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5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36例,均给予尿激酶(UK)100万~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分钟滴完。结果:本组36例无1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21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58.3%,胸痛迅速缓解消失2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1例,仅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结论:静脉溶栓疗法可降低AMI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并显著改变AMI病程,疗效快、效果好,适宜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2月收治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6例。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29~74岁,平均55.8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11例,前下壁7例。均符合1979年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典型严重胸痛持续30 分钟以上33例。无痛性及其他不典型症状发病者3例。33例心电图呈超急期改变,T波高尖,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上移。发病时间在6~12小时内,另3例已进入条性期,出现坏死性波,ST段仍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发病24小时仍有持续胸痛。全部病例均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
  治疗方法:除给予吸氧、心电图监护及其他一般处理办法外,根据AMI溶栓疗法方案,依迅速准确问诊、体检和ECG检查,选择对象条件同时排除禁忌证。确定溶栓后立即行血常规、血小板、血型、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心肌酶谱等检查,做好各种抢救准备,不等化验结果,立即开始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100万~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分钟内滴完。发病后至开始运用尿激酶(uk)时间33例在1.5~12小时内,3例达20~24 小时。uk12小时后辅以肝素钙(出凝血时间保持在正常值1.5~2.5倍)1000U/日皮下注射或连续静滴5~7天。溶栓前即刻嚼服肠溶阿司匹林片300mg/日,连服3~5后改为75~100mg/日维持长期服用,并继以静滴硝酸甘油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观察:除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外,连续监测心率、血压等,并多次描记ECG溶栓治疗开始后2小时内,再30分钟/次ECG重点观察ST段变化及心律失常发生。用药前后2~4小时抽血测CFK,直到CPK峰值降低2次后改为1次/日,连续3天。仔细观察皮肤黏膜、咳痰、呕吐物、尿、大便有无出血征象。有无突发头痛、呕吐、昏迷、肢体瘫痪等神经体征,必要时作头颅CT。
  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溶栓后2小时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缓解。溶栓后,抬高的ST段在0.5小时前后比较回降>50%,或23小时内ST回降≥50%。2小时内出现灌注心律失常。DCPK峰值提前至16小时内。具备上述4项中第2项加其他任何1项者判定为冠状动脉再通。只有1、3两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梗死范围判断:ST段抬高的导联未形成或并不全部出现异常Q波,说明心外膜下心肌未坏死。个别的异常Q波消失;在ST抬高或有Q波的导联,R波未完全消失。提示心外膜仍有存活的心肌;Q波延长至24小时后形成,限制了心肌坏死;Q波数目增加,提示坏死范围扩大。
  
  结 果
  
  本组36例无1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21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58.3%;胸痛迅速消失28例;发生再灌心律失常31例;CK峰值前移,于发病后9~16小时者17例;2小时内ST段回降>50%者21例;24 小时恢复到等电位线2例;3例R波形成异常Q波,仅有T波例置衍变及ST段衍变。13例R波有Q波形成。溶栓后ST段亦于6~12小时内下降50%。本组36例中,仅有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
  
  讨 论
  
  国内大型急救中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AMI急诊溶栓治疗模式,显示了急诊溶栓治疗的价值[1]。临床实践表明,仅有少数AMI患者早期得到溶栓治疗,多数因各种因素或病重,转送到心脏专科后才开始溶栓治疗,失去溶栓的最佳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资料显示,AMI的死亡有2/3发生在院外,死于发病后1小时内者约占4/5[2]。AMI后心肌坏死通常在发病4~6小时内完成。据文献报道,发病后1小时内溶栓,可以降低死亡率50%,而发病后6小时内溶栓可降低死亡率30%[3]。由于冠脉闭塞后6小时内梗死部位心肌的组织改变是可逆的,及时使冠状动脉再通可减少AMI死亡和改善预后,由此可见AMI急诊溶栓具有积极的意义。
  临床观察证明,AMI发病后尽早开始溶栓,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的关键所在,其治疗效果呈时间依赖。AMI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濒死的心肌,减少梗死面积,不但可改变急性期预后,也可改变长期预后。用UK时间距发病1~4小时、4~6小时及6~12小时的再通率分别为71.9%、63.9%及40%。随着时间推移,再通率下降,所以在最初发病0.5~1小时黄金时间内尽早给药。这就要求提高基层医生加急诊医生对早期AMI的诊断率,争取急诊或入院立即给药,以免耽误时机。本组结果说明,急诊溶栓治疗并未增加病人的危险性。只要严格筛选病人,在具备必需监护抢救设备情况下,急诊静脉溶栓安全可行。
  
  參考文献
  1 李志祥,李强,贾国良,等.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0,20(5):269-270.
  2 沈路华,胡庆英,杨家声,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43.
  3 Newby LK,Rutsch WR,Califf RM,et al.[for the GUSTO-l investigators]:Tine,from sympotom onset to treatment and outcomes afrer thrombolytic therapy.J Am Coll vcardio,2004,27:1645-1655.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73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产后出血中,63例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63%),其次为胎盘因素(23%)。结论:加强孕前、孕期保健,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落实外来孕妇管理,杜绝非法接生,是减少产后出血的良好措施。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子宫收缩乏力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
摘 要 目的:探讨单边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胫腓骨骨折进行手法复位,采用单边式骨外固定器固定,并进行平均13个月随访。结果:32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中,解剖复位30例,近解剖复位2例,平均临床愈合时间60天,祛除外固定器时间4.2个月。结论:单边式骨外固定器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单边式骨外固定器 胫腓骨骨折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
750kV月海线、海柴线加装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在提升线路输送容量,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水平同时,对线路继电保护装置动作行为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输电线路加装串补装置后对电气
目的:建立测定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中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Hypersil ODS,流动相为0.01 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调节pH为7.0)-乙腈(梯度洗
资料与方法  1997~2001年,我科共开展胆囊切除术500例,男153例,女347例;年龄9~75岁,平均42岁;病种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75%),胆囊化脓(20%),胆囊萎缩、胆囊息肉、胆囊扭转(共占5%);合并症包括冠心病、心肌缺血、糖尿病、高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手术时间最快20分钟,平均32分钟;切口4~6cm;术前均行B超平卧位胆囊定位及胆囊定性检查,了解胆囊有无粘连、积脓、萎缩
静脉输注药物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药物性静脉炎是临床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不仅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增加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我院自2004年至今研究中药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取得满意效果。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11月收治藥
摘 要 目的:了解佛山市禅城区2~6岁儿童血铅水平现状及高血铅对儿童健康危害的影响。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幼儿园2~6岁590名儿童采取末梢血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并对高血铅儿童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590例儿童血铅水平平均值为(112.10±57.01)μg/L,最高值300μg/L,最低值50μg/L,血铅>100μg/L的人数为178例,占调查人数30.17%。高血铅儿童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摘 要 目的:探讨宫外孕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治宫外孕70例曾被误诊的16例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以及误诊原因。结果:16例均经过1周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中突发剧烈腹痛转院就诊,经HCG及阴道B超检查,后穹窿穿刺术抽出不凝血,结合病史确诊为宫外孕,给予手术治疗。结论:要避免宫外孕的误诊,仔细追问病史是必须的,在面对阴道不规则出血的育龄妇女时,应常规进行尿或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