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星辰当年河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西北,大河还未解冻,硬邦邦的,铺展几万里。车厢内却闷热沉重,空气也似乎凝滞。烦闷的情绪从小杨登车时就一直在增涨,他早就想打开窗子透口气了,可窗子被窗缝里的泥沙尘土卡住了,他没打开。蓦地,一腔不知名的怒火蹿了上来,他带着或许有发泄意味的不甘用十八九岁少年的臂膀还是将窗扇打开了一个缝。
  一个缝,西北的冷风让那一个缝成了浸过烈酒的刀刃,这刀刃让小杨清醒了过来,热、闷、烦躁、不安通通消解。这是西北的风啊,这熟悉的西北的风,让他才刚离开,就又思念起母亲和家乡。天边只稀稀落落几颗寒星,不出几个小时天就要透亮了,他才开始有迷蒙的睡意,那种沉重、无法抗拒的困倦已袭上眼皮……
   祖父和所有的西北汉子一样,在庄稼地里多卖力,那鼾声就有多响,这干雷似的鼾声却是一家人的安稳,祖母的针线笸箩静悄悄的,大伯二伯他们也沉沉地睡着,我那多病的姑姑,脸上才泛起姑娘应有的润红,就叫咳嗽折磨了大半年。一年里农闲就这几天,该叫我的亲人们睡上一个好觉。
   父亲呢?他要在天约摸要亮的时候裹上旧袄,从家出发。冬日的天空,晴朗无月,密密匝匝漫山坡的星,雪在脚底咯吱吱地响。十几里的路,他到了,可是一夜的雪,铺盖满世界的闪着银光的雪和无边无际压到头顶与雪相照应的星空让他判断错了。现在还早得很哩,他蹲在学校门口,把在衣服里被捂热的硬馒头掏出来,掰下半个,再把余下半个塞回去。风,刀子似的在雪地上游荡,扯到人脸上,麻生生地疼。他不必抬头便看到了叫他判断错误的星空,你绝对没有见过那样的星海,你也绝不会在巨厦耸立的城市里见到它,那是怎样如麥浪翻滚般起伏绵延,怎样如山风呼啸般流转应和,又怎样如江河奔腾般波澜壮阔。
   杏园?为什么望着眼前的壮景他想起了杏园?他许在梦里,思绪便这样缥缈游荡。
   西北好像是没有春天的,冬季与夏季的衔接就是风。漫天漫地的风啊,滚着沙子,叫人睁不开眼睛。等你睁开眼睛,花纷纷都谢了,叶子渐渐绿了。对于三转(父亲的小名),同样也对于其他孩子们,杏园就是期盼。事实上,杏园只是一处少有人打理的小果园,其中并非只有杏树,也并非是杏树最多, 但为何叫做杏园,我不知道,这是三转和他伙伴们的秘密。想想看吧,孩子们期盼的或许和许多从未见过杏园的人期盼的一样,是一场盛景。从风沙中的三春到温暖干燥的三秋,这些鲜有人理睬的树,恣意任性地将果子挂在枝丫上,不讲求姿态。红橙黄三色交织点染整个杏园。果园的主人,那些比最有经验的果农更敏锐的老雀们,高傲地履行它们的职责,品尝每棵树上最好最甜的一个果实。它们在树梢上侍弄那些灰黑或靛紫色羽毛时也许会彼此简短交流:初二成熟的那颗最美味,或浸了月光又刚好受西风摇曳的那颗最香甜……孩子们循着老雀们的踪迹,那最美味最香甜果子的周围也总不令人失望。他们的欢笑和嬉戏伴着木筐里被孩子们采摘的果实一起散发着酒香,那些阳光和雨水静悄悄地发酵着,散发出极具诱惑力的迷人的却似有若无的气息,飘荡、萦绕、弥漫整个杏园。
   在杏园,如果遇见一只野兔,请不要奇怪,这也许是一个邀约,一个游戏,但没有时间了,小杨该醒了。
