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近几年来我国声势浩大的娱乐节目,一连串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浮现在大众眼前,它们将“娱乐”进行升级,为大众打造了一个个狂欢盛宴。其中,作为国内三大选秀节目之一的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品牌。2009年,作为绿色选秀节目,它率先拿到广电总局的选秀绿卡。《绝对唱响》已成为我国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典型代表之一。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本质特征是文艺性,娱乐、消遣的功能已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类节目的重要功能。①《绝对唱响》的成功是节目文本适时转变的结果,节目将娱乐性、游戏性和竞争性充分融合,为大众打造的是一个盛大的狂欢宴会。
“大众娱乐”时代到来
过去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或明星总是“高高在上”,大众则呈现出“仰视”的姿态,观看娱乐节目带有仪式化的色彩。以《正大综艺》为例,最早的娱乐节目以审美为主,表演者和主持人处于中心地位,娱乐节目的文本是“教你玩”。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娱乐节目的中心变成了游戏与明星,再往后娱乐节目开始让大众登上舞台,从《超级女声》到《绝对唱响》,这一切表明娱乐节目已转变成“你来玩”。以《绝对唱响》为代表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将原来娱乐节目的“有限”和“有度”进行了升级,突出的是普通民众的主动参与性,可以说《绝对唱响》给大众带来的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视听饕餮盛宴,其实际模糊了“比赛”的概念,体现出的是“大众娱乐”的狂欢意义。这个狂欢的背后,显示出的是我国电视娱乐节目文本在加入一定本土化元素的基础上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进行了转变。这种对“普通大众参与性”的一再强调,在节目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赛规则宽松。电视节目具有共享性特征,电视消费者的群体性使得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收视习惯,同时,观众的个性化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为了构建一个大众狂欢的盛宴,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参与,尤其是吸引派对狂欢的绝对主力——年轻人,《绝对唱响》除了规定参赛者必须年满18岁外,对于参赛选手的职业、性别、音乐风格都没有任何规定。去年,《绝对唱响》对多次参加选秀的选手亮出了“红牌”,取消之前男女“配对”的比赛方式,力求以公平的方式从普通大众中选出真正的独特声音。今年,《绝对唱响》的初赛采取现场报名制度,很多选手甚至是路过才报的名,而且报名选手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比赛现场,出现了四十几岁的阿姨载歌载舞唱《娃哈哈》的场面。而且,节目组更加强调“特色”和“原创”,参赛方式也更多元化,更加弱化对选手形象的要求,选手甚至只要有麦克风就可以虚拟身份随时上网参加比赛。
比赛如此宽松的规定为很多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人以最便捷和公平的方式提供了参加狂欢的门票。选手能充分地展现自我,为节目能满足不同观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了前提保障,这也很好地证明了《绝对唱响》为代表的娱乐节目不是为精英分子所设立的比赛,它只是一个给大众提供娱乐的舞台,任何人只要有梦想就可以来参加。
比赛规模庞大。近几年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为突出大众娱乐的狂欢性,总是规模宏大,努力营造一个巨大的场效应。选手要经过海选,然后再经过初赛、复赛、争夺赛、复活赛……最后才是总决赛,比赛流程较复杂,周期比较长。在规模上,去年的《绝对唱响》海选覆盖全国28个城市,还大力开拓港台和海外市场,而今年,节目组要扩大选拔的规模,在全国开设了29个选拔赛区,更增加了网络赛区,将先挑选六十几位选手进行培训再进入淘汰赛,并可能会走出国门,节目也越来越国际化。
“竞赛”概念被模糊。今年,《绝对唱响》在决赛部分弱化选秀的“竞赛”概念,将《绝对唱响》和《名师高徒》相联,并“分阶段进行”,在选出12位优秀参赛者之后,并不选出冠军,而以“招聘”的概念,让选手进入唱片公司实习,主打综艺牌。这就颠覆了以往的模式,弱化选秀的“竞赛”概念,让大众觉得放松,参赛的结果显得没有过程重要了,参赛仿佛是在参加一场狂欢的宴会。
打破权威,突显大众。2008年,《绝对唱响》在比赛初期,节目组根据观众的意见来决定比赛方式,将大众的权利上升到新的高度,并对参加过多次选秀的选手进行了限制,而对于比赛评委和明星嘉宾,他们在节目中不再被“神化”,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大众娱乐”的一部分。
《绝对唱响》的评委一直比较专业,到后期的《名师高徒》又请来大牌明星担任选手的老师,这些明星带队参赛也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普通大众与明星形成了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在比赛过程中,诸如袁惟仁送陈小春一盒纸巾让他“输的时候擦泪”的一幕使得“娱乐性”大为增加。
节目“大众娱乐”的文本特质还表现在平凡的大众选手与音乐大腕在节目中差不多处于平等地位,明星们成了一种“衬托”而不是主体,就如陈小春会亲自牵手王睿上台,甘愿做“背景”,有很多趣事发生。今年的《绝对唱响》天王周杰伦将会为选手写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精英们是在为选手服务着的。大众更加真实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焦点,在“大众娱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平等地享受着这场盛宴,大众在《绝对唱响》中被奉为绝对主角。
