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板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是一座满眼翠绿的山区,那绵延几十里的山峦如烟雨朦胧,通向数不清的村寨屋场都是由那条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连接着,虽然那些石板路我没有条条走过,却也有七八成留下了我的足迹。那些石板虽不像现在一些旅游景点修整得规整,可它们都有一个标志性的特色———青石板,虽参差不齐,却错落有致。
  静静的石板,弯弯的小路,它们都掩映在绿色之中,路两旁的藤蔓和树枝常常挡在路的中间,或是隐藏在山中,或经年潮湿的缘故,不少石板上还长出了片片青苔来,倒在路旁的树木还长出许多像小伞一样的木菌。一年之中,有些山民会带着弯刀去巡路,将那些爬到路上的各种藤蔓和树枝砍掉,像景观园丁一样修剪着那条条的石板路。
  山里人总是在山区生活,总是走在那些石板路上。
  故乡山区的石板路确是很多,这条冲那个町,纵横交错,如九宫格一般,许多的路如不是顺路而行是很难发现的,它们都被两边的树木掩映成“A”字形,就是用飞机航拍也难看见,外乡人有时走了一个时辰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这时,就不得不请向导了……
  当我们真正走进山区,踏上那条条石板路的时候,又觉得是一种悠然的享受,那不绝的鸟鸣和山溪水总是伴随着你,又感觉整个山区静而空,那沁人心脾的空气让你在神清气爽中眼睛显得特别明亮,特别是阳光从树木的隙缝中照射下来,就像斑驳的幻灯洒在石板路上,又像在平步中踩着幻觉的楼梯,不时在路的前面蹿出几只小松鼠在石板上嬉戏,你会突然心跳而又本能地去追赶,其实,它们只要一秒钟就飞快地爬到树上继续它们的游戏,行人也只有边走边回头张望着,直至尽头。
  在那众多的石板路中,最使我留下印记的还是我家门前那条。它顺溪流而下,一直延伸到两公里外的山区集市,那地方叫将军庙,是一个极富历史沧桑感的名字。路虽不宽,却是能让推车或挑担人会路了,那一色的青石板静静地躺着,让世代山里人寒来暑往,同时,我们仿佛能从那条本分朴实的石板路上发现先人留下勤劳的足迹,显现着古韵悠悠。
  家门前石板路上的风景很有特色,虽只有短短的两公里,却架着两座古老的石拱桥,连接着溪那边的山里人家,曾有位秀才将它取名为“双桥烟雨”,成为当地有名的景观。在这条路上行半之处,有个叫沙坪的地方,溪水在这拐了一道弯,那条石板路也随溪而弯着延伸,弯处的一个小山坡上长着一棵形如伞的大古樟,最长的枝杈漫过了石板路和小溪的一半,据老人们说,古樟少也有两三百年了,需六个人手牵手才围住树干,那根部隆起像沙盘里的丘陵。此处较开阔,向前延伸的石板路尽收眼底,树叶随风摇曳翻飞发出的声音与溪水响声同在一个调上,形成一个动与静的环境,行人大都在此处小憩和歇息。常年在山区石板路上行走的人,是不需要穿雨鞋的,即使是雨天,鞋底和裤管上都没有泥,他们大都是草鞋或布鞋,到后来也就是胶鞋了,因为石板路越下雨越干净呢……
  在那通讯落后的年代,石板路还可当作黑板或纸笺,用以传递信息。记得上高中时,要踏着石板路翻过几座大山去远隔三十多里的学校,每个星期需往返走一次,为了约好一个方向的同学一起到学校,一些走得早的同学,就选择路上一声块平整而又显眼的石板,用粉笔写上“同学们,快来呀,我们在山顶上的凉亭等你们”,于是,后来的同学便加快步伐往山顶赶,会合后便一起走进学校。那块石板也就成了我们这一帮同学信息发布栏了,如谁有病、或家中有事,都会在那块石板上写着,也就不用等他了。几年的高中,那块石板记录了我们的多少往事,擦了写、写了擦……多少年后,我们这帮同学回乡过春节,曾一起去寻找看望这块石板,没想到还真的在,只是没有先前那么光泽、那么平整了,我反复抚摸着它,嘴里喃喃地说:是不是它也和我们一样,在慢慢地老去……
  离开故乡那座大山已几十年了,虽身居闹市,却永远魂牵梦绕故乡那些路,在那些石板路上有我不可再生的当初,有我嬉戏的足迹,有我成长的脚印;那条条的石板路有如我身上条条的血管,融入了我的生命,在富足流香的今天,它将是我心中永远的乡情,是植入骨髓的乡愁……
其他文献
1987年,我21岁,刚从金融学校毕业,因为家里比较困难,主动要求到一个边陲小城。  我认识了一个腼腆略带羞涩的男孩,来自景谷正兴,名叫林峰,一米七五的个子,紫檀色的皮肤,黑溜溜的眼睛。那时他向我走来的时候,正是凤凰花开的时节,我问他,哦,林峰,我初来乍到,怎么这么快就捕捉到我的信息?他顿一顿笑笑说,那天到你们单位办事,看到你写在黑板上的一首诗,我虽然不会写诗,但能读懂,诗,算是我俩的媒人吧!我们
期刊
小时候,我最烦父亲抽烟。他烟瘾极大,可以说烟就是他的命,宁可饿肚子,也得有烟抽,有时放学回家,忘了给他带烟,挨骂不说,还得返回去买。他经常抽的是8分钱一包的经济牌香烟,也抽自己种的叶子烟,身上的烟草味特别重,呛死人。  高三那年,我越发地讨厌父亲。一回去,就让我干重活,说:“你那成绩是考不上大学的,早晚要回来,还不如早点适应……”人家是想法让儿子脱农皮,做城里人,他倒好,一心一意想把我培养成一名种
