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银行业经营环境展望
经济环境方面,由于存在增长和转型的双重困境,短期内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传统行业经营波动风险、保持金融体系良性运转,或许才能给转型带来时间和空间,预计2013年的投资贡献度将继续提升。金融生态继续沿市场化方向前行,具体来讲:(1)监管生态方面,央行灵活运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监管政策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间平衡;(2)金融市场生态方面,直接融资发展导致投融资结构变化,市场主体沿多元化、工具沿多样化、传导机制沿市场化方向发展;(3)机构生态方面,准入限制放松下竞争格局加剧,金融子行业间的业务经营界限正被打破。
经济环境:存在增长和转型的长期困境,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乐观
经济存在增长和转型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传统增长模式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低效率现象,另一方面是短期内难以找到转型突破点,新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及终端需求偏低。因此,从长期来看,仍然需要改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提升要素生产率;但短期来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传统行业经营波动风险、保持金融体系良性运转,或许才能给转型带来时间和空间。
2013年宏观经济环境平稳,经济增长仍将以投资拉动为主:即对外稳定出口,对内将投资拉动经济的贡献度维持在偏高水平;另外,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或许暗示了未来较长时期政府将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城市集群效应,经济含义是可能仍将强化基建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作用。
金融生态。监管手段市场化,金融市场活力增加,机构竞争格局加剧。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内部多重目标的抉择困境和内外部发展不平衡的纠结。货币政策制定的困境和纠结,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来缓解(见图1)。央行希望发挥金融活动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持政策工具的精准有效使用,调控的手段将更加市场化和多样化。具体而言:(1)强化金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巩固利率市场化成果,推动存款保险制度设立;在银行间市场放松发债准入来促进金融支持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贸易结算范围,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内的使用范围,增加央行政策制定的独立性。(2)拓宽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除常规的准备金和利率工具外,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使用,平衡长短期流动性波动,在基础货币增长面临挑战时暂停央票发行,提升正逆回购工具使用频率;不排除使用再贷款、再贴现、中央银行借款等工具,增加货币政策工具的多样化。(3)改善金融市场的定价及运行机制:强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于金融资产的基础定价功能;通过资金市场拆借利率的变化来促进金融机构合理资产配置;推进金融机构强化风险定价理念。
总之,央行开始关注货币政策多重目标之间的平衡,操作工具更加具有针对性,并推动金融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独立性的长效纡困,也有利于把握形势,精准调控。
监管政策则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平衡:(1)从机构监管角度,将继续放松机构设置和业务准入限制;(2)从业务创新角度,強化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和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3)从风险管理角度,需要关注产品创新对于业务风险增加和政策目标的挑战。
市场生态。直接融资发展导致融资结构变化,金融工具持续创新、市场机制更加灵活。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直接融资发展迅猛,债券规模(剔除国债金融债央票后)年均增长30%以上,2012年三季度末已经提升至6.9万亿元,股票融资在波动中前行,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总量比例下降至60%以内,趋势仍在持续;另一方面,以理财业务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及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也将持续放大。
二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金融工具持续创新。(1)融资主体多元化:除银行外,信托等“影子银行”机构、基金、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是企业部门都成为了金融市场上的参与主体。(2)融资工具多样化:除贷款外,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固定收益类直接融资工具均成为信用工具。(3)融资机制更加灵活。基于监管限制和客户需求变化,金融机构加强业务协作,比如银信类、银证类产品大幅增加,融资效率显著提升。(4)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信用创造者,传统的“贷款—货币”的货币传导机制发生变化: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向社会提供了信用,因此也成为了货币创造者,仅针对存款性公司(主要是银行)的“负债方”的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信用状况,而理财产品的表内外转化加剧货币统计口径的误差。当然,包括间接和直接融资市场的“资产方”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提出,使得在监测效果上有显著改善。
