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安全:不是“外资”惹的祸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日来,水价上涨是众目关注的焦点。外资近年在中国持续的水务并购,引发了“外资水价推手”这一言论。而商务部7月23日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产业安全状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更让“外资”一词显得愈加敏感起来。《报告》除了得出“中国产业安全形势严峻”的结论之外还同时指出:“外资并购领域不断拓宽,正在从一般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拓展,并且独资化倾向明显。”至此,有关“外资威胁论”的呼声再次风生水起。
  
  “威胁论”有待商榷
  
  根据商务部的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3.8%上升到2007年的78%。而中国产业竞争力和成长性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月~11月,国内企业贸易竞争指数为10.76%,明显低于2007年12.05%的水平。
  除了受金融危机外需大幅减弱的影响,《报告》将中国产业安全面临的较大不确定性归结于“跨国公司”:《报告》认为,跨国公司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加剧了国内供给矛盾和产业竞争。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工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表示:“任何一个产业的安全与否,归根到底是要看它是否具有竞争力和行业范围的市场活力,是要从产业发展的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而不是归结到外资进入的威胁上来。”
  “中国的石油产业几乎全部国有垄断,你就能说它安全吗?”马宇举例反驳,“还有中国的航空业,目前国内航空上下游产业链的损害比外资进入危险更大,这些产业安全都不是外资的问题。至于装备制造业等一些基础行业,目前外资并购意愿是在不断加强,但就中国现有政策根本没有办法并购,又何来威胁之说?”
  同样,几乎就在“水价外资推手论”散布的同时,发改委在8月3日发布的《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中强调了水价调价原因是因各地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为“外资推手”正名。
  一篇题为《外资限入粮食加工业损人不利己》的文章近日也被各大媒体竞相转载。此前业界风传国家粮食局正在制定一个粮食加工业的产业规划,其中部分内容是限制外资进入中国的粮食加工业的“外资粮食威胁论”几乎已被言论攻破。
  由此,“外资并购从一般消费品向基础性行业拓展,并且独资化倾向明显”的确应该引人注意,但因此是否就能引发“外资威胁论”?恐怕的确有待商榷。
  
  “大的放开,小的管住”
  