期刊
是山花烂漫、草木茂盛的夏天,我们却反刍演绎、装扮着冬天里的生活。究竟是夏天还是“冬天”?我们很干脆地回答:当然是夏天!但夏天里也有“冬天”。对这一命题,许多人可能不理解,其实,喀喇昆仑的夏天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不就是我们所称的夏天里的“冬天”吗?  汽车从叶城出发,沿着峻峭的新藏公路艰难地爬行,山坡上时而还能看到点点翠绿。过了库地大板,那种鲜活生命的绿色顿然消失,山体裸露的断石、纵横的褐色褶皱,以
期刊
秋游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市云台山,旨在观赏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水帘洞。到连云港的第二天一大早,便去云台山主峰花果山。不料,车至云台山脚下一个站点,猛然间看到路边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楼上高悬着一个牌子,写着“彦涵美术馆”五个行书大字,心里又惊又喜,没想到彦涵驾鹤西去不到五年,连云港竟如此之快地建起了“彦涵美术馆”,足见家乡人民对彦涵的爱戴与敬重。  这不期而遇的喜悦,令我中途下车,饶有兴致地走进了彦涵美
期刊
下车,入城,灰色雨点敲击着一张张透明伞面,如弹珠“噼啪”作响。  层层斗大的黑色石块交叠成沉重覆压的铁壁,巨石间隙以碎石填充,严丝合缝,宛如龙鳞。黑白两色的日本天守阁,一根根方正整齐的巨木紧密拼合,“人”字形屋顶高指黯灰的穹庐,雨屑纷飞间,颇有几分傲岸不谐的武者气概。  旧日的护城河早已干涸大半,许多不知名的树木扭动着肢体从桥下支撑而出,枝丫似手臂迎空挥舞。它们没有参天的身量、十围的胸怀,叶丛还算
期刊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又被贬谪,由惠州移往儋州(今海南儋县西北)的更加荒蛮之地。  望着渐行渐远、模糊朦胧的小城惠州,此刻的苏东坡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他长叹一声,随着吱呀吱呀的车轮声,在崎岖凹凸的不平之路上踽踽前行。  苏东坡乃一代文豪,名誉天下,无论是入仕从政还是文坛纵笔,从来不甘于失败。唯独这次,花甲之年,再遭打击,他竟作穷途之哭。是老了?这位让人景仰的大学士,难道从此一蹶不振,
期刊
冬至渐近了,母亲从其家里打来电话,说这个周六做冬至吧。  母亲说的做冬至便是冬祭。那晚,母亲通常会做上一桌菜肴,满上几盅黄酒,按规矩摆放碗筷,家人长幼咸集,祭念长逝的祖辈。25年了,每年,母亲就以这样的想念方式,带着儿女们纪念着父亲。  父亲的去世,似乎对母亲打击很大,母亲额头上有了皱纹,黑且有光泽的秀发里也有几缕白发。但母亲还是在心爱的教台上潜心教书育人,努力让自己从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孤独中摆脱出
期刊
今岁夏日,京城出差,偶识山西清徐人赵先生。清徐是老陈醋的故乡,是醋都,那里人都爱吃醋。  赵先生名保德,笔名灵芝山人,是山西灵芝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也是文学爱好者。我们聊了起来,聊西戎,聊马烽,聊赵树理,聊“山药蛋派”,聊正在火爆上映的电影《生死抉择》及其作者张平,也聊河西解良人云长公关羽和“无好人”的洪洞县。虽初次邂逅,趣味颇为相投,遂下榻同一旅舍。睡前,见我有一本山西侯马人师东兵写的关于“文革
期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寥寥数笔,把麦收季节辛勤劳碌的场景描绘得逼真感人。  时过境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在中原一带已是镰影难觅,绵亘数代的麦收场景再难复原,人们记忆中的石磙、扬叉、木锨等渐渐淡出视线,淡出生活,但麦收时节那种感觉,那份守望却成了永恒的诗,至今让人百读不
期刊
86岁老父亲因脑梗住院回家后,让我星期天帮助他洗澡。  早上5点多钟,父亲就拄着四爪拐杖,拖着刚刚恢复站立的身子,坚持不让母亲帮忙,用电暖气把卫生间和房间烧热,等我的到来。我按照约定,10点准时到达,父亲已经等了一气儿又一气儿了。但见了我,仍然十分高兴。  洗澡的阵势还是挺铺排的。一把椅子,脚下是一个大塑料盆,拐杖放在一边,前面是一个围栏式特殊拐杖,十分费力地把父亲扶到座位上,脱去衣裤,用热水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