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田鹤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成绩斐然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其创作涉猎多个领域。本文通过对其艺术歌曲的分析,探析其艺术歌曲中所体现的清淡高雅、含蓄委婉的创作特色,从而更好的诠释其作品。
【关键词】陈田鹤清淡高雅含蓄委婉创作特色
陈田鹤(1911~1955),原名陈启东,1911年12月8日生于浙江温州永嘉,1930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作曲,与江定仙、贺绿汀、刘雪庵并称为黄自的“四大弟子”。1951年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从事作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成绩斐然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涉猎多个领域,如钢琴作品5首、民歌改编曲8首、器乐曲9首、声乐套曲5部,这其中最卓越、影响最大的是其在歌曲创作上的造诣。迄今能找到谱子的共有一百零三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抒情艺术歌曲(34首)、儿童歌曲(32首)、社会性政治性歌曲(41首,以抗战歌曲为多)。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期,陈田鹤也是作曲家行列中的一位佼佼者。艺术歌曲是音乐和诗歌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诗意蕴内涵,蕴藉细腻,钢琴伴奏和诗歌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写作艺术歌曲,曲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还需要极具天赋的以音乐来精准而形象地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能力。陈田鹤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高超写作技巧和极具天赋的作曲家。
一、音乐与诗的结合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清新高雅,格调细腻优美。《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是诗与乐结合的相当契合的一首作品。诗词选用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诗句。整首作品只有短短的十小节,分为4个乐句,却通过采用一字一音和四度模进等手法勾画出古诗词所表达的神秘的意境。作品的伴奏也写得颇具特色,和声色彩晶莹剔透。右手在高声区弹奏出干净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和弦,左手在低声部轻轻吟唱单音,宁静祥和的夜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枫桥夜泊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常常根据诗词的落脚和韵律来设计乐曲的结构和旋律走向。若歌词本身较为规整,他常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如《采桑曲》、《枫桥夜泊》以及《春归何处》的第一乐段都采用这种规整的结构。他也常常根据诗词的走向而采用不规整的音乐句式或紧缩的再现段落。《给》这首歌曲就是采用不对称的结构每个乐段都为三个乐句,具有散文似的独特的韵味。在这首作品中,他不仅呈现了诗歌的韵律,而且音乐的流畅性和独立性也鲜明地显现出来。《山中》的第三乐段就是第一乐段的紧缩再现。第一乐句的伴奏织体较第一乐段的伴奏织体旋律到左手的高八度。第二乐句采用第一乐段结束句的变化再现。徐志摩诗中的“掉”、“不惊”、“吹”等词通过陈田鹤的音乐处理显得更加生动鲜明。
二、中国民族特色的韵味
陈田鹤在初期的艺术歌曲《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清平乐·春归何处》、《良夜》都浸透出一种悲凉的情绪。这三首歌曲秉承了其师黄自老师的“吸收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思想,都显露出舒伯特式的创作手法。在作品的意境、写作手法并没有太多体现中国的民族性要素。
1933年至30年代末,是陈田鹤作品出产的高峰期。许多流传较广的歌曲都出自这一时期,如《采桑曲》、《枫桥夜泊》、《月下雷锋》、《给》、《牧歌》和《山中》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正是这一时期陈田鹤渐渐在其作品中显露出中国民族特色韵味。而40年代陈田鹤后期也就是成熟期创作的艺术歌曲《江城子》、《制寒衣》、《怀念曲》更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情中。早在唐代,诗人司空图便在《与李生论诗书》中道:“辩于味而可以言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①司空图将“韵”和“味”两个概念孕育而出,提出“韵味说”这一诗歌理论,表明诗歌的创作应该充分留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而他的另一个主张 “其精髓在于追求诗歌的朦胧、含蓄、蕴藉之美,主张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应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 ②。陈田鹤的艺术歌曲的韵味美恰恰和这一主张吻合。陈田鹤的歌曲充分留有“韵”和“味”,将诗词仔细斟酌,将诗词的韵脚韵尾等通过歌曲展现。而司空图主张“追求诗歌的朦胧、含蓄、蕴藉之美”无不在陈田鹤的歌曲中得到体现。
陈田鹤与其师黄自的音乐创作思想吻合,希望运用西洋的音乐创作手法,来写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因此,写作上运用西洋的作曲技法与和声体系,曲式上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旋律构成上运用五声音阶,引入民间音乐元素便形成了陈田鹤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
他的《枫桥夜泊》堪称他的创作典范,曲调委婉幽静,伴奏音型晶莹剔透,夜的宁静深远透过民族性的五声调式展现夜下泊船的无奈寂寞之情。划桨声、水中、钟声都在陈田鹤的笔下栩栩如生地体现。
(一)五声音阶的运用
他常常在旋律构成中采用五声音阶的写作方式。引入中国民间音乐的基本元素再辅以西洋作曲技巧。如《采莲谣》第19小节-22小节(“你划桨,我撑蒿”)采用旋律模进的方式。旋律多运用三度和旋律的级进,具有浓厚的民族音乐色彩。