三是影子银行体系蓬勃发展,金融体系的投融资活力持续提升。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尚未统一,其实影子银行体系指的是发挥与商业银行类似的功能的市场型金融中介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为理解现代金融体系演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是理解现代金融市场功能的一个重要维度,其内容总体上包括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表外活动,包括承兑汇票、委托存贷款、银行理财等等。二是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银行类业务服务,比如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非传统银行类业务的创新发展,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但是,由于监管不透明、统计困难,影子银行体系积聚的信用风险正在上行。从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数据上来看,商业汇票规模8.4万亿元,委托贷款约为5.4万亿元,信托贷款约为2.4万亿元,信托产品规模约为6.3万亿。
机构生态。金融竞争格局加剧,业务经营界限被打破。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使得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格局加剧,金融机构类型、数量、规模持续增加。近几年来,由于监管的放松、市场容量的增加,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加剧,尤其是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信托业和小额贷款公司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年均资产增速在30%以上;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增速15%左右,基本与货币供应速度相当。同时,资本市场的创新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竞争格局加剧。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我国大型银行2011年末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为47.3%,较2003年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经营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十年间市场份额占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预计,随着金融机构设置权利向民营资本放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中小金融机构仍将获得更快的发展。监管放松和金融工具创新使得银行和非银行类机构的经营界限日益模糊:以银行和证券为例,银行具备提供信用融资、投资银行(债券承销)、财富管理以及资金清算功能;而证券公司目前仅可以提供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类金融服务产品,部分创新产品可以提供融资功能(因此就具有了信用创造能力),但尚不具备资金清算功能。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进行时,成功突围看“三化”
金融生态变化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金融监管思路变化、直接融资发展、机构竞争加剧为银行业经营带来挑战,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首先是转变规模扩张模式,从高资本消耗模式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其次是优化表内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信贷客户调整,提升资金业务配置比重,创新表外业务以增加收入来源;最后是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并改善利润贡献要素,形成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银行步入差异化经营转型期,具备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综合化发展能力的银行有望顺利突围(见图2)。
资产负债表的优化。以往资产负债表扩张伴随着风险资产的快速增加和资本的快速消耗。银行业资产规模从2003年的27.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三季度末的126万亿元,信贷年均增速达到15%,同期货币年均增速超过16%,规模扩张对银行盈利贡献度达到57%。最近五年,我国银行业风险资产年均增长23%,对资本需求不断增加,内源性补充不足以应对资本充率下滑,外部股权融资需求加大,过去五年来上市银行共从股票市场融资6000亿元,占全市场融资总量的18%。未来,伴随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实施,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要银行业降低资本消耗,当前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更加不可持续,银行业存在资产负债表扩张放缓的客观压力。当前发展低资本占用的规模扩张模式成为现实选择。资本节约要求银行放慢风险资产规模扩张,因此银行开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配置,比如零售信贷、债券和同业拆借业务的比重。2012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开始低于生息资产,中期分别较年初增加了10.9%和8.4%,表明银行已经开始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来平衡规模扩张和节约资本的要求。
顺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根据流动性的阶段性波动灵活处理资金业务。首先是顺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银行债券资产比例继续增加。其次是银行间拆借市场成为银行平衡盈利目标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市场,银行同业业务比例逐年提升。
关注客户融资方式改变以及客户分布的变化,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由于大型企业获得债券融资所支出的成本显著低于贷款融资,因此不少企业开始转向直接融资方式来负债。与此同时,银行主动适应这一过程,开始加大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来进行信贷客户的结构调整。2012年三季末银行体系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超过11万亿元,2009年才不到6万亿元。
突破资金来源的瓶颈,强化表内外负债产品创新。表内负债吸收上,降低传统的存款负债比例、增加同业负债规模。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存款占负债比下降(以借入资金代替),银行加强对于负债成本的主动管理。上市银行中同业拆出占资产比自2005年的6%提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12%,同期同业拆入占负债比由7%提升至1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40%。表外负债吸收上,依托理财产品创新来留存客户。2012年前十月,银行业理财发行数量高达2.53万只,较2011年同期增加30%左右;预计目前理财余额超过4万亿元,较2012年初增加30%以上。
