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筏归春娱,笑问逗越女。
遥看德天瀑,乾坤成一缕。
回想起在中越边境的归春河乘筏游玩时,与越南商贩讨价还价,遥看德天跨国大瀑布,将天地连成一体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归春河发源于广西靖西县的“鹅泉”,数曲流经越南后,在崇左市大新县的德天村又流回中国。她的名字暗含归来即是春天之意。一个“归”字,蕴含几多欣喜与悲伤,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在母亲千呼万唤的寻找中,在亲人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千回百转终又回到家门,投进了祖国的怀抱。同时又像满怀好奇心的游子,在跨出国门闯荡世界后,带着几分失望与忧伤回到了故乡。
地处亚热带的归春河两岸,虽是冬季,但仍然披绿戴翠。河水从越南流经德天瀑布,突遇断崖,滚滚洪流如脱缰野马,从参天古树间,在藤蔓花丛中一落千仗,银瀑飞泻。远眺,一片烂漫白花,宛若从蓝天飘落的朵朵白云,又仿佛投落在茵茵大地上的片片云垛。因为这一瀑,天地浪漫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一瀑,天空中平添一道靓丽的色彩。据导游介绍,她是世界第四大、亚洲第一大跨国大瀑布,把她形容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点也不为过。据说最近上影的《花千骨》里的长留仙地即取景于此。还据说德天瀑布被一个收买甘蔗的浙商发现后,灵机一动,便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开发利用70年的租赁合同,经营旅游业。从此,可见浙江商人的精明之处。
从归春河上岸,沿中越边境线向前步行,不远处便见到53号界碑。碑高不足两米,碑身正书“中国广西界”。碑后为中国,碑前为越南。碑下部已残缺破损,上半截刻着中文,下半截刻着法文。我和同事们在碑前碑后尽情拍照留念。细观此碑,其貌不扬,但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据说,当年清政府派两名士卒去立碑,当时边境地区人迹罕至,两人背到这儿,实在背不动了,就随便将界碑立在这里。从此,53号碑便成了中越两国的争议之地。其实,这块界碑是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奉清政府之命,根据“中法天津条约”,经过近三年的勘界后所立。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国界线应该是陈兵列岗,戒备森严。但我们看到的中越边境完全不是这样。一河相隔,两山相望,边境居民可以相互往来,并在同一个集市上交易土特产品。还不,我还大包小包的买了好多纪念品。
在中越边境的盘山公路旁,矗立着一座千古不杇的斜塔,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崇左斜塔,又名归龙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北方向3公里处的江心小岛上,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该塔与其它斜塔不同,其它斜塔大多数是自然的因素“后天”造成的,而崇左斜塔是人为斜塔,“先天”造成,整个塔身向外倾斜1米左右。据专家考证,是建塔工匠考虑到江心风力、河水冲击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设计的。据记载,归龙塔建于明代启元年,为太平知府李友梅所造,当时只建了3层。又过了39年,至清康熙年间,太平知府徐越又续建了两层。归龙塔至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塔基位于河水湍急处,遭受了数不尽的洪水冲击,以及雷电和地震的考验,但是仍以刚劲挺拔的英姿巍然屹立于左江中。
与归春河经历相似,还有一条黑水河,同样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从靖西县岳圩流入越南,在大新县德天村浦汤岛附近复入我国境内。黑是形容水蓝的程度,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非污染之黑,也非西游记中的黑水河。两岸翠峰夹列,古木参天,碧绿的河水因两岸的山峰倒影其中,相映成“黛”色,故名“黑水河”。坐在车前,但见水车悠悠,牧童横笛,顿生穿越古今、今夕何年的感慨;远看梯田成畦,近见甘蔗遍野。水含情,山带笑,人与自然交融一体,不禁使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在南宁的几天里,我们完成了沿归春河“北伐”的计划后,又开始“南征”北海银滩。“北海银滩”与桂林山水齐名,是广西的经典之作。但北海银滩更具丰富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香港、上海一样,北海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现在也是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坐标点之一。北海银滩位于北海市南部海滨,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公园内,楼台亭阁风格各异,林荫小道曲径通幽。信步海堤,海天一色,白云悠悠,犹如置身仙境。看过北海之水才能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真切感受,才知道什么是海之蓝。如果不是浪欲静而风不止,那肯定就是“鱼翔浅底”了。大概是因为边疆工业很少,加上人烟稀少,海水未受到污染的缘故。与海水之蓝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滩上的石英砂,在阳光的照射下,砂子晶莹洁白,整个海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掬一把海砂在手里,如精盐一般。我们在海里游泳后光着脚丫在银滩上行走,感受独特的海滩风情。滩上充满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当游人走进的时候,它就很快地钻到洞里。当游人走远的时候,它又很快地钻出来晒阳嬉耍,像是与游人在捉迷藏。
