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劣,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前途,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如何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将思想道德、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教学 德育内容 融合
当今中学学科教学由于教学任务重,与德育之间的融合方法和效果还不够完善,因此如何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将思想道德、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大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的功能也逐渐扩大,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劣,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前途,学校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当今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中学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网络及社会消极因素带来了许多不利的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也较滞后,手段、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从而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
二、目前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1.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偏差
中学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教师除了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外,还必须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2.教师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不足
教师疲于应对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熟视无睹,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远远不够。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融合、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教师德育教育的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用单一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老师采用这种说教方法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难以产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1]。
三、中学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融合的模式
1.全员育人
学校教职员工必须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政教处的工作,德育必须齐抓共管;教职员工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应努力培养一支有教育学识和思想境界的教师队伍。
第一,学习师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要求是针对全体教师的,而不是针对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的。
第二,提升业务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定期让优秀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开设观摩课或示范课,以此引领学科教师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第三,努力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青年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应该用”以老带新”的模式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在育人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2.全学科育人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中学的每一门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學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注重知识的转化,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3.全过程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德育的节点,努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2]。
四、中学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融合的实施建议
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必须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探讨、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增强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研究教学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
《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在中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劳动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各学科的备课环节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把握教材中的有效德育内容和渗透点,把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糅合在教案中,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2.努力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和有效渗透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是重中之重。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是木桶的组成木片之一,缺了一块木片,”水“就全部流失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语文可以用所选的文章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英语课文中就有”伟大的科学家“、”世界各地的节日“等主题,通过这些主题,我们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德育内容渗透是门艺术,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于“透“字,要及至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选取德育渗透点,并采取适当的教法,实施德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掌握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跃.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创新[J].亚太教育,2014,03:108-109.
【关键词】学科教学 德育内容 融合
当今中学学科教学由于教学任务重,与德育之间的融合方法和效果还不够完善,因此如何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将思想道德、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大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的功能也逐渐扩大,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劣,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前途,学校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当今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中学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网络及社会消极因素带来了许多不利的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也较滞后,手段、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从而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
二、目前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1.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偏差
中学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教师除了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外,还必须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2.教师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不足
教师疲于应对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熟视无睹,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远远不够。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融合、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教师德育教育的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用单一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老师采用这种说教方法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难以产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1]。
三、中学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融合的模式
1.全员育人
学校教职员工必须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政教处的工作,德育必须齐抓共管;教职员工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应努力培养一支有教育学识和思想境界的教师队伍。
第一,学习师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要求是针对全体教师的,而不是针对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的。
第二,提升业务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定期让优秀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开设观摩课或示范课,以此引领学科教师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第三,努力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青年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应该用”以老带新”的模式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在育人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2.全学科育人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中学的每一门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學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注重知识的转化,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3.全过程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德育的节点,努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2]。
四、中学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融合的实施建议
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必须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探讨、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增强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研究教学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
《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在中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劳动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各学科的备课环节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把握教材中的有效德育内容和渗透点,把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糅合在教案中,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2.努力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和有效渗透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是重中之重。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是木桶的组成木片之一,缺了一块木片,”水“就全部流失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语文可以用所选的文章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英语课文中就有”伟大的科学家“、”世界各地的节日“等主题,通过这些主题,我们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德育内容渗透是门艺术,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于“透“字,要及至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选取德育渗透点,并采取适当的教法,实施德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掌握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跃.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创新[J].亚太教育,2014,0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