银行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三化”
在行业经营模式改变背景下,银行间开始呈现差异化经营格局。银行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综合化发展能力(简称“三化”),即:(1)专业化管理,即通过专业化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且确保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市场化经营,即适应金融制度改革和市场创新,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对于市场运行的判断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3)综合化发展,即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主动打通金融服务界限,夯实银行的长效增长实力。
专业化管理。它有利于通过专业化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且确保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银行实际经验来看,专业化管理特征表现在:一是战略定位明确。自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依据自身客户分布、经营优势来推动经营转型,比如民生银行定位发展“小微+财富管理”,招商银行“两小战略”,兴业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提供方”,华夏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工商银行“综合化+国际化”战略,农业银行“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等等。业务定位的清晰有利于公司根据自身优势,顺利找到目标客户群体,既避免过度竞争,也带来了新的业务空间。二是从纵向管理到矩阵式管理,业务条线清晰。由于经营机构和网点遍布全国范围,因此以往银行主要采取总行-分行的区域纵向管理模式,但上述架构在金融信息化、金融需求增加的环境下,往往导致成本费用过高、效率偏低的局面。自民生银行开展事业部改革以来,各家银行也陆续加强业务条线的改革和管理架构的设计,目前银行往往采取矩阵式管理模式,即既保留传统的纵向总分行管理架构、也开始强化横向的业务条线设计(比如公司业务条线、零售业务条线和金融市场条线和财富管理条线等等)。
市场化经营。它适应金融制度改革和市场创新,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对于市场运行的判断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具体而言,市场化经营银行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业务创新能力强。创新对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意义再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由于银监会相对宽松的监管思路(即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以及不违反法律的,银行都可以做,只有当某类金融产品规模过高、存在潜在风险时才出台规定限制),银行体系的产品创新力度较高。目前银行资产端创新多集中在信贷额度管制下的“逃额度”创新,负债端创新多为资金来源紧张格局下的理财产品创新,且同质化较强,受监管影响较大。在金融竞争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业务创新能力将对银行经营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正面贡献。二是风险定价水平高。以往银行的信贷投向和定价机制相对僵化,但在当前金融市场变迁、金融改革推进和金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果要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必须加强自身对于各类资产不同方面的风险识别,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及根据各类资产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
综合化发展。它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主动打通金融服务界限,夯实银行的长效增长实力。具体而言,综合化发展的银行特征:一是强化金融服务理念,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从金融需求来看,企业及居民的需求往往不能仅由一种产品来满足,通常包括融资类、结算类、财富管理类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以客户需求出发,强化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往往有利于留存客户和业务拓展。近几年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产品都呈现类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金融牌照全面,能够发挥协同效应。目前中国还是采取分业监管的思路,因此银行涉及其他非银行业务领域只能通过控股公司模式,因此大中型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占据优势。目前,银行基本上形成基金、证券、保險、租赁的全牌照业务,从而有利于银行表内外资产的腾挪,也有利于银行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满足,还有利于银行托管业务收入的增加等协同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以兴业银行为例,兴业信托过去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信托资产超过2000亿元。
经营转型带来多元化风险,行业基本面保持稳定
银行业经营结构转型为其带来多元化的经营风险,既表现为金融脱媒背景下表外业务风险的增加,也表现为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仍最为重要的信用风险领域,预期银行业长期均衡不良率在2%~3%左右,但2013年银行业不良率可能仅平稳上升,有望稳定于1%~1.2%,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启稳对于资产质量压力的缓解,使得生产制造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等领域不良贷款得以温和暴露。
预计2013年信贷增长8.5万亿元,M2增速13%~14%,准备金率可能有1~2次相机调整,基准利率调整可能性偏低。在相对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主动管理息差,另一方面通过表外业务持续创新参与社会融资进程。预计全年利息收入与手续费收入小幅正增长(8%~10%),信用成本稳定在0.5%附近。上调银行业2013年盈利增速预测至9.6%,一季度增速7.8%或为全年低点。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成员:朱琰 肖斐斐 王一峰 向启)
