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普遍实施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教学;发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采取了传统“一元化”的模式,强调了知识的灌输与接受,忽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体验和作用,从而漠视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我们意识到;大多数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究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自主发现获而得知识,由此可见,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定则。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强调了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结构,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从学生主体角度做好数学教学工作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助学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就必须大胆地突破既有的 “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平等的、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教师还有转变课堂角色,摆正位置,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和组织参与者。善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自信。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成分的体现,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及空间。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师“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
三、实施分类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只有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才能落实每一个学生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个体的实际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立差异学习目标,保证不同学生都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个别教学,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学生个体活动,加强巡视,有针对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教师应十分注重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课堂的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先让优生回答,再让学困生模仿一遍;容易的问题先让学困生,再让优生评判、补充布置A、B、C弹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即使是同一道题目,学困生只要求用一种解法;学习中等的学生会用一种解法后,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学优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解,是练习达到;下保底,上不封顶。这样的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承购的机遇,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奋斗。
四、巧设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以此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与教师或同学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交换意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停留在我讲你听、我出题你作答的封闭式的圈子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学生中间“挑拨离间”,以学生彼此对问题的认识差异为基础,主动根据当堂课的内容抛出某些可以见仁见智或者运用多种方法均可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去“咀嚼”,让学生去“抬杠”,让他们在彼此的讨论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体的观点,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提出问题,创新性地设置解答问题的实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自觉清除消极的心理障碍而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五、巧用无意注意,焕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一要适当运用语言技巧。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语速语调的快慢、强弱、抑扬顿挫等。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典型性、时效性强的材料,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唤起无意注意,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思维能力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应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单纯为提高分数的教学模式,要用各种办法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去学,这样不但能提高成绩,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教学;发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采取了传统“一元化”的模式,强调了知识的灌输与接受,忽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体验和作用,从而漠视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我们意识到;大多数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究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自主发现获而得知识,由此可见,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定则。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强调了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结构,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从学生主体角度做好数学教学工作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助学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就必须大胆地突破既有的 “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平等的、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教师还有转变课堂角色,摆正位置,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和组织参与者。善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自信。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成分的体现,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及空间。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师“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
三、实施分类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只有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才能落实每一个学生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个体的实际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立差异学习目标,保证不同学生都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个别教学,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学生个体活动,加强巡视,有针对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教师应十分注重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课堂的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先让优生回答,再让学困生模仿一遍;容易的问题先让学困生,再让优生评判、补充布置A、B、C弹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即使是同一道题目,学困生只要求用一种解法;学习中等的学生会用一种解法后,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学优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解,是练习达到;下保底,上不封顶。这样的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承购的机遇,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奋斗。
四、巧设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以此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与教师或同学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交换意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停留在我讲你听、我出题你作答的封闭式的圈子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学生中间“挑拨离间”,以学生彼此对问题的认识差异为基础,主动根据当堂课的内容抛出某些可以见仁见智或者运用多种方法均可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去“咀嚼”,让学生去“抬杠”,让他们在彼此的讨论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体的观点,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提出问题,创新性地设置解答问题的实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自觉清除消极的心理障碍而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五、巧用无意注意,焕发学生的主体性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一要适当运用语言技巧。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语速语调的快慢、强弱、抑扬顿挫等。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典型性、时效性强的材料,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唤起无意注意,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思维能力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应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单纯为提高分数的教学模式,要用各种办法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去学,这样不但能提高成绩,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