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城市的这个概念是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提出来的。现代城市应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态城市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概念;城市规划探究;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加强生态城市规划,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旦生态与环境失衡,最终受到影响损害的是人类自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由此带来了各种生态问题,从而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战略规划中。建设生态城市,就应在规划中严格遵循“生态优先、转变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落脚点,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和谐、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自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杭州市、贵阳市、广元市、无锡市、厦门市等争相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如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无疑可以给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元素,进而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提出要用10年建成生态市的江西省南昌市,在2009年11月初,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低碳试点城市。南昌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低碳经济要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紧密结合,广泛利用太阳能将成为南昌市发展清洁能源的核心有关专家指出,城市是能源消耗的重点区域。根据欧盟的经验,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2/3。中国的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比重也迅速攀升,其比例已由2000年的35.9%上升到41.9%。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城市形态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当尽早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大力建设低碳城市。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致使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阻碍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企业布局在城市或城市周边,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有待控制,生态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湖泊缩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廢渣堆放、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显性与隐性损失,影响了预期经济指标的实现。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工业化因素、经济因素。在人口因素上,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造成人口控制难度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围湖造田、毁坏森林、过度开采等行为,超出了自然支付系统的支付能力与承载力;在工业化因素上,我国长期成为世界工厂,但工业化发展的层次较低,多以加工业为主,资本投入高,但产生污染严重。在经济因素上,各种短期经济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有许多自发性和盲目性,部分企业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带来了众多生态问题,加剧了“城市病”。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生态城市系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物质、能量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要提高生态城市的规划水平,必然要加强对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
1、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2、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3、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5、加强城市生态评价
城市发展是人与自然作用的结果,任何城市发展都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应包括城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指标,通过专家和人民的评价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结束语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我们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赵运林.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化[J].城市问题,2008.(02).
[3]李微微.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14).
[4]郭新志.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前进论坛,20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概念;城市规划探究;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加强生态城市规划,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旦生态与环境失衡,最终受到影响损害的是人类自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由此带来了各种生态问题,从而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战略规划中。建设生态城市,就应在规划中严格遵循“生态优先、转变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落脚点,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和谐、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自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杭州市、贵阳市、广元市、无锡市、厦门市等争相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如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无疑可以给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元素,进而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提出要用10年建成生态市的江西省南昌市,在2009年11月初,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低碳试点城市。南昌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低碳经济要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紧密结合,广泛利用太阳能将成为南昌市发展清洁能源的核心有关专家指出,城市是能源消耗的重点区域。根据欧盟的经验,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2/3。中国的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比重也迅速攀升,其比例已由2000年的35.9%上升到41.9%。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城市形态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当尽早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大力建设低碳城市。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致使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阻碍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企业布局在城市或城市周边,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有待控制,生态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湖泊缩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廢渣堆放、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显性与隐性损失,影响了预期经济指标的实现。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工业化因素、经济因素。在人口因素上,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造成人口控制难度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围湖造田、毁坏森林、过度开采等行为,超出了自然支付系统的支付能力与承载力;在工业化因素上,我国长期成为世界工厂,但工业化发展的层次较低,多以加工业为主,资本投入高,但产生污染严重。在经济因素上,各种短期经济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有许多自发性和盲目性,部分企业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带来了众多生态问题,加剧了“城市病”。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生态城市系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物质、能量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要提高生态城市的规划水平,必然要加强对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
1、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2、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3、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5、加强城市生态评价
城市发展是人与自然作用的结果,任何城市发展都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应包括城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指标,通过专家和人民的评价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结束语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我们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赵运林.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化[J].城市问题,2008.(02).
[3]李微微.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14).
[4]郭新志.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前进论坛,2010.