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一直是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出题点。为使学生容易接受、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运用典型的经典诗词循循善诱。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虚实结合 虚 实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由此可见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的特点,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那么在诗词理论里,虚与实的主要内涵指什么呢?我们先细看两首《卜算子·咏梅》,以窥得一二。
卜算子?摇?摇?摇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摇?摇?摇?摇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两词的上片,“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和“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都是描写眼前所见景象,而两词的下片“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都是词人想象而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实”,称后者为“虚”。
虚,即空虚,空无所有;实,即真实,实在。在古诗词里面,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其实,在古典诗词里,虚实的用法并不少见。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实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虚写“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柳永的《雨霖铃》,实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虚写“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姜夔的《扬州慢》,实写:“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虚写““春风十里”、“竹西佳处”,通过今昔对比,引发昔盛今衰的感伤,控诉了金兵的掠夺战争所造成的沉重灾难,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苟且偷生的唾弃和谴责。
关于实的辩证关系,吴乔曾在《围炉诗话》中这样阐明:“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对于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出题点。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说“我思人”,而说“人思我”,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杜甫也有《月夜》一首: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通过想象,从对方着想,刻画妻子独自看月形象,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经包含其中,这种虚写使整首诗词摇曳生辉。
在语文版高中教材《唐宋诗词鉴赏》(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别绪诗词汇编中,有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踏莎行》,其中词的上阕是眼前实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描写融怡明媚的仲春,令人顾盼生辉、流连忘返的春景触动了征人的离愁,而离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路程的遥远而变少,恰恰却越积越多,好比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迢迢不断、无止无休。下片词人笔锋一转,从虚处着笔:“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通过行人对闺中佳人的设想,想象对方此刻正在凭高望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
必修三入选的柳永的《八声甘州》中,也有相同手法的应用:“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表达内容上,“我思人”还只是单相思,写“人思我”是出于“我”的想象,比起直陈“我思人”更能说明“我”的思念之深;从艺术手法上,这样写显得文笔更曲折,更值得玩味。
先与之必将取之,在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诗词鉴赏,就曾出现过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设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这首唐诗主要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再来看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古诗词鉴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诗人借助想象,从对面生情,站在友人角度,虚写了朋友与自己分手后,在夜泊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两岸猿猴的清幽的啼声,睡不安恬,甚至梦中也无法消除那份孤寂愁苦。这样的写法就进一步表现了离别时对朋友的留恋深情和惆怅感伤。
尽管在古诗鉴赏技巧讲解中涉及虚实结合,学生也了解此的技巧运用既会使诗中形象鲜明生动,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又能给读者留下自想象的空间,然而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概我们还需要在授人以渔、施之以法上继续下功夫,让学生勤加操练,希冀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虚实结合 虚 实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由此可见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的特点,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那么在诗词理论里,虚与实的主要内涵指什么呢?我们先细看两首《卜算子·咏梅》,以窥得一二。
卜算子?摇?摇?摇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摇?摇?摇?摇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两词的上片,“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和“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都是描写眼前所见景象,而两词的下片“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都是词人想象而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实”,称后者为“虚”。
虚,即空虚,空无所有;实,即真实,实在。在古诗词里面,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其实,在古典诗词里,虚实的用法并不少见。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实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虚写“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柳永的《雨霖铃》,实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虚写“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姜夔的《扬州慢》,实写:“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虚写““春风十里”、“竹西佳处”,通过今昔对比,引发昔盛今衰的感伤,控诉了金兵的掠夺战争所造成的沉重灾难,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苟且偷生的唾弃和谴责。
关于实的辩证关系,吴乔曾在《围炉诗话》中这样阐明:“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对于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出题点。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说“我思人”,而说“人思我”,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杜甫也有《月夜》一首: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通过想象,从对方着想,刻画妻子独自看月形象,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经包含其中,这种虚写使整首诗词摇曳生辉。
在语文版高中教材《唐宋诗词鉴赏》(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别绪诗词汇编中,有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踏莎行》,其中词的上阕是眼前实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描写融怡明媚的仲春,令人顾盼生辉、流连忘返的春景触动了征人的离愁,而离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路程的遥远而变少,恰恰却越积越多,好比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迢迢不断、无止无休。下片词人笔锋一转,从虚处着笔:“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通过行人对闺中佳人的设想,想象对方此刻正在凭高望远,思念旅途中的自己。
必修三入选的柳永的《八声甘州》中,也有相同手法的应用:“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表达内容上,“我思人”还只是单相思,写“人思我”是出于“我”的想象,比起直陈“我思人”更能说明“我”的思念之深;从艺术手法上,这样写显得文笔更曲折,更值得玩味。
先与之必将取之,在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诗词鉴赏,就曾出现过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设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这首唐诗主要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再来看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古诗词鉴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诗人借助想象,从对面生情,站在友人角度,虚写了朋友与自己分手后,在夜泊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两岸猿猴的清幽的啼声,睡不安恬,甚至梦中也无法消除那份孤寂愁苦。这样的写法就进一步表现了离别时对朋友的留恋深情和惆怅感伤。
尽管在古诗鉴赏技巧讲解中涉及虚实结合,学生也了解此的技巧运用既会使诗中形象鲜明生动,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又能给读者留下自想象的空间,然而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概我们还需要在授人以渔、施之以法上继续下功夫,让学生勤加操练,希冀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