《采桑曲》是1933年为响应黄自的为社会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号召而写作的,此歌也因此选编入黄自、张玉珍等人所编写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整首歌只有四句歌词“晴采桑,雨采桑,田间陌上家家忙。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着麻衣裳”。歌曲是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最有特色的应该是五声音阶的运用。陈田鹤的艺术歌曲歌词冼练,词意深刻,乐句优美生动,气势开阔,意境深远,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他将自己的爱恨情仇与宋词的雄浑、浪漫,抑或于现代诗词的浪漫、含蓄、忧伤融合得天衣无缝。我们在演唱他的作品时,应该精心设计他艺术歌曲的每一个气口,每一个力度的变化,每一个诗词的意境,以尽可能地完整表达出歌曲的内涵和精髓。
《枫桥夜泊》采用了五声音阶的写作方式。歌词选自张继的七言格律诗。每一个字对一个音。伴奏音型左手是主旋律的轻吟,右手采用音程和和弦的交替使用,五声音阶的使用使整首曲子的“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民族调式的运用
中国的民族调式不同于西洋的大小调,宫商角徽羽的不同调式,生动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音乐。陈田鹤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曲式上多采用民族调式,使其更具民族特色,如《采桑曲》采用的是D宫调式。梁茂春先生说:“陈田鹤的艺术歌曲《采桑曲》意韵天然,可以说是作曲家最本色的作品。”其实陈田鹤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意韵天然”。
(三)起承转合的结构
中国民族音乐、民间歌曲的基本结构通常都是由四个乐句,通过“起承转合”组成的,陈田鹤许多作品正是采用了这样的基本结构,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韵味,比如《山中》A段的四个乐句是起承转合式的。全段18个小节,从第3小节开始,每4小节一个乐句,工工整整的起承转合使得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天衣无缝。
他的其他作品,如《采桑曲》 《枫桥夜泊》等也都是4小节一个乐句,严谨而又自然的起承转合,体现了陈田鹤娴熟的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的能力。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追求诗与音乐的结合,追求词的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契合,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同时,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民族风格。他的艺术歌曲像一幅如歌如诗的、线条朦胧、意境深邃的山水画,完美地诠释了诗中有音,音中有画,音中有诗的意境以及清淡高雅、含蓄委婉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杨苑(198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温州,单位:上海市徐汇区西南文化艺术中心(徐汇区文化馆)职位:创辅部,学位: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关键词】陈田鹤清淡高雅含蓄委婉创作特色
陈田鹤(1911~1955),原名陈启东,1911年12月8日生于浙江温州永嘉,1930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作曲,与江定仙、贺绿汀、刘雪庵并称为黄自的“四大弟子”。1951年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从事作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成绩斐然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涉猎多个领域,如钢琴作品5首、民歌改编曲8首、器乐曲9首、声乐套曲5部,这其中最卓越、影响最大的是其在歌曲创作上的造诣。迄今能找到谱子的共有一百零三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抒情艺术歌曲(34首)、儿童歌曲(32首)、社会性政治性歌曲(41首,以抗战歌曲为多)。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期,陈田鹤也是作曲家行列中的一位佼佼者。艺术歌曲是音乐和诗歌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诗意蕴内涵,蕴藉细腻,钢琴伴奏和诗歌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写作艺术歌曲,曲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还需要极具天赋的以音乐来精准而形象地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能力。陈田鹤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高超写作技巧和极具天赋的作曲家。
一、音乐与诗的结合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清新高雅,格调细腻优美。《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是诗与乐结合的相当契合的一首作品。诗词选用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诗句。整首作品只有短短的十小节,分为4个乐句,却通过采用一字一音和四度模进等手法勾画出古诗词所表达的神秘的意境。作品的伴奏也写得颇具特色,和声色彩晶莹剔透。右手在高声区弹奏出干净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和弦,左手在低声部轻轻吟唱单音,宁静祥和的夜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枫桥夜泊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常常根据诗词的落脚和韵律来设计乐曲的结构和旋律走向。若歌词本身较为规整,他常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如《采桑曲》、《枫桥夜泊》以及《春归何处》的第一乐段都采用这种规整的结构。他也常常根据诗词的走向而采用不规整的音乐句式或紧缩的再现段落。《给》这首歌曲就是采用不对称的结构每个乐段都为三个乐句,具有散文似的独特的韵味。在这首作品中,他不仅呈现了诗歌的韵律,而且音乐的流畅性和独立性也鲜明地显现出来。《山中》的第三乐段就是第一乐段的紧缩再现。第一乐句的伴奏织体较第一乐段的伴奏织体旋律到左手的高八度。第二乐句采用第一乐段结束句的变化再现。徐志摩诗中的“掉”、“不惊”、“吹”等词通过陈田鹤的音乐处理显得更加生动鲜明。