经济环境方面,由于存在增长和转型的双重困境,短期内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传统行业经营波动风险、保持金融体系良性运转,或许才能给转型带来时间和空间,预计2013年的投资贡献度将继续提升。金融生态继续沿市场化方向前行,具体来讲:(1)监管生态方面,央行灵活运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监管政策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间平衡;(2)金融市场生态方面,直接融资发展导致投融资结构变化,市场主体沿多元化、工具沿多样化、传导机制沿市场化方向发展;(3)机构生态方面,准入限制放松下竞争格局加剧,金融子行业间的业务经营界限正被打破。
经济环境:存在增长和转型的长期困境,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乐观
经济存在增长和转型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传统增长模式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低效率现象,另一方面是短期内难以找到转型突破点,新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及终端需求偏低。因此,从长期来看,仍然需要改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提升要素生产率;但短期来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降低传统行业经营波动风险、保持金融体系良性运转,或许才能给转型带来时间和空间。
2013年宏观经济环境平稳,经济增长仍将以投资拉动为主:即对外稳定出口,对内将投资拉动经济的贡献度维持在偏高水平;另外,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或许暗示了未来较长时期政府将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城市集群效应,经济含义是可能仍将强化基建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作用。
金融生态。监管手段市场化,金融市场活力增加,机构竞争格局加剧。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内部多重目标的抉择困境和内外部发展不平衡的纠结。货币政策制定的困境和纠结,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市场化的制度改革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来缓解(见图1)。央行希望发挥金融活动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持政策工具的精准有效使用,调控的手段将更加市场化和多样化。具体而言:(1)强化金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巩固利率市场化成果,推动存款保险制度设立;在银行间市场放松发债准入来促进金融支持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贸易结算范围,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内的使用范围,增加央行政策制定的独立性。(2)拓宽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除常规的准备金和利率工具外,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使用,平衡长短期流动性波动,在基础货币增长面临挑战时暂停央票发行,提升正逆回购工具使用频率;不排除使用再贷款、再贴现、中央银行借款等工具,增加货币政策工具的多样化。(3)改善金融市场的定价及运行机制:强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于金融资产的基础定价功能;通过资金市场拆借利率的变化来促进金融机构合理资产配置;推进金融机构强化风险定价理念。
总之,央行开始关注货币政策多重目标之间的平衡,操作工具更加具有针对性,并推动金融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独立性的长效纡困,也有利于把握形势,精准调控。
监管政策则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平衡:(1)从机构监管角度,将继续放松机构设置和业务准入限制;(2)从业务创新角度,強化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和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3)从风险管理角度,需要关注产品创新对于业务风险增加和政策目标的挑战。
市场生态。直接融资发展导致融资结构变化,金融工具持续创新、市场机制更加灵活。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直接融资发展迅猛,债券规模(剔除国债金融债央票后)年均增长30%以上,2012年三季度末已经提升至6.9万亿元,股票融资在波动中前行,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总量比例下降至60%以内,趋势仍在持续;另一方面,以理财业务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及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也将持续放大。
二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金融工具持续创新。(1)融资主体多元化:除银行外,信托等“影子银行”机构、基金、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是企业部门都成为了金融市场上的参与主体。(2)融资工具多样化:除贷款外,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固定收益类直接融资工具均成为信用工具。(3)融资机制更加灵活。基于监管限制和客户需求变化,金融机构加强业务协作,比如银信类、银证类产品大幅增加,融资效率显著提升。(4)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信用创造者,传统的“贷款—货币”的货币传导机制发生变化: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向社会提供了信用,因此也成为了货币创造者,仅针对存款性公司(主要是银行)的“负债方”的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信用状况,而理财产品的表内外转化加剧货币统计口径的误差。当然,包括间接和直接融资市场的“资产方”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提出,使得在监测效果上有显著改善。
