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日来,水价上涨是众目关注的焦点。外资近年在中国持续的水务并购,引发了“外资水价推手”这一言论。而商务部7月23日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产业安全状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更让“外资”一词显得愈加敏感起来。《报告》除了得出“中国产业安全形势严峻”的结论之外还同时指出:“外资并购领域不断拓宽,正在从一般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拓展,并且独资化倾向明显。”至此,有关“外资威胁论”的呼声再次风生水起。
“威胁论”有待商榷
根据商务部的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3.8%上升到2007年的78%。而中国产业竞争力和成长性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月~11月,国内企业贸易竞争指数为10.76%,明显低于2007年12.05%的水平。
除了受金融危机外需大幅减弱的影响,《报告》将中国产业安全面临的较大不确定性归结于“跨国公司”:《报告》认为,跨国公司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加剧了国内供给矛盾和产业竞争。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工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表示:“任何一个产业的安全与否,归根到底是要看它是否具有竞争力和行业范围的市场活力,是要从产业发展的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而不是归结到外资进入的威胁上来。”
“中国的石油产业几乎全部国有垄断,你就能说它安全吗?”马宇举例反驳,“还有中国的航空业,目前国内航空上下游产业链的损害比外资进入危险更大,这些产业安全都不是外资的问题。至于装备制造业等一些基础行业,目前外资并购意愿是在不断加强,但就中国现有政策根本没有办法并购,又何来威胁之说?”
同样,几乎就在“水价外资推手论”散布的同时,发改委在8月3日发布的《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中强调了水价调价原因是因各地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为“外资推手”正名。
一篇题为《外资限入粮食加工业损人不利己》的文章近日也被各大媒体竞相转载。此前业界风传国家粮食局正在制定一个粮食加工业的产业规划,其中部分内容是限制外资进入中国的粮食加工业的“外资粮食威胁论”几乎已被言论攻破。
由此,“外资并购从一般消费品向基础性行业拓展,并且独资化倾向明显”的确应该引人注意,但因此是否就能引发“外资威胁论”?恐怕的确有待商榷。
“大的放开,小的管住”
2008年,中国吸收利用外资金额达923.95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23.58%。而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已经连续9个月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
为了推进投资便利化,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很多地区正逐步放开外资进入权限。上海市从8月1日起就进一步下放外资企业审批权限,将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有专项规定的除外)的审批权下放到各区县。对此,马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有关外资投资,如果单单只是把权限下放到区县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马宇强调:“中国吸引外资进入的整体方针应该是‘大的放开,小的管住’,所谓‘大的放开’,即外资的进入审批应该直接权交中央,政府只负责那些不允许进入的项目管制,对于中央鼓励的行业领域就不需要地方审批;‘小的管住’则只需审批限制的那一部分,审核其中的某一个点,而不是连双方修订的任何合同都要过问,这些都应该直接放给市场和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批效率。”
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外国直接投资将大幅减少,到2010年才会出现缓慢复苏,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这说明中国经济的走势依然上扬。这很大程度上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地选择提供了肯定答案。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7月22日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中国仍然是当今最吸引投资者的市场。马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进一步指出,从政府的角度,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外资进入的政策环境,管制不正当竞争的同时更要放开自由竞争。”
显而易见,中国外资进入的趋势势不可挡,驯化外资很重要,但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否是不能归咎到外资的进入上来。那么,怎样提升产业安全?或许最后再回归到商务部的《报告》中所提到的策略很正确:“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够通过鼓励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技术创新和优化结构,则有可能提高技术控制力、品牌控制力和结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产业的长期安全。”
“威胁论”有待商榷
根据商务部的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3.8%上升到2007年的78%。而中国产业竞争力和成长性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月~11月,国内企业贸易竞争指数为10.76%,明显低于2007年12.05%的水平。
除了受金融危机外需大幅减弱的影响,《报告》将中国产业安全面临的较大不确定性归结于“跨国公司”:《报告》认为,跨国公司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加剧了国内供给矛盾和产业竞争。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工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表示:“任何一个产业的安全与否,归根到底是要看它是否具有竞争力和行业范围的市场活力,是要从产业发展的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而不是归结到外资进入的威胁上来。”
“中国的石油产业几乎全部国有垄断,你就能说它安全吗?”马宇举例反驳,“还有中国的航空业,目前国内航空上下游产业链的损害比外资进入危险更大,这些产业安全都不是外资的问题。至于装备制造业等一些基础行业,目前外资并购意愿是在不断加强,但就中国现有政策根本没有办法并购,又何来威胁之说?”
同样,几乎就在“水价外资推手论”散布的同时,发改委在8月3日发布的《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中强调了水价调价原因是因各地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为“外资推手”正名。
一篇题为《外资限入粮食加工业损人不利己》的文章近日也被各大媒体竞相转载。此前业界风传国家粮食局正在制定一个粮食加工业的产业规划,其中部分内容是限制外资进入中国的粮食加工业的“外资粮食威胁论”几乎已被言论攻破。
由此,“外资并购从一般消费品向基础性行业拓展,并且独资化倾向明显”的确应该引人注意,但因此是否就能引发“外资威胁论”?恐怕的确有待商榷。
“大的放开,小的管住”
2008年,中国吸收利用外资金额达923.95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23.58%。而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已经连续9个月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
为了推进投资便利化,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很多地区正逐步放开外资进入权限。上海市从8月1日起就进一步下放外资企业审批权限,将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有专项规定的除外)的审批权下放到各区县。对此,马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有关外资投资,如果单单只是把权限下放到区县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马宇强调:“中国吸引外资进入的整体方针应该是‘大的放开,小的管住’,所谓‘大的放开’,即外资的进入审批应该直接权交中央,政府只负责那些不允许进入的项目管制,对于中央鼓励的行业领域就不需要地方审批;‘小的管住’则只需审批限制的那一部分,审核其中的某一个点,而不是连双方修订的任何合同都要过问,这些都应该直接放给市场和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批效率。”
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外国直接投资将大幅减少,到2010年才会出现缓慢复苏,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这说明中国经济的走势依然上扬。这很大程度上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地选择提供了肯定答案。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7月22日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中国仍然是当今最吸引投资者的市场。马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进一步指出,从政府的角度,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外资进入的政策环境,管制不正当竞争的同时更要放开自由竞争。”
显而易见,中国外资进入的趋势势不可挡,驯化外资很重要,但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否是不能归咎到外资的进入上来。那么,怎样提升产业安全?或许最后再回归到商务部的《报告》中所提到的策略很正确:“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够通过鼓励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技术创新和优化结构,则有可能提高技术控制力、品牌控制力和结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产业的长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