测地多次询问“十供”的下落,当时府内代理奉祀官孔灵光说:“十供让奉祀官孔德成离开曲阜时带走了。”实际上“十供”已迁移埋藏至后堂楼地下。1948年,解放军进攻山东,国民党撤退时,孔府总管家孔灵叔奉奉祀官孔德成之命将“十供”及其他古物运往兖州,暂存天主教堂,准备南逃,由于解放军围困兖州,切断了南段铁路,火车不通,十供才没有被运走。
固然历尽患难,险毁烽火,“商周十供”现在仍温润光芒,无缺如初。后经专家多次审定,其中木工鼎、亚弓觚、父乙卣为商代青铜器,其余六件为周朝,牺尊为宋仿(存疑)。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成长史上汹涌澎湃、鲜艳夺目的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制造优良,紋饰图案丰硕多彩,从“十供”典俗古朴的造型及清楚精美、富有光泽的纹饰中即可看出商周时期青铜锻造的华贵华丽、雍荣堂皇的派头。
【文物风采】
木工鼎。商代。腹内有铭文七字“作父戊鼎木工册”,三足及鼓腹上皆带兽面纹。通体温润光泽,遍生碧绿翠斑。下配紫檀木座,篆刻“乾隆御赏”四字。
亚弓觚。商代。四面有凸起兽面纹一周,内有铭文“亚尊”二字,因此亦称为“亚尊”。遍体朱紫,温润光泽。配以紫檀木座,篆书“乾隆御赏”。
方鼎。周代。遍体红绿斑彩,温润光泽,并配以紫檀木盖和木座,篆书“乾隆御赏”。
饕餮飌。周代。鬲上部母口,袋状三足,腹饰凸起饕餮纹,无铭文。清代配玉钮木盖,檀木座,篆刻“乾隆御赏”。
牺尊。酒器,周代。通体为小牛形,酒自牛背注入,由牛口倾出。通体温润,暗黄如玉,由于传世年深日久,因氧化出现红斑,美丽壮观。
父乙卣。酒器,商代。器内壁和盖内壁对铭“册父乙”三字。清代配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器物铜色泛红,为传世久远所致。
伯彝。又称伯簋,盛器,周代。缺盖,器内壁铭文四行二十字,不清。清代配玉钮檀木盖和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
宝簋。周代。器为长方形,上敞长方口,收腰,下底四角方形足,内有铭文13字,可辨识者为“自作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缺盖。配有木座,篆文“乾隆御赏”。
蟠夔敦。周代。器上部为方形母口,饰带状蟠夔纹,下部为凸弦纹,圈足饰垂鳞纹,兽形三短足。无铭文,色泽青碧,光润异常。下配紫檀木座,篆刻款“乾隆御赏”。
夔凤豆。战国。有盖,子母口,双环耳,鼓腹,收腰,圆圈足。通体雕夔凤纹,内嵌金银,黄白交错,通体温润光泽。下配以木座,篆款“乾隆御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