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这样的心路历程,在“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理念指导下,反思我们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对备课的研究忽视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的其他环节研究更为重要,所以要倡导和实施“有效备课”。笔者认为,实施有效备课,主要从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活动三方面展开。
一、解读教材
通读全部教材,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熟悉教材编排情况,这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在通读教材时,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既要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还应该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师要关注数学知识的阶段性,善于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课改的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了传统的例题教学了,解决实际问题都是穿插于习题之中的,教师就必须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分段实施,逐步完成总体教学目标。低年级主要是感悟数量关系,教师就要让学生在低年级大量积累数量关系的感性素材,为以后概括出抽象的数量关系奠定基础;到了三年级,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作为教学重点,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中间问题,为今后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做铺垫;到了中高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应从图文问题过渡到文字问题,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到了课时备课,教师应更认真地解读教材,不但读例题、读文字,而且要读图、读练习,因为课改后的教材安排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很多内容的安排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蕴含编者对教学内容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教师不深入解读教材,教学效果将会事倍功半。比如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旧教材安排有16个例题的教学,新教材只安排6个例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个难点不安排在例题教学而安排在练习中,如果教师没有解读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这个难点就无法突破,成为学生今后计算学习的障碍。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安排也是如此,75×101、75×99、75×99 75这些学生含糊难分的类型,都是在练习中出现的。
二、了解学生
朱乐平老师曾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在课前准备时,有一个工作很重要,我们要把学生引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就必须先了解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这句话对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作了通俗的诠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比如浙江的王建良老师在设计“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摈弃教材从生活中的长方体中抽象出长方体特征的安排,利用学生对长方体已有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直接安排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小棒与接头,两人合作搭出长方体,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新知,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体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化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三、设计教学活动
在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后,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和程序把知识呈现,设计什么样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这是每位教师备课时都应考虑的问题。
浙江教坛新秀苏明杰老师在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时,突破难点的设计很有创意,在找角、比角、搭角等游戏活动中体现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1.学生从信封中拿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找一找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的。
2.用吸管折一个角,怎样把这个角变大、变小?
3.设计一种是垂直的、一种是坡度很小的、一种是坡度刚好合适的滑梯,你喜欢哪种滑梯,为什么?怎样改造不合格的滑梯?
教师通过精心预设,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变为可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在找角、比角、改角的游戏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知道角能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使教学目标真实有效地达成。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不备好课,是肯定上不好课的,所以,教师只有认真解读教材,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对教材和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把握,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预案,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的目标。
(责编钟岚)
一、解读教材
通读全部教材,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熟悉教材编排情况,这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在通读教材时,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既要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还应该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师要关注数学知识的阶段性,善于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课改的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了传统的例题教学了,解决实际问题都是穿插于习题之中的,教师就必须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分段实施,逐步完成总体教学目标。低年级主要是感悟数量关系,教师就要让学生在低年级大量积累数量关系的感性素材,为以后概括出抽象的数量关系奠定基础;到了三年级,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作为教学重点,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中间问题,为今后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做铺垫;到了中高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应从图文问题过渡到文字问题,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到了课时备课,教师应更认真地解读教材,不但读例题、读文字,而且要读图、读练习,因为课改后的教材安排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很多内容的安排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蕴含编者对教学内容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教师不深入解读教材,教学效果将会事倍功半。比如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旧教材安排有16个例题的教学,新教材只安排6个例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个难点不安排在例题教学而安排在练习中,如果教师没有解读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这个难点就无法突破,成为学生今后计算学习的障碍。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安排也是如此,75×101、75×99、75×99 75这些学生含糊难分的类型,都是在练习中出现的。
二、了解学生
朱乐平老师曾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在课前准备时,有一个工作很重要,我们要把学生引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就必须先了解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这句话对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作了通俗的诠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比如浙江的王建良老师在设计“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摈弃教材从生活中的长方体中抽象出长方体特征的安排,利用学生对长方体已有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直接安排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小棒与接头,两人合作搭出长方体,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新知,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体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化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三、设计教学活动
在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后,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和程序把知识呈现,设计什么样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这是每位教师备课时都应考虑的问题。
浙江教坛新秀苏明杰老师在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时,突破难点的设计很有创意,在找角、比角、搭角等游戏活动中体现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1.学生从信封中拿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找一找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的。
2.用吸管折一个角,怎样把这个角变大、变小?
3.设计一种是垂直的、一种是坡度很小的、一种是坡度刚好合适的滑梯,你喜欢哪种滑梯,为什么?怎样改造不合格的滑梯?
教师通过精心预设,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变为可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在找角、比角、改角的游戏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知道角能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使教学目标真实有效地达成。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不备好课,是肯定上不好课的,所以,教师只有认真解读教材,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对教材和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把握,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预案,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的目标。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