北海老街是“南征”之行的最后驿站。漫步在北海老街,仿佛穿越了两个多世纪。古老的街道,古老的楼阁,古色古香,古味浓郁,建筑风格奇异,是国家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群。街上,中國店铺间杂着越南店铺、俄罗斯店铺、泰国店铺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它是北海市充满东西方文化的一条古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起源于19世纪中叶。自那时起,一批西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东西方文化渗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老街。它既非国之传统建筑的简单传承,也非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而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美丽结晶。
在南宁,我们还耳闻目睹了一些乡土文化。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主要是壮族,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90%以上,占广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壮族人不排外,待人非常和善。在壮人这么多的南宁市,我们满眼看到的几乎都是汉字,而不是壮文;满耳听到的几乎都是汉语,而不是壮话。如果不是服饰的区别,几乎感觉不到壮族的存在。他们与汉族人民世代友好相处,说汉语,用汉字,几乎已被汉化。壮族人的热情,从我们踏上南宁这块神圣的热土就能感觉到。因为我们不熟路况,无论你怎么问,他都不烦,并会耐心地向你说清楚。
广西人对酸野情有独钟,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野摊”的说法。南宁大街小巷,酸野摊随处可见,如果说到新疆要吃烤羊肉,那么来南宁必吃酸野,色香味俱全。其色,艳目夺人,五彩缤纷;其酸,酸到五脏六腑,令你垂涎欲滴;其香,香到沁人心脾,令你神魂颠倒。美味的酸野已经彻底俘虏了广西的女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女孩能抵挡得住它的诱惑。
老友粉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夏天吃着是开胃,冬天吃着能驱寒。据说老友粉极具民生气质,是不分阶层的小吃代表。普通百姓喜欢说,当官的也喜欢吃;穷人喜欢吃,富人也喜欢吃。其招牌来自一个传奇的故事:从前,南宁码头有一位老翁开的米粉店,他的一个墨友从北京来,夜深了,老翁就招待朋友吃他的米粉。这一吃,朋友惊呀叫绝,随即叫老翁找来笔墨,即兴写了“老友粉”三个字,老翁第二天就将“老友粉”三个字装裱成招牌。从此,“老友粉”这块招牌在南宁越做越响,声名远扬。
结束广西之行,我证实了“到西安看坟头,到北京看城头,到上海看人头,到广西看山头”的经典总结。广西中越边境的山头,那是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就像诗仙李白所描写的那样“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用足了功夫。我陶醉在这一幅幅宁静抒情、南国特有的风情画卷中,流连忘返,物我两忘,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用数码技术记录着这如诗如画的五百里山水画廊。此时此刻,我试图寻找最美的语言来描写中越边境的山头之美,河流之美,人文之美,但我发现语言在她面前显得非常贫乏、苍白无力,无以言状、无以喻美,唯有把伟人毛泽东的词句“风景这边独好”用在这里。
遥看德天瀑,乾坤成一缕。
回想起在中越边境的归春河乘筏游玩时,与越南商贩讨价还价,遥看德天跨国大瀑布,将天地连成一体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归春河发源于广西靖西县的“鹅泉”,数曲流经越南后,在崇左市大新县的德天村又流回中国。她的名字暗含归来即是春天之意。一个“归”字,蕴含几多欣喜与悲伤,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在母亲千呼万唤的寻找中,在亲人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千回百转终又回到家门,投进了祖国的怀抱。同时又像满怀好奇心的游子,在跨出国门闯荡世界后,带着几分失望与忧伤回到了故乡。
地处亚热带的归春河两岸,虽是冬季,但仍然披绿戴翠。河水从越南流经德天瀑布,突遇断崖,滚滚洪流如脱缰野马,从参天古树间,在藤蔓花丛中一落千仗,银瀑飞泻。远眺,一片烂漫白花,宛若从蓝天飘落的朵朵白云,又仿佛投落在茵茵大地上的片片云垛。因为这一瀑,天地浪漫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一瀑,天空中平添一道靓丽的色彩。据导游介绍,她是世界第四大、亚洲第一大跨国大瀑布,把她形容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点也不为过。据说最近上影的《花千骨》里的长留仙地即取景于此。还据说德天瀑布被一个收买甘蔗的浙商发现后,灵机一动,便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开发利用70年的租赁合同,经营旅游业。从此,可见浙江商人的精明之处。
从归春河上岸,沿中越边境线向前步行,不远处便见到53号界碑。碑高不足两米,碑身正书“中国广西界”。碑后为中国,碑前为越南。碑下部已残缺破损,上半截刻着中文,下半截刻着法文。我和同事们在碑前碑后尽情拍照留念。细观此碑,其貌不扬,但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据说,当年清政府派两名士卒去立碑,当时边境地区人迹罕至,两人背到这儿,实在背不动了,就随便将界碑立在这里。从此,53号碑便成了中越两国的争议之地。其实,这块界碑是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奉清政府之命,根据“中法天津条约”,经过近三年的勘界后所立。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国界线应该是陈兵列岗,戒备森严。但我们看到的中越边境完全不是这样。一河相隔,两山相望,边境居民可以相互往来,并在同一个集市上交易土特产品。还不,我还大包小包的买了好多纪念品。
在中越边境的盘山公路旁,矗立着一座千古不杇的斜塔,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崇左斜塔,又名归龙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北方向3公里处的江心小岛上,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该塔与其它斜塔不同,其它斜塔大多数是自然的因素“后天”造成的,而崇左斜塔是人为斜塔,“先天”造成,整个塔身向外倾斜1米左右。据专家考证,是建塔工匠考虑到江心风力、河水冲击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设计的。据记载,归龙塔建于明代启元年,为太平知府李友梅所造,当时只建了3层。又过了39年,至清康熙年间,太平知府徐越又续建了两层。归龙塔至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塔基位于河水湍急处,遭受了数不尽的洪水冲击,以及雷电和地震的考验,但是仍以刚劲挺拔的英姿巍然屹立于左江中。
