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易中天学写字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ongqing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中天先生曾在沈阳看望赵本山,赵本山当场写张字送给易中天,易中天则作诗一首,用毛笔抄录后送给赵本山。
   赵本山、易中天都不是书法家,按照常理,名人赵本山送给名人易中天一张字,那是业余水平的应酬之作,谈不上什么“文化含量”,易中天随便写张字回赠赵本山,两位名人的“礼尚往来”也就完成一个回合。然而易中天不是这样,他不但要送给赵本山一张“字”,更要送给他一首诗,他要送给老赵一张“我笔书我诗”的“文化含量”比较高的“字”。这样的一张“字”,较之老赵的那一张信手涂鸦,是不是“文化”得多,可贵得多,也“值钱”得多?
   易中天送给赵本山的那首诗是这样的:“君唱二人转,我讲三人行,走遍天涯皆芳草,满目艳阳春。漫道晨昏短,但问耕耘深,茄子黄瓜老玉米,泥土最清新。”这样一首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的好诗,发自文化名人胸臆,又得主人当场抄录,赵本山肯定会终生视为珍贵礼物。
   易老师待朋友堪称慷慨。要知道,“诗”这个东西和好的书法作品一样,都因难得而宝贵,而“值钱”。
   唐初欧阳询书法水平高,新罗国的商人就来中国买他的字拿回去牟利;稍后白居易诗名大盛,新罗商人又忙着倒卖白居易的新诗,据说从白居易手中搞到一首新诗,在新罗国那里可以卖到“万金”。到了清代,名人曾国藩请大书法家何绍基写张字,何绍基给人写字多是自己作诗、撰联然后书写,一时未得空闲,于是交差就慢了点。身居相位的曾国藩理解何的难处,只得屈尊纡贵,亲自作诗一首派人送给何绍基,顺便催一催“写字”之事。由此可见“诗”与“字”在从前那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诗”价绝对不在“书”价之下。笔者说易中天先生待友慷慨,原因就在这里。
   与何绍基、易中天“我笔书我诗”不同,现在的“书法名人”和赵本山一样,不管给谁写字,来来回回就是抄那几首唐诗、宋词,就是那几句不知抄了几百、几千遍的“厚德载物”“宁静致远”“澄怀观道”之类俗语,文化含量几近于无。不是他们不愿抄自己的诗,而是他们没有何绍基、易中天那样的实力,根本写不出诗来。他们抄写的唐诗、宋词挂在墙上,文化气息贫乏,何谈儒雅风流?这样的“名人书法”,不会有谁认为珍贵。
   因此笔者认为,当今的书法名人,首先应该是个读书多、有文化的人,胸中多一点“丘壑”,笔下才能多一些“内容”。书法名人要么就别动笔,要动笔就应该写点自己的话语,哪怕是实话实说的大白话,也比尽抄唐诗、宋词好上一千倍。这样的要求对普通书法人来说可能有点高,但是对于国家、省、市各级“书法名人”来说,就一点都不高。
   现在的“书法名人”哪个没有大学文凭?有这么高的文凭却表现不出应有的水平与能力,是不是因为自己特别不爱学习?不爱学习偏偏又爱做“书法名人”,这样的“名人”占据了书坛的统治地位,要求这样的书法界出“大家”“大师”,岂不是缘木求鱼?
   笔者索性再说深一点。“书法名人”若是认为上述的要求“太高”,那他主动退出“书法名人”的圈子好了,这很容易做到,从此不再出头露面好了。我们的书法界,不能总是由一群文化欠缺的人,来当徒有其名的“名人”。
   写诗其实也不难。易中天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写诗,他读书多,“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自然而然就会写诗了。于是在赵本山面前,他就可以不但写“字”,更能赠“诗”,展示一种“茄子黄瓜老玉米”以外的别样风景。书法家想向易老师看齐也不难,只需多读点古书,多想想书法本身的“文化属性”,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这样,笔下写出自己的话语,并不比练书法更困难。
   书法人,你要自加压力,把自己锻造成彻彻底底的“文化人”。
其他文献
“中国画”称为“丹青”,同京剧、中医等一样,是我们的国粹。为什么“中国画”叫“丹青”,而不是什么别的,那是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所以人们把绘画称作了“丹青”。如《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于是,民间又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比喻坚贞。丹青两色不易变化:丹
期刊
很多时候,本来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往往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用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局限在了“失败”里,以至于自己把路走断了。  下面就是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在路上,年轻人不停的在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期刊
禅师老了,准备从若干弟子中挑选一人承接衣钵。   禅师指着寺庙远处的高山和河流说:你们看,那是什么,谁能从中悟道,谁就是下一任主持。   大徒弟说:那是高山,那是河流。   二徒弟说:高山是佛,河流也是佛。   三徒弟说:那还是高山,那还是河流。   最小的徒弟听完三位师兄的话,想了一下,说:师傅,我用眼睛看,那是高山,那是河流,闭上眼睛,高山是佛,河流也是佛,最后打坐参禅,发现那还是山
期刊
岁月修行  ——雨声里,静听流年偷换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是南宋遗民,他的凄凉、悲哀和感慨里,脱不去国破家亡的沉重影子。或许是因为岁月里看尽兴衰的感悟太深,他一写,就写出了所有人的岁月沧桑、人生真味。  流年偷换,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心情难免会
期刊
一直关在房间里开发软件的哥们柳子,数月前突然不干本职,跑到纽约街头卖肉夹馍去了。你绝对想不到,从没做过生意的他,居然卖肉夹馍卖发了!到现在为止,柳子的生意一直都比开在他摊位对面的汉堡店强。   身边朋友都赞柳子太牛:一个软件呆子,居然一下就将生意做到国外去,还做得红红火火!柳子说:没有两把刷子,我哪敢下手?我只不过从朋友那里学了一点做生意的思维——露一半藏一半。   原来,是有高人指点。  
期刊
辟谷即不食五谷。又称断谷、绝谷、休粮。辟谷并非什么东西都不吃,仍可吃些瓜果,饮料、药物,并做些行气导引练习,应顺其自然。辟谷不是强行自己不吃东西,而应自然而然形成。  随着人体真气的充盈,功夫提高,自然会少食或不食饭食。这是因为“气满不思食”。真气不足之人不可强行辟谷。凡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体内元气可得保养。而世人以食化气,为后天水谷之气,可以养形。后天谷气又称阴气,先天元气为阳气。养气之人应养阳以
期刊
孝是儒家学说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变迁,孝的内容也随之删减或是添增,这些完全出于当时社会制度需要。如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每也谈起孝顺之事。我以为。孝,乃孝敬之意,尤其是对长辈要孝敬为先。至于顺,那当然是顺从的意思了。我觉得,任何事情强调到极致,不免就会出现偏颇。我曾去过一些民间陵园,除了肃穆、静谧之外,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复制的《二十四孝图》。人们在知识文化普遍提高的今天,有必要将“二十四
期刊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
期刊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鬟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
期刊
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一间办公室,想撬开保险柜,突然他看到保险柜门上有一张字条:“请不要撬动此保险柜。此保险柜未锁,转动把手即可打开。”可这个小偷握着把手刚一转动,一个沙袋就从天而降,把他砸了个正着。报警器也响了起来。小偷只得束手就擒。朋友来探监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偷神情非常沮丧。“你看,出了这件事后还让我怎么相信别人啊?”小偷伤心地抱怨。   希望别人诚实地对待自己本没有错,但我们是否也该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