   无论内蒙古的草原还是戈壁滩都携着陌生和阔大的气息,眺目可见的草原上一棵树也没有,植物生之不易,只有草,且是坚硬的草,寒冷和烈日使这些绿色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但脚下,绿色退却了,是红褐棕黄的砂滩石滩。同行年长者和招工的工头领着这四五十号人挑选一个可以挖掘出黄金的聚着财富的“宝地”,他们沿着干枯的依稀可辨的弯曲河道寻找,远远就望见了一片蓝色的烟霞。若干年后,老杨讲到这里仍旧会出神,略带迷离恍惚的神情使我好奇,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片“烟霞”。
   那不是烟霞,那是这古老河道上绽放着蓝紫色生命的生灵,那是代替河水继续在河道流淌的花河,它们在这干净砂粒之下扎根。小杨猜想,在这干枯的河道底下定另有一条蓝紫色的河流,它就像开春在冰下涌动即将破冰的大河。他竟真的听到了它流动的声音!不,那是他的错觉,是血液流淌过太阳穴,这花河的蓝叫他陷入了另一片蓝。小杨看见母亲和姐姐在为出远门的亲人缝制新衣衫,线缠在一双母亲的手上,线又随着母亲的缝衣针穿过蓝布发出哧哧的声响,氧气如针线穿行过他的肺叶,疼痛蔓延过整个胸腔……
   他们选在了别处,他们说,河道的花太美,不吉利。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这四五十号人奋力凿着挖着。戈壁滩上尽是这样淘金的人群,他们或是被工头从家乡哄骗至此,或是怀着一颗一朝掘到金子暴富的心自愿来到这里。反正,偶尔也有人挖到,也总有人灰溜溜地离去。他们都是健壮有力的汉子,汗珠子甩在沙砾石子上,叮叮当当,铁镐用力敲打在石块上迸射出火花。多少天,他们也没见有一点儿金子。突然,有人高呼,金子!金子!众人围上去,一粒比沙子还要细微的金色粒子在那人指尖上,就像落了一粒金色的尘埃。众人像得了希望又奋力掘了十几天,可再连一个金粒子也没见到。带出来的粮食到底了,早就不见影子了的工头被骂娘了,众人商议,就当出来见见世面,还是回家吧。匆匆来又匆匆回,哼,像开玩笑。但哪里是玩笑,荒滩上净是堆起的石块和大大小小被留下的坑洼,就像一座座坟茔。
   小杨在荒滩上寻找那条河道,空气中开始充斥着一种茎叶破碎的气味,他看到褐绿色的汁液渗入砂砾,原本高傲飞翔的蓝紫色精灵们,被铁镐践踏,残破不成形。同样是一群淘金者,他们选中了花河。“这里的花开得那么好,一定是下面有金子”,他们中的一个边擦汗边说着。
   小杨闭上眼睛,他看见这条古河道重新恢复活力,开始流淌,流向大河下游人家,流向和自己一样无知的淘金者们家的灶台,他们的母亲、妻子、女儿摩挲着他们在家时的碗筷,再从锅中舀回那一瓢多加的水,目光转向灶房门外,看那将尽的落日……
   冰冷的黄河水是失路游子的眼泪啊,但父亲更忧愁,这里的大路上是一辆一辆漆着绿色、黑色的汽车,家乡的母亲却还在煤油灯下缝补他们的旧衣裳。他也的确忧愁,世事在变,荒野的砂地成了大路,砂地的那些似幻影的生灵却也埋在了大路之下,不单单属于他的村庄和那片土地又当在新一轮的历史浪潮中如何自处?
   又是一辆火车。火车应是他生命中许多河流中的一支,回乡的行李不似来时般地整齐,只是随便一裹,他想念家乡的泥土沙石。新到站的人们拥拥挤挤下来,热腾腾的气浪翻滚着那些同样背携着欲新闯天地的镐锹。胖的、瘦的、狡黠机灵的、年轻稚气的人们的汗气,天地之大,汗水该有汗水应洒的去处,否则,天自有天的法令,地亦有地的法令。小杨看着纷纷乱乱拥挤的人群,听着嘈嘈杂杂各色的口音,人的洪流,他的洪流,时代的洪流,他需要在此刻抉择,回去?还是留下?