二、中国民族特色的韵味
陈田鹤在初期的艺术歌曲《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清平乐·春归何处》、《良夜》都浸透出一种悲凉的情绪。这三首歌曲秉承了其师黄自老师的“吸收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思想,都显露出舒伯特式的创作手法。在作品的意境、写作手法并没有太多体现中国的民族性要素。
1933年至30年代末,是陈田鹤作品出产的高峰期。许多流传较广的歌曲都出自这一时期,如《采桑曲》、《枫桥夜泊》、《月下雷锋》、《给》、《牧歌》和《山中》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正是这一时期陈田鹤渐渐在其作品中显露出中国民族特色韵味。而40年代陈田鹤后期也就是成熟期创作的艺术歌曲《江城子》、《制寒衣》、《怀念曲》更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情中。早在唐代,诗人司空图便在《与李生论诗书》中道:“辩于味而可以言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①司空图将“韵”和“味”两个概念孕育而出,提出“韵味说”这一诗歌理论,表明诗歌的创作应该充分留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而他的另一个主张 “其精髓在于追求诗歌的朦胧、含蓄、蕴藉之美,主张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应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 ②。陈田鹤的艺术歌曲的韵味美恰恰和这一主张吻合。陈田鹤的歌曲充分留有“韵”和“味”,将诗词仔细斟酌,将诗词的韵脚韵尾等通过歌曲展现。而司空图主张“追求诗歌的朦胧、含蓄、蕴藉之美”无不在陈田鹤的歌曲中得到体现。
陈田鹤与其师黄自的音乐创作思想吻合,希望运用西洋的音乐创作手法,来写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因此,写作上运用西洋的作曲技法与和声体系,曲式上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旋律构成上运用五声音阶,引入民间音乐元素便形成了陈田鹤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
他的《枫桥夜泊》堪称他的创作典范,曲调委婉幽静,伴奏音型晶莹剔透,夜的宁静深远透过民族性的五声调式展现夜下泊船的无奈寂寞之情。划桨声、水中、钟声都在陈田鹤的笔下栩栩如生地体现。
(一)五声音阶的运用
他常常在旋律构成中采用五声音阶的写作方式。引入中国民间音乐的基本元素再辅以西洋作曲技巧。如《采莲谣》第19小节-22小节(“你划桨,我撑蒿”)采用旋律模进的方式。旋律多运用三度和旋律的级进,具有浓厚的民族音乐色彩。
《采桑曲》是1933年为响应黄自的为社会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号召而写作的,此歌也因此选编入黄自、张玉珍等人所编写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整首歌只有四句歌词“晴采桑,雨采桑,田间陌上家家忙。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着麻衣裳”。歌曲是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最有特色的应该是五声音阶的运用。陈田鹤的艺术歌曲歌词冼练,词意深刻,乐句优美生动,气势开阔,意境深远,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他将自己的爱恨情仇与宋词的雄浑、浪漫,抑或于现代诗词的浪漫、含蓄、忧伤融合得天衣无缝。我们在演唱他的作品时,应该精心设计他艺术歌曲的每一个气口,每一个力度的变化,每一个诗词的意境,以尽可能地完整表达出歌曲的内涵和精髓。
《枫桥夜泊》采用了五声音阶的写作方式。歌词选自张继的七言格律诗。每一个字对一个音。伴奏音型左手是主旋律的轻吟,右手采用音程和和弦的交替使用,五声音阶的使用使整首曲子的“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民族调式的运用
中国的民族调式不同于西洋的大小调,宫商角徽羽的不同调式,生动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音乐。陈田鹤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曲式上多采用民族调式,使其更具民族特色,如《采桑曲》采用的是D宫调式。梁茂春先生说:“陈田鹤的艺术歌曲《采桑曲》意韵天然,可以说是作曲家最本色的作品。”其实陈田鹤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意韵天然”。
(三)起承转合的结构
中国民族音乐、民间歌曲的基本结构通常都是由四个乐句,通过“起承转合”组成的,陈田鹤许多作品正是采用了这样的基本结构,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韵味,比如《山中》A段的四个乐句是起承转合式的。全段18个小节,从第3小节开始,每4小节一个乐句,工工整整的起承转合使得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天衣无缝。
他的其他作品,如《采桑曲》 《枫桥夜泊》等也都是4小节一个乐句,严谨而又自然的起承转合,体现了陈田鹤娴熟的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的能力。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追求诗与音乐的结合,追求词的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契合,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同时,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民族风格。他的艺术歌曲像一幅如歌如诗的、线条朦胧、意境深邃的山水画,完美地诠释了诗中有音,音中有画,音中有诗的意境以及清淡高雅、含蓄委婉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杨苑(198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温州,单位:上海市徐汇区西南文化艺术中心(徐汇区文化馆)职位:创辅部,学位: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