  2008年,中国吸收利用外资金额达923.95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23.58%。而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已经连续9个月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
  为了推进投资便利化,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很多地区正逐步放开外资进入权限。上海市从8月1日起就进一步下放外资企业审批权限,将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有专项规定的除外)的审批权下放到各区县。对此,马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有关外资投资,如果单单只是把权限下放到区县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马宇强调:“中国吸引外资进入的整体方针应该是‘大的放开,小的管住’,所谓‘大的放开’,即外资的进入审批应该直接权交中央,政府只负责那些不允许进入的项目管制,对于中央鼓励的行业领域就不需要地方审批;‘小的管住’则只需审批限制的那一部分,审核其中的某一个点,而不是连双方修订的任何合同都要过问,这些都应该直接放给市场和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批效率。”
  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外国直接投资将大幅减少,到2010年才会出现缓慢复苏,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这说明中国经济的走势依然上扬。这很大程度上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地选择提供了肯定答案。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7月22日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中国仍然是当今最吸引投资者的市场。马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进一步指出,从政府的角度,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外资进入的政策环境,管制不正当竞争的同时更要放开自由竞争。”
  显而易见,中国外资进入的趋势势不可挡,驯化外资很重要,但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否是不能归咎到外资的进入上来。那么,怎样提升产业安全?或许最后再回归到商务部的《报告》中所提到的策略很正确:“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够通过鼓励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技术创新和优化结构,则有可能提高技术控制力、品牌控制力和结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产业的长期安全。”
其他文献
当金融危机的海啸冻僵全球GDP增长的步伐之时,世界各国政府开始努力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拉内需,带增长”几乎成了各国一致的共识。中国政府也不例外:4万亿计划、家电下乡、鼓励旅游消费、发放代金券、放宽信贷等一系列措施拉开“内需市场”帷幕的同时,也打响了“保8”反击战。  半年过去了,战果如何?日前,《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家电、食品、旅游等大型超市,调查发现,经济企稳回升已是大势所趋,但市
期刊
最近在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后,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国内油价“虚高”。很快,有专家计算出中国油价已高出美国大约1.8元;之后,又有中石化权威专家,力证国内油价目前仍低于美国;接着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给出了“我国汽油含税零售价格要高一些,但不含税价格基本相当”的说法。  专家“打架”,公众困惑。我认为,没必要在中国油价比美国高还是低上“打太极”,即使中国油价真的高过美国也实属正常,因为在能源消
期刊
■核心提示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利益最相关的就是合同。在此,本刊提示:一、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一定要及时签订书面合同。二、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三、要按照法律法规签订合同,以免造成合同的内容无效。    一、案情:    某化工厂向某信用社借款50万元,由某燃料公司提供担保,到期后,化工厂与信用社协商,欲再展期六个月,化工厂与信用社做工作要求燃料公司继
期刊
“中国暂时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近日,在全球主要汽车大国和跨国汽车公司纷纷公布了上半年业绩之后,中国车市迎来了这样的高度封侯。这不仅让中国各大汽车厂商喜笑颜开,作为用钢大户,汽车产销增长带来的用钢需求让中国各大钢铁厂同样兴奋地开足了马达。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同为汽车产业链上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们却并没有因此而乐观起来。  相反,汽车整车产销的越加旺盛,在钢铁需求剧增、钢铁价格持
期刊
最近发生的武汉经适房6连号严重造假事件,让经适房的公平公正问题再次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可否认,经适房作为一种住房保障手段,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住房保障作用,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问题。但随着媒体曝光越来越多的经适房在建设、使用、分配过程中的造假事件,人们对经适房能否真正发挥住房保障作用,以及能否保证公平问题产生了怀疑。  按照早期提出的住房改革思路,取消福利分房,发展商品房市场,并提供经济适用房
期刊
“欧元区经济衰退步伐正在逐渐放缓,目前尚未出现复苏,何时出现拐点及复苏程度不明。”日前,国际货币组织(IMF)在最新发表的欧元区经济发展形势特别报告中对欧元区经济如此概括。2009年秋季即将到来,而在危机中饱受“折磨”的欧元区经济的回升力度却并不尽如人意。聚焦到该地区的经济领头羊德国,由于对经济衰退做出的反应迟缓和对世界贸易的较高依存度,该国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了3.8%。如此态势下,中
期刊
西部领跑中国经济,这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最眩目的亮点。近日,据媒体报道,全国各地上半年GDP增幅普遍好于预期,内蒙古和天津以16.2%的增幅领跑全国,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1个百分点。而在西部这个亮点中,内蒙古也展现出了特殊的亮色。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臣华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内蒙古经济对外依存度不高,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再加上国家
期刊
法莱美地区有着较为充足的资源和不同门类的行业,为投资者提供了开展研究、开发、生产等机会。《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通过德国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联络处获悉,在该地区,服务业和工业是其两大重点产业部门。投资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择业进驻。    服务业    财政金融业  信贷业务是德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德国银行业的规模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拥有700多家保险公司的德国保险业也高于
期刊
8月的第一个交易日,股指早盘小幅震荡后突破向上,震荡上攻并再创新高,强势特征十分明显。其中,有色金属、航运、化工、钢铁、造纸类个股涨幅较大。  如果说2009年是牛年牛市的话,那么有色金属就是牛年中最牛板块。今年以来,有色股出现持续反弹,尤其是7月以来,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收盘,7月申万有色金属板块的总市值猛增1037.55亿元,而大智慧有色金属指数月内涨幅也高达
期刊
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能耗和污染排放却在降低。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而内蒙古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对矛盾。  近年来,内蒙古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环境保服务经济建设的21条措施,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项目提供环评等服务,严把环境质量关。今年全区安排的减排项目达517项。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