三是影子银行体系蓬勃发展,金融体系的投融资活力持续提升。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尚未统一,其实影子银行体系指的是发挥与商业银行类似的功能的市场型金融中介体系。影子银行体系为理解现代金融体系演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是理解现代金融市场功能的一个重要维度,其内容总体上包括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表外活动,包括承兑汇票、委托存贷款、银行理财等等。二是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银行类业务服务,比如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非传统银行类业务的创新发展,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但是,由于监管不透明、统计困难,影子银行体系积聚的信用风险正在上行。从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数据上来看,商业汇票规模8.4万亿元,委托贷款约为5.4万亿元,信托贷款约为2.4万亿元,信托产品规模约为6.3万亿。
机构生态。金融竞争格局加剧,业务经营界限被打破。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使得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格局加剧,金融机构类型、数量、规模持续增加。近几年来,由于监管的放松、市场容量的增加,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加剧,尤其是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信托业和小额贷款公司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年均资产增速在30%以上;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增速15%左右,基本与货币供应速度相当。同时,资本市场的创新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竞争格局加剧。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我国大型银行2011年末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为47.3%,较2003年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经营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十年间市场份额占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预计,随着金融机构设置权利向民营资本放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中小金融机构仍将获得更快的发展。监管放松和金融工具创新使得银行和非银行类机构的经营界限日益模糊:以银行和证券为例,银行具备提供信用融资、投资银行(债券承销)、财富管理以及资金清算功能;而证券公司目前仅可以提供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类金融服务产品,部分创新产品可以提供融资功能(因此就具有了信用创造能力),但尚不具备资金清算功能。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进行时,成功突围看“三化”
金融生态变化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金融监管思路变化、直接融资发展、机构竞争加剧为银行业经营带来挑战,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首先是转变规模扩张模式,从高资本消耗模式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其次是优化表内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信贷客户调整,提升资金业务配置比重,创新表外业务以增加收入来源;最后是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并改善利润贡献要素,形成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银行步入差异化经营转型期,具备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综合化发展能力的银行有望顺利突围(见图2)。
资产负债表的优化。以往资产负债表扩张伴随着风险资产的快速增加和资本的快速消耗。银行业资产规模从2003年的27.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三季度末的126万亿元,信贷年均增速达到15%,同期货币年均增速超过16%,规模扩张对银行盈利贡献度达到57%。最近五年,我国银行业风险资产年均增长23%,对资本需求不断增加,内源性补充不足以应对资本充率下滑,外部股权融资需求加大,过去五年来上市银行共从股票市场融资6000亿元,占全市场融资总量的18%。未来,伴随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实施,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要银行业降低资本消耗,当前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更加不可持续,银行业存在资产负债表扩张放缓的客观压力。当前发展低资本占用的规模扩张模式成为现实选择。资本节约要求银行放慢风险资产规模扩张,因此银行开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配置,比如零售信贷、债券和同业拆借业务的比重。2012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开始低于生息资产,中期分别较年初增加了10.9%和8.4%,表明银行已经开始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来平衡规模扩张和节约资本的要求。
顺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根据流动性的阶段性波动灵活处理资金业务。首先是顺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银行债券资产比例继续增加。其次是银行间拆借市场成为银行平衡盈利目标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市场,银行同业业务比例逐年提升。
关注客户融资方式改变以及客户分布的变化,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由于大型企业获得债券融资所支出的成本显著低于贷款融资,因此不少企业开始转向直接融资方式来负债。与此同时,银行主动适应这一过程,开始加大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来进行信贷客户的结构调整。2012年三季末银行体系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超过11万亿元,2009年才不到6万亿元。
突破资金来源的瓶颈,强化表内外负债产品创新。表内负债吸收上,降低传统的存款负债比例、增加同业负债规模。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存款占负债比下降(以借入资金代替),银行加强对于负债成本的主动管理。上市银行中同业拆出占资产比自2005年的6%提升至2012年三季度末的12%,同期同业拆入占负债比由7%提升至1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40%。表外负债吸收上,依托理财产品创新来留存客户。2012年前十月,银行业理财发行数量高达2.53万只,较2011年同期增加30%左右;预计目前理财余额超过4万亿元,较2012年初增加30%以上。
