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书法艺术悠久,在此过程中于魏晋时期,为屮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书法艺术发展为表现自身技艺水平的载体。这时期涌现出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王羲之,他开创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制高点。不仅吸收前人书法菁华,更是在创作上别开一派。作品极具自由洒脱、平和自然的精神特质。其书体立足中国书坛,历代文人、书家无不奉之为圭臬。授“书圣”、“帖学之祖”之称,曰其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其蕴含着的书法美学思想更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影响深远。他的成就非凡,基于魏晋六朝政治混乱,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釆取宽容的政策;士人在精神上追求自由、思想可以最大程度的释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儒道佛各家思想都得到发展,形成其书法美学思想,从中领悟王羲之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以及他的人格之美。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对我国今后书法理论的发展和书法艺术实践产生至深的影响,其美学价值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艺术;美学思想
书法艺术是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千年封建社会中,涌现很多优秀的书法家。其间艺术成就最为卓著的就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本文就将以王羲之书法中的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开始论述。魏晋六朝的时代特征及其风尚,宗白华先生曾论述为“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少了礼教和生活方面的束缚,士大夫们的精神处于自由的状态。在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玄学也起到推进作用,唤起了魏晋书法艺术的觉醒,中国书法也在这个时期从使用性功能转向以艺术表现功能为主。因而,涌现出一批以书法为乐的文人士大夫,其中以王羲之为代表。
王羲之① ,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其行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其中《兰亭序》被宋代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② 。而他的刻帖代表作品是《十七帖》,其内容为信礼,书写草逸颇见趣味,笔法严谨,又被视为历代范本。王羲之的书法“总百家之功,集众体之妙”,摆脱了汉魏笔锋,自成一家而影响深远。书道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后人称赞“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誉为书圣。书论中将他宣扬为楷模,唐太宗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赞》,这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且又是树一代新风、百世楷模的帖学之祖,有着规范的法度,开创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将个人情感与命运融入其中。目前关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研究较多,但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较少。这与其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中的地位并不相符,所以本文试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及研读,重新分析其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思想,望能够对其美学思想有较完整的认识,进而比较深入了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地位。
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③王羲之没有系统的哲学思想,但有自己独有的精神追求,鲜明的观点,他的言论、处世,无不体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郭沬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他美学思想是儒道佛三教兼宗。他生平坎坷,早年经历辞官而告别政坛。面对辞官后的苦闷,选择在玄、道、佛学中寻求解脱,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书法艺术领域。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具有显著特点,用笔讲究且细腻,结构还较为多变。他最大的成就,是对古代书法创作的法度进行改变。其书法卓越之处,不仅技法上所呈现细微,更重于蕴含的精神内涵,体现了自由的人性美感。其书法美学思想誉为“礼玄双修”,重“意”的传达:其一,书法艺术在精神境界与书写法度同等重要;其二,个人的人生境界、人格追求与其书艺的境界关系密切。在其《尚想黄绮帖》中论述到“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直接将期望隐逸的人生理想与书法艺术追求联系起来,赋予书“意”内涵。其字形书写更加的简练自由,不必像以前的如小篆曲折繁复,体现其书法艺术所追求的自由。书法作品能够表露人格之美,所谓古人云:“文如其人”,王羲之的行、草、楷书平和自然、笔势遒美健秀,这与他率性纵情、风流滿洒的个性相符合。
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抹清雅之风韵,对于“形”、“势”、“意”、“中和”等美学范畴的重视,为后世书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借鉴。注重书法艺术形质美感:包括到点画都要圆润灵动、新颖且富有创造性;将“意”作为衡量书法艺术内涵的尺度;极具“中和之美”,从字形、风格、气韵还是书法创作的角度,将此思想贯穿其中。现代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如今的发展,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美学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表现在:创作要与书家心理活动以及精神世界相贯通,通过书法传递思绪情感,拉近与欣赏者间的距离。又要探寻运笔、结字的规律。现今后人谈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少会去探究其在作书方面的标准。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提及平直、筋脉相连等,都是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达到高度融合。作為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对后世影响甚远且持久。开辟了草、楷结合的书法艺术发展道路,并继承前人精华大胆变化推行新体,将书法的实用性、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实践中采用变换书态及表现手法,避免千篇一律。总之其美学思想讲究情趣境界的融合,这实际上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要发现美,且能表现美。行文至此,由于本人学识限制,研读资料的不足,还有有待深入研究。望本文能够加强后人对王羲之书法的了解,在后续研究其之书法美学思想带来引导性,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卢建荣.魏晋自然思想[M].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1.
[3]郭诛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J].文物,1965.
[4]刘茂辰.王羲之四考[J].临沂师专学报,1991.
[5]罗时叙.王羲之生卒年及任江州刺史年代考证[J].九江师专学报,2003.
