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的课堂教学开放、灵活,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素质,还要有效掌握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知识;学习;引导
现代的课堂教学灵活性、开放性很强,特别是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上,教师的知识掌控很有限,而学生的发挥空间很大,在一些问题上很难有标准答案,只要科学合理就可以。
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当老师真的很不容易,既要上知天文,又要下懂地理”。因为学生不知什么时候就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阅读各种不同知识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做21世纪的新型教师,才能赶得上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其实,教师因为一时的尴尬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以便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想法是不妥的,理由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不可能绝对拥有应对学生问题的科学知识。教师应当具有的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条件性知识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应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所必需的,也是教师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本体性知识是指具备一两门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胜任自己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的专业素养要求;实践性知识是指教育学科知识,它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技巧、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还体现在以上提及的三个层面的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此外,强调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课堂智能进行整合,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然而,要想拥有足够量的知识对于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无论你付出怎样大的努力,也绝不能保证自身拥有的知识足以应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再者,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也由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专一方式而变得越来越开放,这就使得教师作为传统的知识权威的地位得以彻底改变。相对而言,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增强应对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教师面对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解答,不是尽快寻找正确答案,而是指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方法等。比如学生想到用指南针和吸铁石的方法防止自己掉队,假如授课教师非常清楚那样做从科学上是行不通的,然后以此向学生讲明,是否便意味着教师的尴尬得以解决了呢?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学生的疑问或者问题是建立在他们具有这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而提出的设想又是自己自觉主动地运用知识的结果,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意识。所以,此时教师的肯定、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另一方面要恰当地引导他们进行探究,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之时,绝非是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解决消失,甚至有时恰恰是并未解决的问题成为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我们都知道,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之所以获得成功,与他小时候校长的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大地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呢”密不可分,正因为他对于这个问题答案的不得知,才引起了他长久的思索,也激发了他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于是有了《天体运行论》的伟大成果。
在弄清上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处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解答学生问题时遇到的困难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而不是仅仅要做一个解答学生问题的百科全书。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亲近百科全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探究思考的不竭动力,教师的任务恰在于此。另外,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学生,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学生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学生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在辅导学生时,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学生如何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的任务有时候不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找到答案,而是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那样将比帮助他们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们日后发展的意义,更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开始,成为思考的开始,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航标。
关键词:知识;学习;引导
现代的课堂教学灵活性、开放性很强,特别是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上,教师的知识掌控很有限,而学生的发挥空间很大,在一些问题上很难有标准答案,只要科学合理就可以。
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当老师真的很不容易,既要上知天文,又要下懂地理”。因为学生不知什么时候就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阅读各种不同知识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做21世纪的新型教师,才能赶得上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其实,教师因为一时的尴尬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以便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想法是不妥的,理由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不可能绝对拥有应对学生问题的科学知识。教师应当具有的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条件性知识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应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所必需的,也是教师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本体性知识是指具备一两门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胜任自己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的专业素养要求;实践性知识是指教育学科知识,它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技巧、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还体现在以上提及的三个层面的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此外,强调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专业素养和课堂智能进行整合,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然而,要想拥有足够量的知识对于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无论你付出怎样大的努力,也绝不能保证自身拥有的知识足以应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再者,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也由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专一方式而变得越来越开放,这就使得教师作为传统的知识权威的地位得以彻底改变。相对而言,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增强应对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教师面对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解答,不是尽快寻找正确答案,而是指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方法等。比如学生想到用指南针和吸铁石的方法防止自己掉队,假如授课教师非常清楚那样做从科学上是行不通的,然后以此向学生讲明,是否便意味着教师的尴尬得以解决了呢?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学生的疑问或者问题是建立在他们具有这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而提出的设想又是自己自觉主动地运用知识的结果,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意识。所以,此时教师的肯定、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另一方面要恰当地引导他们进行探究,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之时,绝非是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解决消失,甚至有时恰恰是并未解决的问题成为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我们都知道,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之所以获得成功,与他小时候校长的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大地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呢”密不可分,正因为他对于这个问题答案的不得知,才引起了他长久的思索,也激发了他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于是有了《天体运行论》的伟大成果。
在弄清上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处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解答学生问题时遇到的困难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而不是仅仅要做一个解答学生问题的百科全书。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亲近百科全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探究思考的不竭动力,教师的任务恰在于此。另外,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学生,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学生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学生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在辅导学生时,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学生如何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的任务有时候不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找到答案,而是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那样将比帮助他们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们日后发展的意义,更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开始,成为思考的开始,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