互动性空前加强。以往静静收看节目的观众行为在《绝对唱响》中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了,绝大部分观众要么是积极参加海选的人员中的一员,要么是动动手机直接左右比赛结果。节目在初期采用手机投票方式,观众可以介入节目的进程,甚至能够影响某个选手的未来。在海选中被淘汰的大多数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由起初的直接参与变为间接参与。台上选手在台上卖力表演,希望得到观众最大的支持,选手也会与评委进行互动。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比赛的整个过程,他们的选票对选手至关重要,大众本身就像自己也站在舞台上一样,他们以间接的方式,通过节目中的“代理人”来参与节目,大众本身就是节目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凸显着“大众娱乐”的文本意义,再加上节目拥有盛大的场面和明星助阵,整个节目就是一个众人同乐的狂欢派对。
今年,《绝对唱响》的网络海选采取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在海选阶段,选手只需要将资料上传到指定网络和盛大《巨星》的互动社区,就可以参加比赛,无需亮相,只需要展现自己的声音。节目最大化地将网络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粉丝们可以与他们虚拟的偶像及时进行互动。
文本转变的原因
综观我国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无论是《超级女声》还是《绝对唱响》,都体现了娱乐节目文本由“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的转变,究其转变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大众心理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深厚。后现代主义源于工业文明,它对精英意识逐步消解,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距离消失,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受这种思潮的影响,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大众不再愿意继续做信息的接收者,他们作为电视消费者,想要最大限度地参与以获得放松。《绝对唱响》所代表的娱乐节目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它不再把权威放在第一位,而将节目的主角设定为“大众”,让普通大众在同一时间参与到大众的狂欢中,尽情表达自己。
精英意识的消解使大众文化崛起,并作为主流文化影响着我们,其所倡导的核心精神就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丰富,大众消费的目的变成了被环境和认同制造出来的或者说是被刺激出来的超额欲望,开始在精神层面上寻求满足。正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早在100多年前发表的著名“剩余能量说”所认为的:“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②如今的生产也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大众需要娱乐,并且希望直接参与娱乐来寻求暂时的解脱。
随着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自主意识增强,大众对娱乐节目的参与要求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他们不满足于纯欣赏而追求一种“自娱自乐”。在消费的二重性中,观众的积极性在不断增加。《绝对唱响》所代表的娱乐节目是让观众消费自己的激情,寄托一种情绪的。通过观看节目,可以完成大众情感的宣泄,满足的是受众心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满足大众对“参与”的热情。
媒介受收视率等各种因素影响巨大。在全球娱乐节目文本发生转变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娱乐节目文本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我国电视越来越凸显其商业性质,受众成了大众传媒最重要的商品,“电视与受众”的关系完全演变为了“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对“万物之灵”的娱乐享受进行满足,才能使得媒介产品具有市场,使媒介获取生存下去的资本。大众需要娱乐,需要取得绝对关注,需要感到快乐,于是媒介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这使得电视的产业特征日益明显,娱乐性和商业性越来越强。电视节目成了一种消费品,它带有更明显的日常性和普遍性,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对大众心理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强调对自我个性的彰显,传媒语态由传播走向了互动,尤其是娱乐节目,其最大的功能就是吸引最大的收视,所以其节目文本就更要适应受众心理的改变以争取最大的收视效果,于是,娱乐节目的文本逐步转向了“大众娱乐”。
节目文本的适时转变带来了满意的回报,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绝对唱响》4进3的比赛在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一,全国19个城市快速监测收视率高达2.2%,节目巩固了选秀老大的地位。
产生的影响
以《绝对唱响》为代表,娱乐节目文本的转变必然对我国的娱乐节目带来巨大影响。