与归春河经历相似,还有一条黑水河,同样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从靖西县岳圩流入越南,在大新县德天村浦汤岛附近复入我国境内。黑是形容水蓝的程度,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非污染之黑,也非西游记中的黑水河。两岸翠峰夹列,古木参天,碧绿的河水因两岸的山峰倒影其中,相映成“黛”色,故名“黑水河”。坐在车前,但见水车悠悠,牧童横笛,顿生穿越古今、今夕何年的感慨;远看梯田成畦,近见甘蔗遍野。水含情,山带笑,人与自然交融一体,不禁使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在南宁的几天里,我们完成了沿归春河“北伐”的计划后,又开始“南征”北海银滩。“北海银滩”与桂林山水齐名,是广西的经典之作。但北海银滩更具丰富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香港、上海一样,北海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现在也是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坐标点之一。北海银滩位于北海市南部海滨,东西绵延约24公里。海滩公园内,楼台亭阁风格各异,林荫小道曲径通幽。信步海堤,海天一色,白云悠悠,犹如置身仙境。看过北海之水才能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真切感受,才知道什么是海之蓝。如果不是浪欲静而风不止,那肯定就是“鱼翔浅底”了。大概是因为边疆工业很少,加上人烟稀少,海水未受到污染的缘故。与海水之蓝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滩上的石英砂,在阳光的照射下,砂子晶莹洁白,整个海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掬一把海砂在手里,如精盐一般。我们在海里游泳后光着脚丫在银滩上行走,感受独特的海滩风情。滩上充满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当游人走进的时候,它就很快地钻到洞里。当游人走远的时候,它又很快地钻出来晒阳嬉耍,像是与游人在捉迷藏。
北海老街是“南征”之行的最后驿站。漫步在北海老街,仿佛穿越了两个多世纪。古老的街道,古老的楼阁,古色古香,古味浓郁,建筑风格奇异,是国家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群。街上,中國店铺间杂着越南店铺、俄罗斯店铺、泰国店铺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它是北海市充满东西方文化的一条古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起源于19世纪中叶。自那时起,一批西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东西方文化渗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老街。它既非国之传统建筑的简单传承,也非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而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美丽结晶。
在南宁,我们还耳闻目睹了一些乡土文化。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主要是壮族,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90%以上,占广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壮族人不排外,待人非常和善。在壮人这么多的南宁市,我们满眼看到的几乎都是汉字,而不是壮文;满耳听到的几乎都是汉语,而不是壮话。如果不是服饰的区别,几乎感觉不到壮族的存在。他们与汉族人民世代友好相处,说汉语,用汉字,几乎已被汉化。壮族人的热情,从我们踏上南宁这块神圣的热土就能感觉到。因为我们不熟路况,无论你怎么问,他都不烦,并会耐心地向你说清楚。
广西人对酸野情有独钟,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野摊”的说法。南宁大街小巷,酸野摊随处可见,如果说到新疆要吃烤羊肉,那么来南宁必吃酸野,色香味俱全。其色,艳目夺人,五彩缤纷;其酸,酸到五脏六腑,令你垂涎欲滴;其香,香到沁人心脾,令你神魂颠倒。美味的酸野已经彻底俘虏了广西的女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女孩能抵挡得住它的诱惑。
老友粉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夏天吃着是开胃,冬天吃着能驱寒。据说老友粉极具民生气质,是不分阶层的小吃代表。普通百姓喜欢说,当官的也喜欢吃;穷人喜欢吃,富人也喜欢吃。其招牌来自一个传奇的故事:从前,南宁码头有一位老翁开的米粉店,他的一个墨友从北京来,夜深了,老翁就招待朋友吃他的米粉。这一吃,朋友惊呀叫绝,随即叫老翁找来笔墨,即兴写了“老友粉”三个字,老翁第二天就将“老友粉”三个字装裱成招牌。从此,“老友粉”这块招牌在南宁越做越响,声名远扬。
结束广西之行,我证实了“到西安看坟头,到北京看城头,到上海看人头,到广西看山头”的经典总结。广西中越边境的山头,那是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就像诗仙李白所描写的那样“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用足了功夫。我陶醉在这一幅幅宁静抒情、南国特有的风情画卷中,流连忘返,物我两忘,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用数码技术记录着这如诗如画的五百里山水画廊。此时此刻,我试图寻找最美的语言来描写中越边境的山头之美,河流之美,人文之美,但我发现语言在她面前显得非常贫乏、苍白无力,无以言状、无以喻美,唯有把伟人毛泽东的词句“风景这边独好”用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