   汽笛的蒸汽翻滚着,天边大朵大朵的云彩也翻滚着……
   后记:当我渐渐开始了解我的父亲,并借他了解周遭一直随时光年月细微的变化时,才发现,大概,对父亲而言,烦躁、窒闷和活泼的言语与举止同样都是对抗不安与不适应的好法子,然而,在某个特殊时期之后,后者成为他的日常状态,前者则渐渐被消磨了。父亲,他应该是一个沉默者,可他也是反抗者。
   至于他后来二十多年的岁月和挣扎,他没有说……
其他文献
“我”在哪儿?在一个个躯体里,在与他人的交流里,在对世界的思考与梦想里,在对一棵小草的察看和对神秘的猜想里,在對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眺望、在终于不能不与神的交谈之中。   正如浪与水。我写过: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所有的消息都在流传,各种各样的角色一个不少,唯时代的装束
我家楼前有块小空地,幼年春天,一楼的邻居领着两个不到十岁的女儿把那块地开了出来,种上菜,隔三差五带着女儿去浇水、除草、捉虫。此举起初赢得了楼里几名老太太的一致好评,赞美之词就是“会过日子”。然而没过多久,老太太們听说她光是买菜籽就花了两三百块钱,还一直用家里的自来水浇地,口风就变了。到菜长好时,这块地已经成了笑话。“一共就结了三个茄子和十几个西红柿,”老太太们说,“都不够自来水钱。”  这是那几代
去年夏天,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结婚了。两个人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恋爱长跑,终于如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初二那年,他们之间就已经互相有了好感。午休的时候,男生经常会给女生买她爱吃的棒棒糖,男生打篮球的时候,女生也经常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他。  中考之后,女生考到了一所重点高中,而男生只考到了一所普通高中。为了能够和女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男生说服父母争取到了借读的资格,来到了女生的隔壁班。  于是每节课下课
阿寅  这据说是老年间的一门行业。他们背着包裹走街串巷,游荡在乡野村舍。买卖的往往只是菜刀、剪子一类,卖也卖,但若没钱,赊刀人就会告诉你一个没有明确达成时间的预言。预言成真,他就回来收钱。据老人说,赊刀人的预言不论在当时听上去有多荒唐,却总能实现。  这一行据说最早出现在宋朝,当时叫做“卜卖”,也有的地方叫“打账”。这些人自称是鬼谷子传人,再加上那些玄之又玄的箴言,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清代咸丰辛酉
董事长:   学前班时候,长得最好看的女生叫马丽,就觉得马丽这个名字也跟着好听,回家问我妈我能不能以后也叫马丽,我妈不同意。晚上赌气在作业本上姓名处改成了马丽,后来老师统计作业的时候,说班里只有一个人没交作业,就是我。   vigor绵绵熊:   我小时候以为,只要我们国家偷偷印很多很多钞票,然后把国外的东西全买回来,大到航母火箭高科技,小到铅笔橡皮统统都买下来,谁来买都不卖,这样我们就会成
在几乎所有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总少不了几本关于交际或者聊天的指南。这其中既有《随便跟谁都谈得来》或《搭讪是门学问》这些坦荡直白的类型,也有《决定我们朋友圈排行榜高度的人际相互作用力》这样名字绕得匪夷所思的书目。总之,聊天,在一个聚会、旅游甚至约会相亲时人人都埋头看着自己巴掌大的小屏幕时代,已经俨然成了一门学问。   翻翻这些书你会发现,这门学问不求深与专,入门级科目无非是死记硬背一些能引起对方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
最近脑抽,接连买了好几条真丝旗袍。其中有一件,藏青色的底子上祥云缭绕,中间盘着赤橙的团龙;下摆的海浪平顺规整,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气象。然而看着那团龙,细思有一种僭越的诚惶诚恐,想起八卦历史剧里似曾相识的血雨腥风,只想喊一声:共和万岁!  从来没有穿过这么花哨的衣裳。忽然想起一句话:“老要张狂,少要端庄”……人老了真是可怕,不单是审美变得180度大调角,心性上也越发放飞自我了似的,天马行空,不管不顾。
对我来说,怎么写文章,规范基本只有两个。一个是高尔基《在底层》里边说的讨饭或巡礼之类。一個人说:“喂喂,我的话,你可听着?”另一个应道:“我又不是聋子!”讨饭的啦聋子啦,如今估计不能这么说话了,但过去无所谓。我还是当学生的时候读得的。若是一般性交谈,“喂喂,我的话你可听着?”“听着呢!”——这就可以了。可是这样就没戏了。而若回一句:“我又不是聋子!”那么交谈就有了动感。尽管单纯,却是根本的根本。但
彭莫山 曾为新华社武警支社记者、编辑,希望用一颗温暖平和的心,安静地讲述人间故事,让你我看见生命的光,成为自己的光。  在复旦读研时,研究生公寓一个宿舍住两人。室友正好是我本科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好好打造一间独特的书房,一个“有光的所在”。  有人说,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我和室友都是中文系学子,也是所谓的“文艺青年”,热爱文学,渴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