提供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这个选秀类的真人秀比赛提供的是金字塔式的选拔方式,选手只要去报名点参赛,或者将自己的声音传到指定的网站上,就可以参加比赛。相对于《美国偶像》,《绝对唱响》根据国情,进行了很多原创性质的改造,提供给大众更加方便低廉的新型娱乐方式。
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崛起。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选秀类的真人秀节目,《绝对唱响》这类娱乐节目的风靡使得很多人成为“草根偶像”的“粉丝”,他们的行为趋于仪式化。“粉丝”力量的强大在节目中被凸显出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移情作用下无条件地支持着某位能在自己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选手,作为“粉丝”,他们没有年龄的限制,他们对某位选手的支持实际是对自己内在某一部分的支持。庞大数量的“粉丝”团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文化现象。“粉丝”的出现使得节目本身在某一时间形成了固定的收视人群,他们的参与也很好很自发地融合进了这场大众的狂欢中,体现着“大众娱乐”的文本宗旨。大量的“粉丝”通过拉票,通过口耳相传,迅速地在民间对节目本身进行着最有效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比赛中,使得狂欢的人数不断增加,呈“滚雪球”的状态。
大量“粉丝”的参与也改变了传统娱乐节目的制作与传播,“粉丝们”的身份开始有了转变,他们主动地介入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中,干涉节目的流程,抢夺以往掌握在电视台或者制作公司手中的话语权。原本“电视—观众”的传播模式变成了“电视—‘粉丝’—观众”的传播模式。
带来狂欢后的心理落差。《绝对唱响》为大众打造了一个狂欢的派对,人们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的烦恼,但节目结束以后,回到现实,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特别是在参加比赛的时候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们。媒体的目的正是为普通人制造乌托邦美梦,走上梦想舞台,美梦成真,走下梦想舞台,这个美梦或许就破灭了。这样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使人产生一种心理失衡。③不过所幸的是,这种落差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很多人会重新找回平衡。
《绝对唱响》打造了一个无比丰盛的大众狂欢盛宴,对“大众”和“积极参与”进行了一再的强调,达到了一种文化的解放,人们可以逃避现实,重新构建一种快乐。此类节目的出现体现出我国娱乐节目文本在融入本土化元素的基础上完全从“娱乐大众”转变为了“大众娱乐”。
注释:
①陆晔、赵民著:《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文硕著:《这就是娱乐经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③胡智锋、张国涛著:《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本质特征是文艺性,娱乐、消遣的功能已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类节目的重要功能。①《绝对唱响》的成功是节目文本适时转变的结果,节目将娱乐性、游戏性和竞争性充分融合,为大众打造的是一个盛大的狂欢宴会。
“大众娱乐”时代到来
过去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或明星总是“高高在上”,大众则呈现出“仰视”的姿态,观看娱乐节目带有仪式化的色彩。以《正大综艺》为例,最早的娱乐节目以审美为主,表演者和主持人处于中心地位,娱乐节目的文本是“教你玩”。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娱乐节目的中心变成了游戏与明星,再往后娱乐节目开始让大众登上舞台,从《超级女声》到《绝对唱响》,这一切表明娱乐节目已转变成“你来玩”。以《绝对唱响》为代表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将原来娱乐节目的“有限”和“有度”进行了升级,突出的是普通民众的主动参与性,可以说《绝对唱响》给大众带来的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视听饕餮盛宴,其实际模糊了“比赛”的概念,体现出的是“大众娱乐”的狂欢意义。这个狂欢的背后,显示出的是我国电视娱乐节目文本在加入一定本土化元素的基础上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进行了转变。这种对“普通大众参与性”的一再强调,在节目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赛规则宽松。电视节目具有共享性特征,电视消费者的群体性使得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收视习惯,同时,观众的个性化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为了构建一个大众狂欢的盛宴,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参与,尤其是吸引派对狂欢的绝对主力——年轻人,《绝对唱响》除了规定参赛者必须年满18岁外,对于参赛选手的职业、性别、音乐风格都没有任何规定。去年,《绝对唱响》对多次参加选秀的选手亮出了“红牌”,取消之前男女“配对”的比赛方式,力求以公平的方式从普通大众中选出真正的独特声音。今年,《绝对唱响》的初赛采取现场报名制度,很多选手甚至是路过才报的名,而且报名选手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比赛现场,出现了四十几岁的阿姨载歌载舞唱《娃哈哈》的场面。而且,节目组更加强调“特色”和“原创”,参赛方式也更多元化,更加弱化对选手形象的要求,选手甚至只要有麦克风就可以虚拟身份随时上网参加比赛。