[6]梁达涛.从晋尚“韵”看王羲之书法的中和美[J].时代文化,2012.
注释:
①“起家秘书郎”,而立之年,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最后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②此帖为草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正文共有二十个“之”字,落款有一个“之”字,共有二十一个,每个“之”字各不相同,运用了不同的形式书写,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③[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④郭诛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J].文物,1965.
作者姓名:史俊丽(1995-),女,山西人,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职称:无,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方向)。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艺术;美学思想
书法艺术是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千年封建社会中,涌现很多优秀的书法家。其间艺术成就最为卓著的就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本文就将以王羲之书法中的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开始论述。魏晋六朝的时代特征及其风尚,宗白华先生曾论述为“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少了礼教和生活方面的束缚,士大夫们的精神处于自由的状态。在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玄学也起到推进作用,唤起了魏晋书法艺术的觉醒,中国书法也在这个时期从使用性功能转向以艺术表现功能为主。因而,涌现出一批以书法为乐的文人士大夫,其中以王羲之为代表。
王羲之① ,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其行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其中《兰亭序》被宋代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② 。而他的刻帖代表作品是《十七帖》,其内容为信礼,书写草逸颇见趣味,笔法严谨,又被视为历代范本。王羲之的书法“总百家之功,集众体之妙”,摆脱了汉魏笔锋,自成一家而影响深远。书道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后人称赞“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誉为书圣。书论中将他宣扬为楷模,唐太宗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赞》,这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且又是树一代新风、百世楷模的帖学之祖,有着规范的法度,开创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将个人情感与命运融入其中。目前关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研究较多,但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较少。这与其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中的地位并不相符,所以本文试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及研读,重新分析其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思想,望能够对其美学思想有较完整的认识,进而比较深入了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地位。
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③王羲之没有系统的哲学思想,但有自己独有的精神追求,鲜明的观点,他的言论、处世,无不体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郭沬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他美学思想是儒道佛三教兼宗。他生平坎坷,早年经历辞官而告别政坛。面对辞官后的苦闷,选择在玄、道、佛学中寻求解脱,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书法艺术领域。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具有显著特点,用笔讲究且细腻,结构还较为多变。他最大的成就,是对古代书法创作的法度进行改变。其书法卓越之处,不仅技法上所呈现细微,更重于蕴含的精神内涵,体现了自由的人性美感。其书法美学思想誉为“礼玄双修”,重“意”的传达:其一,书法艺术在精神境界与书写法度同等重要;其二,个人的人生境界、人格追求与其书艺的境界关系密切。在其《尚想黄绮帖》中论述到“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直接将期望隐逸的人生理想与书法艺术追求联系起来,赋予书“意”内涵。其字形书写更加的简练自由,不必像以前的如小篆曲折繁复,体现其书法艺术所追求的自由。书法作品能够表露人格之美,所谓古人云:“文如其人”,王羲之的行、草、楷书平和自然、笔势遒美健秀,这与他率性纵情、风流滿洒的个性相符合。
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抹清雅之风韵,对于“形”、“势”、“意”、“中和”等美学范畴的重视,为后世书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借鉴。注重书法艺术形质美感:包括到点画都要圆润灵动、新颖且富有创造性;将“意”作为衡量书法艺术内涵的尺度;极具“中和之美”,从字形、风格、气韵还是书法创作的角度,将此思想贯穿其中。现代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如今的发展,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美学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表现在:创作要与书家心理活动以及精神世界相贯通,通过书法传递思绪情感,拉近与欣赏者间的距离。又要探寻运笔、结字的规律。现今后人谈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少会去探究其在作书方面的标准。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提及平直、筋脉相连等,都是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达到高度融合。作為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对后世影响甚远且持久。开辟了草、楷结合的书法艺术发展道路,并继承前人精华大胆变化推行新体,将书法的实用性、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实践中采用变换书态及表现手法,避免千篇一律。总之其美学思想讲究情趣境界的融合,这实际上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要发现美,且能表现美。行文至此,由于本人学识限制,研读资料的不足,还有有待深入研究。望本文能够加强后人对王羲之书法的了解,在后续研究其之书法美学思想带来引导性,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卢建荣.魏晋自然思想[M].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1.
[3]郭诛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J].文物,1965.
[4]刘茂辰.王羲之四考[J].临沂师专学报,1991.
[5]罗时叙.王羲之生卒年及任江州刺史年代考证[J].九江师专学报,2003.
[6]梁达涛.从晋尚“韵”看王羲之书法的中和美[J].时代文化,2012.
注释:
①“起家秘书郎”,而立之年,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最后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②此帖为草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正文共有二十个“之”字,落款有一个“之”字,共有二十一个,每个“之”字各不相同,运用了不同的形式书写,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③[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④郭诛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J].文物,1965.
作者姓名:史俊丽(1995-),女,山西人,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职称:无,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