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绵延千百年的历史中,能拈出处许多光彩照人的时代,开放包容的唐、清平和乐的宋,我们总能津津乐道美丽的唐诗宋词,细数这些时代的美好。有一个时代总被人忘记,提起这个时代,总是只有些模糊的印象,仿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总是模模糊糊看不真切。我们以为自己了解这个时代,可是却总是能在这个时代发现更多的未知和未解。这就是总被忽视的魏晋,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中独一份的魏晋。
魏晋太特别了,像是藏在太湖石中的璞玉,外表玲珑苍劲,内里另有玄机。有人说这是最黑暗的时代,充满了战火、饥荒,从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后又发生“八王之乱”,继之而来的是西晋灭亡、晋室东迁,北方十六国混战,国家始终处于分裂、动荡中。也有人说这是最自由的时代,是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学的自觉、文德之争,诗坛上有建安的风骨、玄言诗的理趣、田园诗的自然、格律诗构筑了雏形,还有骄体文的发展、志怪小说的萌芽……更别提那一串光彩夺目的名字: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大小谢(谢灵运、谢跳)”,以及那些一看便知文学史分量的年号:建安、正始、太康、永明……魏晋加起来一共二百余年,远远比不上汉朝的360年,而汉朝我们数不出多少作家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大约也就是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这么几位。但正是因着魏晋文学三百多年的酝酿,才有了此后唐詩的高潮和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提起魏晋,不得不说建安。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此时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魏朝毕竟还没建立。在很多人看来,建安足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时代,不论是李善的“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还是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都大抵如此。这个时代风格以气骨著称,在文学史上,从前还没有一个时代具有这样的资格。建安对诗坛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章法、句法、句式、对仗、炼字、用典、声韵,大多在此时开后来无数法门。后人常说建安文学有气骨或有骨力,是指其在弘丽之中还有骨鲠之气,并不一味华丽。但到魏晋以后,贵族文士气越来越重,弘丽渐成靡丽,气骨亦不存。晋宋以后,愈发丧失了这种气骨,故绮丽不足珍。直到唐代才有陈子昂、李白一批人呼吁要恢复“汉魏风骨”,不过陈子昂受《文心雕龙》影响甚大,他所说的“风”是指“意气骏爽”,“骨”是指“结言端直”,实际上讲的还是意气慷慨的特质,此乃后话了。不过建安以来因忧世而生的气骨,晋以后确乎是衰歇了。
提到魏晋,玄学也是不得不谈的,当清谈成为时尚社交活动,玄学也不可避免地涌人诗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玄言诗”。西晋末年,江南较为安定的政局、秀美的山水风物,加之佛学的兴盛,谈玄之风一时大盛。于是产生了玄言诗,并占据东晋诗坛百年之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尽管艺术价值不高,却还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士族南迁,江南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南朝文学便成为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宋齐梁陈朝代如走马灯般不断更迭,而在文学上,却是重又循着建安以来重抒情、重文学形式的方向发展。“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即是说,南朝诗人开始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南朝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留下了许多带有人生感悟的“时代金句”。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在陶渊明的诗中,意志由“我的表白”发展到了“人的发现”,无怪乎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处归宿。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利用汉语音韵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诗歌的独特方式。他们创立的“永明体”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自东晋以后,中国南北政权持续对峙,南北文学也呈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气质。南方清绮的文风,与北风质朴的气质,各擅胜场。而庚信则是由南人北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心酸,却也因此结出了“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诚如杜甫所说:“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而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憎,各呈特色。
除了诗,其他文体也在魏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骄文泛滥的时期。骄体文也叫骄偶或四六等,这种文体多用对偶,句式整齐,大量用典,讲究藻饰。骄体文的独立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式形成于两晋时期,至南北朝臻于颠峰。如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庚信的《哀江南赋》、徐陵的《玉台新咏序》、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痕迹。
魏晋时期也是人们对文学的发展及其创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的时期,相继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学理论的论文与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的巨著,至今“龙学”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魏晋时期还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志怪小说专记神异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现存较完整的著作只有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内容专门记叙汉末以来上层文士的言行,尤详于东晋。魏晋南北朝小说对后代的小说、戏曲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了文学,魏晋时期对美的追求也形成风气,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也都空前繁荣。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美丽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甚至不止艺术,还有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些都是魏晋时期留给我们的礼物。
总起来看,文人地位的提高,生活的多彩,玄学大为繁荣,人们普遍追求人格美和自然美——这些形成合力,就很自然地大大促进了魏晋文学的繁荣。无论是建安的慷慨悲歌,嵇康、阮籍等人对礼教的厌弃,左思的豪气干云还是陶渊明的任随自然、庚信的苍凉情思,都是对一己情怀的抒发,魏晋文学真正意义上引领着文学走上了一个自觉的时代。纵览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的文学发展脉络,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文学的一种自觉意识。东汉的灭亡,让儒学一尊的地位开始动摇,各种思想纷纷出现,文学从经学时代重新回到那个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而那个有着开阔胸怀、磅礴气势的唐文学,也便大步前来!