比赛如此宽松的规定为很多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人以最便捷和公平的方式提供了参加狂欢的门票。选手能充分地展现自我,为节目能满足不同观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了前提保障,这也很好地证明了《绝对唱响》为代表的娱乐节目不是为精英分子所设立的比赛,它只是一个给大众提供娱乐的舞台,任何人只要有梦想就可以来参加。
比赛规模庞大。近几年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为突出大众娱乐的狂欢性,总是规模宏大,努力营造一个巨大的场效应。选手要经过海选,然后再经过初赛、复赛、争夺赛、复活赛……最后才是总决赛,比赛流程较复杂,周期比较长。在规模上,去年的《绝对唱响》海选覆盖全国28个城市,还大力开拓港台和海外市场,而今年,节目组要扩大选拔的规模,在全国开设了29个选拔赛区,更增加了网络赛区,将先挑选六十几位选手进行培训再进入淘汰赛,并可能会走出国门,节目也越来越国际化。
“竞赛”概念被模糊。今年,《绝对唱响》在决赛部分弱化选秀的“竞赛”概念,将《绝对唱响》和《名师高徒》相联,并“分阶段进行”,在选出12位优秀参赛者之后,并不选出冠军,而以“招聘”的概念,让选手进入唱片公司实习,主打综艺牌。这就颠覆了以往的模式,弱化选秀的“竞赛”概念,让大众觉得放松,参赛的结果显得没有过程重要了,参赛仿佛是在参加一场狂欢的宴会。
打破权威,突显大众。2008年,《绝对唱响》在比赛初期,节目组根据观众的意见来决定比赛方式,将大众的权利上升到新的高度,并对参加过多次选秀的选手进行了限制,而对于比赛评委和明星嘉宾,他们在节目中不再被“神化”,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大众娱乐”的一部分。
《绝对唱响》的评委一直比较专业,到后期的《名师高徒》又请来大牌明星担任选手的老师,这些明星带队参赛也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普通大众与明星形成了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在比赛过程中,诸如袁惟仁送陈小春一盒纸巾让他“输的时候擦泪”的一幕使得“娱乐性”大为增加。
节目“大众娱乐”的文本特质还表现在平凡的大众选手与音乐大腕在节目中差不多处于平等地位,明星们成了一种“衬托”而不是主体,就如陈小春会亲自牵手王睿上台,甘愿做“背景”,有很多趣事发生。今年的《绝对唱响》天王周杰伦将会为选手写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精英们是在为选手服务着的。大众更加真实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焦点,在“大众娱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平等地享受着这场盛宴,大众在《绝对唱响》中被奉为绝对主角。
互动性空前加强。以往静静收看节目的观众行为在《绝对唱响》中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了,绝大部分观众要么是积极参加海选的人员中的一员,要么是动动手机直接左右比赛结果。节目在初期采用手机投票方式,观众可以介入节目的进程,甚至能够影响某个选手的未来。在海选中被淘汰的大多数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由起初的直接参与变为间接参与。台上选手在台上卖力表演,希望得到观众最大的支持,选手也会与评委进行互动。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比赛的整个过程,他们的选票对选手至关重要,大众本身就像自己也站在舞台上一样,他们以间接的方式,通过节目中的“代理人”来参与节目,大众本身就是节目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凸显着“大众娱乐”的文本意义,再加上节目拥有盛大的场面和明星助阵,整个节目就是一个众人同乐的狂欢派对。
今年,《绝对唱响》的网络海选采取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在海选阶段,选手只需要将资料上传到指定网络和盛大《巨星》的互动社区,就可以参加比赛,无需亮相,只需要展现自己的声音。节目最大化地将网络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粉丝们可以与他们虚拟的偶像及时进行互动。
文本转变的原因
综观我国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无论是《超级女声》还是《绝对唱响》,都体现了娱乐节目文本由“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的转变,究其转变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大众心理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深厚。后现代主义源于工业文明,它对精英意识逐步消解,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距离消失,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受这种思潮的影响,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大众不再愿意继续做信息的接收者,他们作为电视消费者,想要最大限度地参与以获得放松。《绝对唱响》所代表的娱乐节目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它不再把权威放在第一位,而将节目的主角设定为“大众”,让普通大众在同一时间参与到大众的狂欢中,尽情表达自己。
精英意识的消解使大众文化崛起,并作为主流文化影响着我们,其所倡导的核心精神就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丰富,大众消费的目的变成了被环境和认同制造出来的或者说是被刺激出来的超额欲望,开始在精神层面上寻求满足。正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早在100多年前发表的著名“剩余能量说”所认为的:“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②如今的生产也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大众需要娱乐,并且希望直接参与娱乐来寻求暂时的解脱。
