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供者器官在获取、保存和移植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遭遇冷缺血、热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将影响供者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状态[1].缺血时间过长及器官保存液都会启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基因,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导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甚至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2],并且可缩短移植物的存活时间[3],引起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4].2006年2-10月,我们分别采用新型器官保存液(TRS液)、UW液及HTK液
【机 构】
:
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3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供者器官在获取、保存和移植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遭遇冷缺血、热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将影响供者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状态[1].缺血时间过长及器官保存液都会启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基因,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导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甚至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2],并且可缩短移植物的存活时间[3],引起慢性移植物功能丧失[4].2006年2-10月,我们分别采用新型器官保存液(TRS液)、UW液及HTK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观察不同器官保存液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供者来源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在脾移植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以Wista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颈部异位脾脏移植模型.(1)分离供者的骨髓细胞,分别采用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诱导培养出成熟的DC和耐受性DC,并在光镜下观察两者的细胞形态学差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者对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差异,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其在体外
CD133是新近发现的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1],众多的实验表明,脐血CD133+细胞能在体外得以扩增[2,3],我们选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作为培养的起始细胞,应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4],研究脐血MNC中CD133+细胞在此培养体系的扩增效果,并检测CD133+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CD62L的表达率,评估扩增后的脐血CD133+细胞的归巢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在白消安和环磷酰胺联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处理方案中,白消安经静脉给药较口服用药更有优势,可使移植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1],目前在国外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国内仅见零星个案报道。
患者为男性,55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于2004年9月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良好,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10个月,患者的阴毛三角区及肛门周围出现片状赘生物,病理检查诊断为尖锐湿疣,经局部激光烧灼、涂抹氟尿嘧啶后治愈。
目的 总结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为1例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而切除空肠、大部分回肠及右半结肠的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供者为患者之子,移植回肠长度为150 cm,供肠热缺血时间1 min,冷缺血时间65 min.受者切除肠瘘,供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肠的近端与受者的空肠残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侧壁与结肠残端行侧端吻合,移植小肠末
脐血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资源优势及临床移植适应证广泛,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细胞来源之一.如何将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复苏,降低其冻存损伤,是HSCT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患者为男性,38岁,2006年7月因尿毒症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供肾动脉主干与受者的右侧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术后4个月,患者血压160 mm Hg/100mm Hg,移植肾区无压痛,局部可闻及粗糙吹风样杂音,血尿素氮为13.59mmol/L,肌酐为209.9μmol/L,尿酸为539.4μmol/L,临床疑有排斥反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髂窝部移植肾大小为9.1 cm×4.2 cm×5.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胸、腹水和肝功能异常时,应用CT、磁共振(MRI)或超声波检查,若提示下腔静脉狭窄或肝静脉梗阻,则行静脉造影确定狭窄部位,并对其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治疗.治疗后随访1个月~5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静脉造影发现1例为单纯肝静脉狭窄;13例为下腔静脉狭窄,其中3例合并肝静脉狭
肝移植术后常规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主要引流创面和腹腔积液或血,防止术后发生腹腔感染.胆道内放置支撑管可减少术后胆漏和胆管狭窄,能够及时了解移植肝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