银行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三化”
在行业经营模式改变背景下,银行间开始呈现差异化经营格局。银行能否转型成功取决于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综合化发展能力(简称“三化”),即:(1)专业化管理,即通过专业化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且确保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市场化经营,即适应金融制度改革和市场创新,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对于市场运行的判断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3)综合化发展,即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主动打通金融服务界限,夯实银行的长效增长实力。
专业化管理。它有利于通过专业化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且确保客户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银行实际经验来看,专业化管理特征表现在:一是战略定位明确。自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依据自身客户分布、经营优势来推动经营转型,比如民生银行定位发展“小微+财富管理”,招商银行“两小战略”,兴业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提供方”,华夏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工商银行“综合化+国际化”战略,农业银行“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等等。业务定位的清晰有利于公司根据自身优势,顺利找到目标客户群体,既避免过度竞争,也带来了新的业务空间。二是从纵向管理到矩阵式管理,业务条线清晰。由于经营机构和网点遍布全国范围,因此以往银行主要采取总行-分行的区域纵向管理模式,但上述架构在金融信息化、金融需求增加的环境下,往往导致成本费用过高、效率偏低的局面。自民生银行开展事业部改革以来,各家银行也陆续加强业务条线的改革和管理架构的设计,目前银行往往采取矩阵式管理模式,即既保留传统的纵向总分行管理架构、也开始强化横向的业务条线设计(比如公司业务条线、零售业务条线和金融市场条线和财富管理条线等等)。
市场化经营。它适应金融制度改革和市场创新,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提升银行对于市场运行的判断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具体而言,市场化经营银行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业务创新能力强。创新对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意义再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由于银监会相对宽松的监管思路(即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以及不违反法律的,银行都可以做,只有当某类金融产品规模过高、存在潜在风险时才出台规定限制),银行体系的产品创新力度较高。目前银行资产端创新多集中在信贷额度管制下的“逃额度”创新,负债端创新多为资金来源紧张格局下的理财产品创新,且同质化较强,受监管影响较大。在金融竞争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业务创新能力将对银行经营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正面贡献。二是风险定价水平高。以往银行的信贷投向和定价机制相对僵化,但在当前金融市场变迁、金融改革推进和金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果要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必须加强自身对于各类资产不同方面的风险识别,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及根据各类资产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
综合化发展。它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主动打通金融服务界限,夯实银行的长效增长实力。具体而言,综合化发展的银行特征:一是强化金融服务理念,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从金融需求来看,企业及居民的需求往往不能仅由一种产品来满足,通常包括融资类、结算类、财富管理类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以客户需求出发,强化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往往有利于留存客户和业务拓展。近几年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产品都呈现类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金融牌照全面,能够发挥协同效应。目前中国还是采取分业监管的思路,因此银行涉及其他非银行业务领域只能通过控股公司模式,因此大中型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占据优势。目前,银行基本上形成基金、证券、保險、租赁的全牌照业务,从而有利于银行表内外资产的腾挪,也有利于银行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满足,还有利于银行托管业务收入的增加等协同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以兴业银行为例,兴业信托过去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信托资产超过2000亿元。
经营转型带来多元化风险,行业基本面保持稳定
银行业经营结构转型为其带来多元化的经营风险,既表现为金融脱媒背景下表外业务风险的增加,也表现为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仍最为重要的信用风险领域,预期银行业长期均衡不良率在2%~3%左右,但2013年银行业不良率可能仅平稳上升,有望稳定于1%~1.2%,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启稳对于资产质量压力的缓解,使得生产制造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等领域不良贷款得以温和暴露。
预计2013年信贷增长8.5万亿元,M2增速13%~14%,准备金率可能有1~2次相机调整,基准利率调整可能性偏低。在相对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主动管理息差,另一方面通过表外业务持续创新参与社会融资进程。预计全年利息收入与手续费收入小幅正增长(8%~10%),信用成本稳定在0.5%附近。上调银行业2013年盈利增速预测至9.6%,一季度增速7.8%或为全年低点。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成员:朱琰 肖斐斐 王一峰 向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