随着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自主意识增强,大众对娱乐节目的参与要求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他们不满足于纯欣赏而追求一种“自娱自乐”。在消费的二重性中,观众的积极性在不断增加。《绝对唱响》所代表的娱乐节目是让观众消费自己的激情,寄托一种情绪的。通过观看节目,可以完成大众情感的宣泄,满足的是受众心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满足大众对“参与”的热情。
媒介受收视率等各种因素影响巨大。在全球娱乐节目文本发生转变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娱乐节目文本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我国电视越来越凸显其商业性质,受众成了大众传媒最重要的商品,“电视与受众”的关系完全演变为了“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对“万物之灵”的娱乐享受进行满足,才能使得媒介产品具有市场,使媒介获取生存下去的资本。大众需要娱乐,需要取得绝对关注,需要感到快乐,于是媒介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这使得电视的产业特征日益明显,娱乐性和商业性越来越强。电视节目成了一种消费品,它带有更明显的日常性和普遍性,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对大众心理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强调对自我个性的彰显,传媒语态由传播走向了互动,尤其是娱乐节目,其最大的功能就是吸引最大的收视,所以其节目文本就更要适应受众心理的改变以争取最大的收视效果,于是,娱乐节目的文本逐步转向了“大众娱乐”。
节目文本的适时转变带来了满意的回报,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绝对唱响》4进3的比赛在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一,全国19个城市快速监测收视率高达2.2%,节目巩固了选秀老大的地位。
产生的影响
以《绝对唱响》为代表,娱乐节目文本的转变必然对我国的娱乐节目带来巨大影响。
提供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这个选秀类的真人秀比赛提供的是金字塔式的选拔方式,选手只要去报名点参赛,或者将自己的声音传到指定的网站上,就可以参加比赛。相对于《美国偶像》,《绝对唱响》根据国情,进行了很多原创性质的改造,提供给大众更加方便低廉的新型娱乐方式。
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崛起。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选秀类的真人秀节目,《绝对唱响》这类娱乐节目的风靡使得很多人成为“草根偶像”的“粉丝”,他们的行为趋于仪式化。“粉丝”力量的强大在节目中被凸显出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移情作用下无条件地支持着某位能在自己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选手,作为“粉丝”,他们没有年龄的限制,他们对某位选手的支持实际是对自己内在某一部分的支持。庞大数量的“粉丝”团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文化现象。“粉丝”的出现使得节目本身在某一时间形成了固定的收视人群,他们的参与也很好很自发地融合进了这场大众的狂欢中,体现着“大众娱乐”的文本宗旨。大量的“粉丝”通过拉票,通过口耳相传,迅速地在民间对节目本身进行着最有效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比赛中,使得狂欢的人数不断增加,呈“滚雪球”的状态。
大量“粉丝”的参与也改变了传统娱乐节目的制作与传播,“粉丝们”的身份开始有了转变,他们主动地介入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中,干涉节目的流程,抢夺以往掌握在电视台或者制作公司手中的话语权。原本“电视—观众”的传播模式变成了“电视—‘粉丝’—观众”的传播模式。
带来狂欢后的心理落差。《绝对唱响》为大众打造了一个狂欢的派对,人们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的烦恼,但节目结束以后,回到现实,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特别是在参加比赛的时候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们。媒体的目的正是为普通人制造乌托邦美梦,走上梦想舞台,美梦成真,走下梦想舞台,这个美梦或许就破灭了。这样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使人产生一种心理失衡。③不过所幸的是,这种落差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很多人会重新找回平衡。
《绝对唱响》打造了一个无比丰盛的大众狂欢盛宴,对“大众”和“积极参与”进行了一再的强调,达到了一种文化的解放,人们可以逃避现实,重新构建一种快乐。此类节目的出现体现出我国娱乐节目文本在融入本土化元素的基础上完全从“娱乐大众”转变为了“大众娱乐”。
注释:
①陆晔、赵民著:《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文硕著:《这就是娱乐经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③胡智锋、张国涛著:《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