编辑/徐展
魏晋太特别了,像是藏在太湖石中的璞玉,外表玲珑苍劲,内里另有玄机。有人说这是最黑暗的时代,充满了战火、饥荒,从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后又发生“八王之乱”,继之而来的是西晋灭亡、晋室东迁,北方十六国混战,国家始终处于分裂、动荡中。也有人说这是最自由的时代,是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学的自觉、文德之争,诗坛上有建安的风骨、玄言诗的理趣、田园诗的自然、格律诗构筑了雏形,还有骄体文的发展、志怪小说的萌芽……更别提那一串光彩夺目的名字: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大小谢(谢灵运、谢跳)”,以及那些一看便知文学史分量的年号:建安、正始、太康、永明……魏晋加起来一共二百余年,远远比不上汉朝的360年,而汉朝我们数不出多少作家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大约也就是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这么几位。但正是因着魏晋文学三百多年的酝酿,才有了此后唐詩的高潮和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提起魏晋,不得不说建安。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此时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魏朝毕竟还没建立。在很多人看来,建安足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时代,不论是李善的“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还是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都大抵如此。这个时代风格以气骨著称,在文学史上,从前还没有一个时代具有这样的资格。建安对诗坛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章法、句法、句式、对仗、炼字、用典、声韵,大多在此时开后来无数法门。后人常说建安文学有气骨或有骨力,是指其在弘丽之中还有骨鲠之气,并不一味华丽。但到魏晋以后,贵族文士气越来越重,弘丽渐成靡丽,气骨亦不存。晋宋以后,愈发丧失了这种气骨,故绮丽不足珍。直到唐代才有陈子昂、李白一批人呼吁要恢复“汉魏风骨”,不过陈子昂受《文心雕龙》影响甚大,他所说的“风”是指“意气骏爽”,“骨”是指“结言端直”,实际上讲的还是意气慷慨的特质,此乃后话了。不过建安以来因忧世而生的气骨,晋以后确乎是衰歇了。
提到魏晋,玄学也是不得不谈的,当清谈成为时尚社交活动,玄学也不可避免地涌人诗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玄言诗”。西晋末年,江南较为安定的政局、秀美的山水风物,加之佛学的兴盛,谈玄之风一时大盛。于是产生了玄言诗,并占据东晋诗坛百年之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尽管艺术价值不高,却还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士族南迁,江南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南朝文学便成为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宋齐梁陈朝代如走马灯般不断更迭,而在文学上,却是重又循着建安以来重抒情、重文学形式的方向发展。“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即是说,南朝诗人开始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南朝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留下了许多带有人生感悟的“时代金句”。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在陶渊明的诗中,意志由“我的表白”发展到了“人的发现”,无怪乎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处归宿。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利用汉语音韵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诗歌的独特方式。他们创立的“永明体”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自东晋以后,中国南北政权持续对峙,南北文学也呈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气质。南方清绮的文风,与北风质朴的气质,各擅胜场。而庚信则是由南人北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心酸,却也因此结出了“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诚如杜甫所说:“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而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憎,各呈特色。
除了诗,其他文体也在魏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骄文泛滥的时期。骄体文也叫骄偶或四六等,这种文体多用对偶,句式整齐,大量用典,讲究藻饰。骄体文的独立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式形成于两晋时期,至南北朝臻于颠峰。如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庚信的《哀江南赋》、徐陵的《玉台新咏序》、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痕迹。
魏晋时期也是人们对文学的发展及其创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的时期,相继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学理论的论文与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的巨著,至今“龙学”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魏晋时期还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志怪小说专记神异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现存较完整的著作只有南朝刘宋时期的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内容专门记叙汉末以来上层文士的言行,尤详于东晋。魏晋南北朝小说对后代的小说、戏曲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了文学,魏晋时期对美的追求也形成风气,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也都空前繁荣。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美丽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甚至不止艺术,还有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些都是魏晋时期留给我们的礼物。
总起来看,文人地位的提高,生活的多彩,玄学大为繁荣,人们普遍追求人格美和自然美——这些形成合力,就很自然地大大促进了魏晋文学的繁荣。无论是建安的慷慨悲歌,嵇康、阮籍等人对礼教的厌弃,左思的豪气干云还是陶渊明的任随自然、庚信的苍凉情思,都是对一己情怀的抒发,魏晋文学真正意义上引领着文学走上了一个自觉的时代。纵览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的文学发展脉络,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文学的一种自觉意识。东汉的灭亡,让儒学一尊的地位开始动摇,各种思想纷纷出现,文学从经学时代重新回到那个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而那个有着开阔胸怀、磅礴气势的唐文学,也便大步前来!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