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用多媒体 创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发挥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多媒体技术和物理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多媒体技术教育融合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能力、科技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物理教学;实验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电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教学。在物理科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今物理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高效课堂略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物理现象形象化,激发学
   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教师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如引入“温度”概念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在同一季节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南疆鲜花盛开、瓜果累累的图片及吐鲁番盆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漫画,使学生在享受美的熏陶时,联想到热和冷两种不同感觉,加深对温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又如在“重力”这节,讲到重力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时,教师不妨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费俊龙、聂海胜在“神舟”六号太空舱中的生活情景片断,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他们仿佛亲自遨游太空,体验到失重状态,无形中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率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有些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模拟物理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如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一个较复杂的实验。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操作步骤和要求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实验。对本实验记录的分析及结果的理解是光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在总结这节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实验,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再现出来,找到凸透镜成像的两个转折点——“焦点”“二倍焦距处”,以及“物体向焦点移动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这样可降低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的难度。
  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课中,内容多、时间紧,课程标准只提出演示实验的要求,存在教师操作时,学生听、看(且看不清)而不能参与的缺点。要实现学生既积极参与,又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用动态画面提供示范,导控实验步骤,让学生积极参与。
  再如,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在初三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导致在电路分析和计算中经常出错。课本中虽然有许多幅相关插图,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有电荷流动感觉。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动态软件(Flash、3D)设计,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而在介绍船闸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时,课本画了船经过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的过程的4幅插图,教师也可用动画设计演示阀门打开,船随水位下降而下降及船运动的效果。还有许多现象及应用是在课堂上无法做的实验,都参照类似做法。
  3 运用多媒体技术,便于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
   加强学生的品质素养
  物理规律,常常是从实际研究对象出发,通过反复多次的科学实验而得出的。但物理规律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一些实验难于操作。因此,在进行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时,如果能够运用电教手段,重现物理现象,进而总结出物理规律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便于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
  如在复习“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时,通过电脑动画,模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三者的分配关系,学生清楚地看到:一束激光斜射入圆形厚玻璃砖上,反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增大而增大。由此进一步归纳出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内容。
  通过多媒体技术,能把实验和数据处理分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晶体的熔点”的教学要求调整到“知道”的层次,课标要求中又有“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演示,在教学中同样面临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本节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唯一有“图象”的教学,笔者认为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老师口讲,学生知道”的低层次。初中物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大都是为了得到结论性的规律。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往往不重视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结论,而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数据分析,引发了学生对整个物理现象过程的具体分析,也有利于高中物理知识图象学习方法的迁移。
  笔者在“熔化和凝固”这节课中用了2个课时,第一节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第二节利用已制作的“数据和图象”课件,让学生输入自己实验中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组数据,观察微机绘制出来的熔化图象。两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观察→记录→输入→绘制→分析的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对学生重视了态度情感因素的熏陶与教育,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在挖掘媒体资源时,教师应重视内容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的价值成分,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学习者最容易记住。
  如在“液化”一节课中,笔者剪辑资料、画面,介绍我国航空技术发展情况,简介长征3号火箭发射,并介绍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无闻奉献的航天设计师。这样营造了喜悦、满足、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热情。而通过设计具有特色的多媒体画面,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燃料利用率低,空气污染,浪费用电”等不良现象,让学生去批判,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
  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在成功的背后有着感人的故事,教师可搜取资料,网上下载他们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4 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学习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都很高,然而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以免弄巧成拙。
  1)多媒体的辅助性。尽管计算机在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及综合等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在物理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代替实验。课堂上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无论多先进的机器也取代不了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传授及先进媒体的策划控制者。如果把教师比做教学过程的“导演”,而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多媒体也不能代替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基础,它能真实地再现科学家的发明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所以不能用模拟实验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否则便是违背物理教学原则,本末倒置。
  2)多媒体的实用性。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通过明显真实的实验演示、激烈的讨论争辩以及科学的分析推断等方式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不必非得使用课件,以免造成画蛇添足。
  然而目前存在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情况,有的教师用课件只是替代板书,失去先进媒体的使用价值。因此,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只有那些教师不能用语言详尽描述、图片不能充分显示、实验不能或不易操作,才考虑采用多媒体技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和教学的讲解,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和完整,更能从现象到本质,归纳、总结出物理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物理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开元中学)
其他文献
中学教学仪器招标采购是指中学设备管理部门通过公开的方式提出招标交易条件,由投标人(潜在的供应商)响应该条件而达成教学仪器设备、服务采购的行为。招标采购的最大特点就是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针对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流程长、效率低、市场适应性差等问题,必须对课程开发进行系统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实行项目管理,加
目的探讨均布载荷作用下简支、连续梁桥体外力筋应力增量的简便计算方法.方法运用小变形原理和能量法来建立计算模型和方法,并通过算例与力法、有限元法等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
目的提出计算未知约束力和未知位移优化方法,为复杂结构问题的解决提供条件.方法基于动态设计变量优化算法原理,以平面杆件的每个杆段和结点为研究对象,以结点位移和结点力为设计
课题研究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建设等提供了广阔的可以借鉴的思路、方法。许多学校、教师拥有了大量的层次和级别不等的课题,其
不少高职学生对专业认知模糊,对专业课程也缺乏总体认识,进而导致职业规划意识弱,规划能力低,学习消极被动。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所选择的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
通过对湘西中寒武世具表面装饰的管状疑难化石(Ornamented tubes)的保存、形态结构及壳体成分的综合分析,发现此类细长型管状化石表面具有瘤状、刺状装饰;部分化石管体向外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